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黃玉嬌
來源:婚姻與家庭雜誌(ID:hunyinyujiating99)
繼《三十而已》之後,《以家人之名》迅速佔據了微博熱搜,在豆瓣上分數一路上升。
不少觀眾說:原本是衝著宋威龍和張新成的神仙顏值追的劇,卻被劇中那個沒錢、沒顏,又婆婆媽媽的老男人李海潮圈了粉,做夢都想要一個李海潮同款老公。
01
一粥一飯裡
藏著對家人的愛
金黃的蛋液隨著飛揚的筷子翻騰、鮮嫩的五花肉被熟稔的刀工剁成肉沫,油煙升騰的炒鍋、冒著熱氣的湯麵、個大皮薄的餃子……
這些神似《舌尖上的中國》的場景,在《以家人之名》中,幾乎每集都會出現。
每當家人們津津有味地吃上他做的飯菜,李海潮的臉上就浮現出幸福的笑容,看得觀眾們心動不已。
不要小看會做飯的男人!
再美好的愛情,進入婚姻裡,都要經歷柴米油鹽醬醋茶這些小事情。比起用鮮花和紅酒製造的浪漫,不如把「我愛你」化作一道道美味佳餚,暖胃又暖心。
「會做飯」,不是簡單地煮袋速凍水餃,泡一包方便麵,只求填飽飢腸轆轆的肚子,而是根據一年四季的時序變化,結合家人的身體需求和口味偏好,做出一道道既美味可口,又營養治癒的美食。
在妻子身體勞累的時候,煲上一鍋補氣益血的紅棗桂圓粥;在孩子長身體的時候,炒一盤鈣質豐富的青椒牛肉;春天的養生粥,夏季的酸梅汁,秋天的冰糖燉雪梨,冬天的燉羊湯……
每一道讓人開胃的美食裡,都包含著下廚者對家人濃濃的愛意。
難怪汪涵會說:「翻炒就是情感的升溫,糖醋就是情感中的蜜意,做一碗麵條何嘗不是柔情。」
會做飯的男人,一定也是會生活的男人。
古人說,治大國如烹小鮮,一道小菜看似簡單,過程卻不容易。從到菜市場精心挑選每一樣食材,經歷清洗、摘、切、剁、拍等繁瑣工序,再開火下鍋,或炒、或煎,或水煮清蒸,各種烹飪方式齊上陣,控制好火候,調好油鹽醬醋的比例,才能端盤上桌。
其中哪個步驟出了差錯,都會影響食物的口感和顏值。
能夠把每一道工序都安排得井井有條的男人,生活中也一定是有條理、有耐心,能把家庭經營得幸福又溫馨的男人。
02
向暖而生
是治癒心傷的良藥
劇中的3個孩子,各有各的不幸:
李尖尖在年幼時母親因難產去世;凌霄父母健在,卻因為妹妹的一場意外死亡,被母親陳婷長期精神暴力,後來更被母親拋棄;最慘的是賀子秋,還在母親肚子裡的時候,父母就離了婚,母親生下他以後,為了更好的前途而拋棄了他。
但他們又有著相同的幸運,就是都成為了李海潮的孩子,成為了相親相愛的一家人。
李海潮是一個不善於言辭的男人,甚至有些憨憨的,但他卻是劇中活得最明白的人。
在李海潮的身上,始終有一種「向暖而生」的力量,無論遇到什麼樣的事情,他都不會放棄對生活的熱愛。
同樣是親人的離世,
陳婷歇斯底裡,沉浸在巨大的懊惱和仇恨中,毀掉了原本可以繼續幸福生活的家庭;而李海潮,雖然心裡也因妻子去世而悲痛,卻依然心存溫暖。他珍藏好妻子生前的照片、衣物,安慰女兒李尖尖,說媽媽去海上當仙女了,等過了好多年,我們也會去那邊,就能和媽媽團聚了。
李尖尖在爸爸的呵護下,長成了天真直率、惹人喜愛的姑娘,也收穫了幸福的愛情。
賀子秋從小沒有家,因為怕被李海潮送回農村,在家裡格外懂事,被李尖尖欺負了也從來不哼一聲,還大半夜起來給家人洗衣服,一有時間就到李海潮的麵館裡幫廚。
經常來吃麵的婆婆逗子秋,說不好好表現,李海潮就會不要他。子秋表面沒說什麼,內心卻害怕不安。
李海潮敏銳地覺察到了這句話可能給子秋帶來傷害,立刻嚴肅起來,讓婆婆不要開這樣的玩笑,並摟著子秋的肩膀,說道:「婆婆說得不對,爸爸不會把你送走的,你哪兒都不去,就在爸身邊。」
李海潮給子秋的最好的父愛,是安全感。那種無條件愛孩子,無論發生什麼事情都不會拋棄孩子的安全感,讓賀子秋也長成了一個陽光開朗的帥小夥。
而李海潮讓賀梅詬病不已的「爛好人」,其實恰恰是他最大的閃光點。「陳婷有她的難處,賀梅離開是不得已的」,這是李海潮經常開導孩子的話,其實他心裡何嘗不知道,這是兩個只顧自己,不管孩子的自私女人。
只是,他希望在孩子的心目中,自己的母親有一個好形象。只有這樣,年幼的孩子才不會帶著對母親的怨恨長大,才能夠以陽光的心態去擁抱自己的生活。
他更清楚,生活的不幸既然已經成為事實,與其無法釋懷負重前行,不如調整好心態輕裝上陣。
人的一生,總會遇到無數的坎,但如果是和李海潮這樣的人在一起,無論遭遇什麼事情,都能看到陽光的一面。他會用善良溫暖你,用樂觀開導你,用慈悲感染你,帶著你跨過人生的一道道溝坎!
03
小愛是圈養
大愛是放飛
兩個男孩高中畢業後的選擇,曾讓無數觀眾唏噓不已:
大哥凌霄,因為生母陳婷出了車禍,生活無法自理,選擇到新加坡,一邊讀書一邊照顧母親;二哥賀子秋,為了給家裡減輕負擔,認回了生父趙華光,到英國留學。
那時候,很多人說兩個孩子是「白眼狼」,李尖尖更是氣得跑到鄉下外婆家,不見兩個哥哥。
一手帶大的孩子,轉眼就各奔東西,還是去找自己的生父生母,任誰心裡都會不舒服。
可不管外人說什麼,李海潮都始終站在孩子的立場上。
一開始,趙華光想給李爸100萬,認回賀子秋,李海潮直接把趙華光推出門外。可是後來,想到子秋的前途,他又改變了決定。聽到子秋自己提出想出國,李海潮心中無限感慨,走到窗前,偷偷抹了一把眼淚,轉過頭,卻笑著支持子秋出國。
凌霄報了新加坡的大學,凌爸大怒,他卻反過來寬慰凌爸,勸他體諒孩子的選擇。
李海潮何嘗不知道,孩子這一走,也許幾年、甚至永遠都不會再回來了。
但他心裡想的,始終是孩子的感受。他希望子秋有更好的前程,他不忍心凌霄在生母和養父之間左右為難,寧願自己孤獨、辛苦,也不委屈孩子。
父母都愛孩子,愛的方式,卻千差萬別。
有的父母將孩子牢牢拴在自己身邊,給孩子的既有寵愛也有羈絆;有的父母卻願意放飛孩子,讓他們到更大的世界,去實現自己的夢想。
為人父母,若能有李海潮這樣的通透和寬厚,何嘗不是孩子最大的福氣呢?
一個人,放不下過往,無法直面人生的苦難,那麼註定會蹉跎歲月、悲涼一生。完美是不存在的,不完美才是真實的人生。
李海潮本應該是個岌岌可危,被生活壓榨得無路可逃的憋屈形象,卻如陽光般溫暖通透,讓人如沐春風。
人生不易,選擇樂觀,選擇責任,希望這樣的李海潮們更多一些,希望幸福更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