如果說在引進前,還有一種聲音認為《你的名字。》在中國市場會水土不服的話,那麼在上映前的預售爆滿,應該可以徹底地推翻這種觀點。在引進方宣傳力度有限的情況下,就掀起如此熱潮,除了電影本身素質過硬以外(可能是近幾年來最好的日本動畫電影),其中洋溢著的青春氣息也正中觀眾們的下懷。正如聖誕節和一年12個情人節在國內的興起一樣,任何有利於促進兩性關係的電影都會很吃香,何況新海誠的招牌、RADWIMPS的高水準音樂、無可挑剔的畫質以及相當高的完成度,都讓它通過口口相傳的方式積累了超高的口碑。
因此,無論你是孤獨的電影鑑賞者,抑或是別有所圖的暗戀者,還是試圖和女朋友增進感情的狗糧分發者,甚至是特意隔一個位置就買一張票企圖阻止情侶們虐狗的單身狗聯盟成員,這部電影都很可能不會讓你失望。但在此之前,讀一下這篇專欄文章,或許可以讓你對電影裡出現的一切有著更深的了解,在與同行的朋友侃侃而談時也可以多點底氣——畢竟網上大多數關於本作的背景文化介紹大都很零散。
和歌
在接受採訪時,畢業於日本中央大學文學部的新海誠就透露過本作的靈感來源於小野小町的一首著名和歌:「夢裡相逢人不見,若知是夢何須醒。縱然夢裡常幽會,怎比真如見一回。」如果已經看過電影,回來看這一首和歌,自然會覺得劇情無比貼切。儘管優秀作家和編劇在讀書和生活時能夠發現靈感的種子並將其發展為完善劇情的能力很值得一提,但在這裡,我們還是只說和歌。
和歌在日本發展的時期,正是唐朝的鼎盛年代,彼時大唐國運昌盛,與周邊國家頻繁交流,並向各國輻射自己的文化,和歌正是這種時代背景下的產物。中國的樂府是將民間的歌謠收集起來或者為文人創作的詩作譜曲的機構——嗯,可以理解為中央音樂院。樂府收集下來的那些詩還有後面人們見這種形式火了仿著格式寫的都被稱作「樂府詩」,其中最出名的自然要數《孔雀東南飛》。樂府詩傳進日本之後,經過當地特色主義改造就成了和歌。一段時間後人們收集早期日本歌謠與和歌,編成了《萬葉集》,後面的幾百年裡又編成了《古今和歌集》以及《新古今和歌集》,這便是日本古典三大和歌集。而新海誠所參考的那首和歌,便出自《古今集·序》。
明治時代畫家菊池容齋所畫的小野小町——雖然說是美女,但我們也許不該對那個年代的畫功和審美有太多期待
這裡說回來那首和歌的作者小野小町,相傳她相貌傾國傾城美豔絕倫,甚至成為了絕色美女的代名詞,在後世的文學作品和劇作中也經常露面。她在年邁時回憶年輕貌美追求者眾多享受富貴榮華的生活也是一個經常出現的意象,大概就相當於我們《琵琶行》裡面的琵琶女。
當然,說和歌並不只是為了介紹小野小町,事實上和歌還參與了本片中的一個伏筆:影片中有一幕,老師正在教授和歌,而黑板上的和歌正是引用自《萬葉集》卷10《秋相聞·戀歌》2204篇,原文是:「誰そ彼とわれをな問ひそ、九月の露に濡れつつ、君待つわれそ」,直白地翻譯為中文就是這樣:
「你是誰
不要問我是誰
九月的露珠沾溼我衣
我在等待那個愛的人」
這首和歌不經意地便契合和透露了電影關於身份與愛情的主題,只是在一閃而過的鏡頭裡,應該沒多少觀眾能意識到這點。
名字
名字對人而言總是有著特別的意義,而在日本文化中,名字的意義與人的羈絆總是聯繫到一起。在出生以後名字就會伴隨著一個人,名字代表著身份和自我,當他人直呼名字時便會不由自主地答應,這就是人與人之間以名字為橋梁建立了羈絆。所以在日本人眼中名字是最基本的咒術,一旦剝奪了某人的名字,他就找不回過往的關係,一旦忘記了某人的名字,你也就找不到他的線索。男女主對於對方名字的記憶貫穿了《你的名字。》的整條主線,而在此之前,種種文化作品中就不乏「名字」的身影。
《千與千尋》中的湯婆婆是玩弄名字的高手
日本動畫的另一個標杆《千與千尋》,講述的便是一個關於「語言」的故事。在千尋一家闖進的異世界中,語言就代表著力量,千尋口中吐露的想法決定了她的命運。而反派角色湯婆婆,則以剝奪千尋名字的方式解除了千尋此前的羈絆,控制住了千尋,而千尋與白龍的解脫之旅,也是以找回自己的名字作為對抗湯婆婆的武器。
《地海傳說》截圖
宮崎駿的兒子宮崎吾朗執導的《地海傳說》原著中,名字也具有重要意義。在地海的世界中,「魔法的真諦,就是用事物的真名去稱呼它」。根據地海的傳說,塞戈伊在創世之初通過創始語為萬物命名從而創造了世界,命名讓事物得以存在。
夏目手中的《友人帳》記錄了從眾多妖怪手裡奪下的名字
而在熱門動畫《夏目友人帳》裡,高中生夏目的祖母鈴子因為寂寞到處找妖怪挑戰,並要求戰敗的妖怪交出名字,那本寫滿妖怪名字的「友人帳」傳到夏目手中,各路妖怪為了找回自己的名字開始登門拜訪,妖怪故事自此開始。
口嚼酒
電影中的女主角三葉家中經營一所小神社,在神社的祭祀中身為巫女的三葉用手捏起一團米,咀嚼後再吐入酒器中封存進行釀酒,這一幕被三葉的同學碰上後嘲諷說:「真虧她做得出這種事」。這句話刺痛了三葉的少女心,讓她對鄉間習俗更加厭惡,同時對東京的嚮往也與日俱增。
雖然看著是有點噁心,然而這種釀酒方式卻切實存在於人類歷史中,而且還算得上歷史悠久。要用穀物釀酒,第一步是讓穀物的澱粉轉化為糖,然後才能讓野生酵母將其中的糖發酵為酒精。讓澱粉變為糖,一種流派是歐洲那邊靠著讓小麥發芽自動轉化,另一種流派則是亞洲和美洲所使用的,通過口水中的唾液澱粉酶來轉化,也就是三葉所使用的方式。也就是說,在酒麴發明之前的幾千年,為了喝上酒,人也是不顧什麼噁心不噁心的了——畢竟最早的酒精還是在吃腐爛的果子時得到的。
在更先進的製酒方法出現後,口嚼酒就只在日本的部分地區作為祭祀的傳統保留下來,當然,這種傳統也在快速地消失。怎麼說也好,用這種方式哪怕是美少女釀的酒也不太能讓人接受。
結繩
「連接繩線是『產靈』,連接人與人是『產靈』,時間的流動也是『產靈』,我們做的結繩,也是神的作品,也是時間流動的體現。聚在一起,成型,扭曲,纏繞,有時又還原,斷裂,再次連接……」
影片中的結繩是擔負著重要責任的道具,它寓意著男女主之間的聯繫,兩端連通了交錯的時間,結繩的交織一直貫穿全片。
江戶時代的結繩工藝,與今日基本無異
儘管在影片中說得很高大上,日本的網站上也把結繩宣傳為「將日本和風文化發揚成猶如盛世之花,創造出優美纖細的色彩」,然而現實中的結繩可能會令人有些失望——就是古代人編普通繩子的技法而已,和超市購物袋上的繩子也差不多,並沒有多少技術含量,只是有著歷史和信仰的加成抬高了它的地位。
話雖如此,在古代結繩也算是用途廣泛,不僅能夠作為茶道道具和刀劍甲冑的裝飾,日本的古代貴族們也有世代相傳的獨家結繩技法,用這種獨家技法開封存物品可以避免有人偷天換日或是暗中下毒。
結繩在日語中稱為「組紐」,與漢語中的「紐」不同, 「紐」所指的其實是細繩,所謂「組紐」,其實就是束繩的意思。編織組紐的工具臺便稱為「組臺」,因為編繩的技藝在各國都有發明,所以在世界各處都能發現類似的編繩工作檯,比如國內苗族的組臺就與日本的相當接近。
在機器可以大批量生產繩子的現代,結繩更多是作為一種文化遺產和手工藝品而存在,人手編織費時費力,加上文化加成,自然也價格不菲。不過,向看完電影的情侶們兜售這種傳統工藝或許也是不錯的財路。
瀧
實際上男主叫「瀧」也是有意為之,在這裡新海誠用了個小小的文字遊戲。在電影的後期,瀧與三葉在黃昏之時跨越時間而相會,在黃昏之時行將結束之際,他們為了不忘記對方而決定把自己的名字寫在對方的手心。然而在瀧寫完後,三葉的名字不過寫了一筆,黃昏之時便戛然而止。日落以後,他們失去了對對方的記憶,瀧也就失去了記起三葉的機會。儘管三葉本可以通過手心的名字找回瀧的名字,然而瀧在日文中寫作「たき」,而「喜歡你」的日文則是「すきだ」,把瀧的名字倒過來寫其實就是三葉張開手掌所發現的「我喜歡你」。在分別之際的這個小浪漫讓他們在迷茫中找尋了好幾年。
三葉張開手看見瀧寫下的「我喜歡你」
不過,不經歷一點小挫折,重逢以後的感動也許會減少幾分吧。
糸守
在這裡必須申明的一點是,三葉所居住的城鎮叫「糸守」而非「系守」,如果不是為了避免看著像騙稿費我肯定要重複三次。「糸」指的是「細絲」,為這個虛構的小鎮取名叫「糸守」頗有守護結繩工藝的意味。新海誠在電影中處處加入對傳統文化的關懷,還借三葉外婆之口說出了「既是文字消失了傳統也不能消失」的話。這種態度對於兩天前「二十四節氣」剛剛申遺成功的我們來說也頗有參考意義。
影片中糸守的景色則大多取自現實世界的岐埠縣飛驒(tuó)市,是一個人口只有3萬人的小地方。這裡也需要申明,是飛驒市而不是飛彈市,儘管「騨」和「彈」在日語裡的發音相同導致了無數人的誤讀,然而「騨」指的是「毛色呈鱗狀斑紋的青馬」,相比起來「飛彈市」逼格就降了很大一截。
在古代,飛驒國(這裡的「國」是一個跟我們的「縣」差不多的地方行政單位)就是個窮鄉僻壤級別的山溝溝,山林密布農田稀少,以至於朝廷都不好意思向他們收稅,畢竟真要收也收不到什麼東西。如此偏僻,估計也就《信長的野望》玩家們能夠在電影上映以前聽聞過了。
小有名氣的飛驒牛肉
在電影熱映導致一大幫遊客過去「聖地巡禮」之前,飛驒市最出名的可能是當地的飛驒牛肉,儘管沒有神戶牛出名,但飛驒牛也是在日本中部小有名氣的和牛品種,厚實均勻爽口彈牙的肉質以及大理石般的紋路也是美食愛好者不能錯過的一道風景。細心看的話,在影片中陪伴瀧到飛驒尋找三葉消息的奧寺前輩就在瀧看地圖時在背後對著一隻飛驒牛吉祥物大呼可愛。
新海誠的電影向來以寫實畫風而著稱,在《你的名字。》中對現實場景的還原度更是突破天際,電影方也不甘寂寞地在大家開始尋找場景原型之前就早早地把對比圖放出以饗觀眾,那麼就以這些對比圖來結束這次文化背景介紹吧,祝大家能夠順利向同行者展示自己的觀影姿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