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法國總統馬克龍宣稱,該國下一代航空母艦將採用核動力推進方式,並將於2038年服役,以代替2001年服役的「戴高樂」號航母。法新社、《費加羅報》等法國主流媒體對此事進行了報導,《挑戰》雜誌以「XXL碼新航母」作為報導文章的標題。
根據網絡上出現的法國下一代航母的CG想像圖和模型,可以發現其具有一些不同於以往航母的特別之處,至於其將來能否按計劃投入使用,還面臨一系列挑戰。
法國下一代航母設想圖。
「XXL碼」新航母:大在哪?新在哪?根據目前法國方面公布的相關信息,其下一代航空母艦,排水量將達到7.5萬噸,長度達到300米,最高航速達到27節,包括航空人員在內,艦員人數為2000人。相比之下,「戴高樂」號航母的排水量為4.2萬噸,長度為261米,航速同為27節。法國下一代航母比已取消的法國PA2航母方案也要大。PA2航母的設計排水量為6.6萬噸,長度為281米。可見,對於法國人來說,下一代航母確實可被稱為「XXL碼」的大航母。
據報導,法國下一代航母將採用兩個最大功率為220兆瓦的K22核反應堆,相比「戴高樂」號航母使用的K15核反應堆(最大功率150兆瓦),功率得到提高。該航母將繼續從美國購買艦載預警機和彈射系統,不過,彈射系統將為電磁彈射系統。
法國造船企業「海軍集團」(Naval Group)表示,其將與合作夥伴開啟為期兩年的預先設計研究,後續細節設計將於2025年年底完成。設計工作將耗資9億歐元,2021年將投入1.17億歐元,整個航母項目耗資預計約50億歐元。
相比現役的「戴高樂」號航母,法國下一代航母在設計上將應用一系列新技術、新理念。其將採取有別於「戴高樂」號航母雙軸雙槳的推進方式,採用三軸三槳的方案。在CG想像圖中可以看到,其將主要以FCAS(Future Combat Air System,「未來空中作戰系統」)項目下研製的第六代艦載戰鬥機、無人隱身艦載戰鬥機和E-2D艦載預警機組成其艦載航空力量。其艦島經隱身化設計,降低雷達發射面積,在安裝有4面相控陣雷達的同時,還採用了類似法國追風級護衛艦的圓錐形一體化桅杆。艦島的位置相對靠後,提高甲板調度使用效率。
有趣的是,在法國方面公布的CG想像圖和模型可以看到,其下一代航母,不僅取消了軍用艦艇目前常用的球鼻艏設計,還在艦艉採用了類似於遊艇的設計,延長了水線長度,以提高航速。
法國、德國和西班牙2018年在巴黎航展上展示的新一代隱身戰鬥機。
設想變現實,需跨五道坎在性能上,法國下一代航母不僅優於現役的「戴高樂」號航母,也優於此前取消的PA2航母,將成為法國海軍未來海上力量的核心,也將成為屆時法國海軍最大噸位的作戰艦艇。不過,從設想變為現實,法國仍面臨一系列挑戰。
第一,動力不足的問題。因航母高速逆風航行時,能夠為艦載機提供更大的升力,所以大多數國家的航母都能達到30節及以上的航速。法國的「戴高樂」號航母,航速卻只有27節,不僅沒有達到美國「尼米茲」級和「福特」級核動力航母30節的水平,甚至遠遠落後於之前建造的「克萊蒙梭」級常規航母32節的航速。儘管法國海軍堅稱「戴高樂」號航母仍能跑出其設計最大航速,但外界普遍認為,其現在只能跑到25節。
造成「戴高樂」號航母航速低的主要原因,就在於其K15核反應堆。K15核反應堆本用於潛艇,為節省時間和成本而改為艦用,功率滿足不了航母的需求,還增加了動力系統的複雜性。
法國下一代航母所採用的K22核反應堆,目前進展順利,其原型堆已於2018年進行了第一次反應,但似乎也未能為法國下一代航母提供足夠澎湃的動力。從模型和想像圖中可以發現,法國下一代航母的艦艉採用了類似遊艇的設計,通過延長水線長度、增大艦體長寬比的方式提高航速。然而,即使在採取上述優化航速的設計後,該航母的設計航速也仍然只有27節,顯然還是動力不足。這一問題是否會對電力需求更大的電磁彈射系統構成影響,尚不可知。
另外,目前尚不清楚K22採用何種濃度的濃縮鈾。K15核反應堆因採用20%的低濃縮鈾,故反應堆換料時間間隔過短,如「戴高樂」號航母在2001年服役後,在2007年就進行了一次換料,換料周期只有7年,換料工期5個月,再加上其他大修和改進工作,使法國在2007年9月1日至2008年12月1日的15個月中無航母可用。K15核反應堆的改進型,換料周期已延長到10年,換料工期縮短至3個月,相信新研製的K22性能會更好,但是否能到達美國尼米茲級航母23年的換料周期,還有待觀察。
第二,艦載機問題。法國下一代航母將採用法國、德國和西班牙三國合作的FCAS項目中研製的第六代隱身戰鬥機。按計劃,該型戰鬥機將取代三國裝備的「陣風」戰鬥機、「颱風」戰鬥機和F/A-18戰鬥機。該型戰鬥機起飛重量達到30噸,高於「陣風」戰鬥機的20噸,加上更加先進的技術,戰鬥效能將成倍躍升。
不過,FCAS項目目前公開的仍是模型,並未出現原型機。根據歷史上歐洲合作開發武器的各個案例,法德西三國的這一合作項目是否能順利完成,也有待觀察。畢竟,正是因多國合作的「歐洲聯合戰鬥機」項目無法滿足法國艦載機方面的需求,法國退出項目獨自研製了「陣風」戰鬥機。FCAS也面臨同樣的問題,德國沒有航母,西班牙海軍的「胡安·卡洛斯一世」號戰略投送艦隻能起降STOVL(短距起飛垂直降落)固定翼艦載機。需求、領導權、成本和生產分攤方面的不同需求,同樣是FCAS項目的隱患。到時,法國下一代航母將面臨無機可用的困難。
第三,電磁彈射系統問題。目前,只有美國實現了電磁彈射系統的實用化,在福特級航母首艦「福特」號航母上安裝了電磁彈射系統。進入今年以來,「福特」號航母上的電磁彈射系統,試驗頻率提高,10月7日時已達到4492次,計劃於年底突破8000次。這表明,電磁彈射技術正愈發成熟,取代蒸汽彈射系統已是必然。二戰結束至今,法國從未研製過航母艦載機彈射系統,一直從美國購買。雖然美國向法國出口電磁彈射系統並沒有什麼障礙,但聯想到「戴高樂」號航母上的蒸汽彈射器和E-2C艦載預警機,就花掉法國11億美元,高出美國國內報價3倍多這一情況,美國很有可能藉此再敲法國一筆竹槓。
由於排水量增加,下一代航母可以搭載更多的艦載機,綜合作戰能力大幅提升。
第四,預算問題。馬克龍上臺執政後,於2018年2月7日出臺《軍事規劃法2019-2025》,計劃在2019年至2025年間,將法國國防預算增加23%,預計佔GDP的2%。儘管計劃提升明顯,但能產生實際效果,仍有很多問題。首先,法國經濟發展低迷,國防預算增加將增大其經濟承受的壓力。其次,法國國內面臨嚴峻的反恐形勢,國內局勢不穩,國防預算的一大部分很有可能用於反恐等方面。最後,《軍事規劃法2019-2025》是馬克龍力推的軍事改革法案,與其政治生涯密切相關,若馬克龍未能獲得連任,該法案有可能被廢除。法國下一代航母能否順利實施,顯然受法國政治、經濟、安全等領域的影響。
第五,管理問題。法國是一個工業大國,但在核動力航母這樣的大系統工程方面似乎力不從心。據《巴黎競賽畫報》報導,「戴高樂」號航母研製和建造期間,法國軍方和軍工企業通過設立數千項預算,將其經費隱藏於其中,造成資金浪費和成本失控。「戴高樂」號航母計劃投資120億法郎,結果實際耗資800億法郎。另外,法國造船業在工程管理方面也存在諸多問題,如「戴高樂」號航母就出現過螺旋槳槳葉斷裂、冷卻系統線路未與核反應堆接觸等質量問題。
必須有的大國象徵二戰後,法國的國力下降,但仍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之一,在海外擁有分布廣泛的領地和利益。法國的外交和軍事政策,也始終以顯示法國的世界大國地位為中心。在這樣的情況下,能夠在海外投送軍事力量的航母特別是核動力航母,成為法國大國地位的重要象徵之一和顯示其存在的工具之一,也使得航母成為法國人眼中,數量可以少,但必須有的一種武器。
從數量上看,法國下一代航母僅有1艘,並將1:1替換「戴高樂」號航母,在大修、更換核反應堆堆料時仍會出現無航母可用的情況,但考慮到法國使用航母主要針對與其實力不成正比的國力貧弱國家,航母大修期間可由兩棲攻擊艦承擔部分任務,國家財力有限等情況,維持1艘航母也算是一種可以接受的辦法。畢竟,「戴高樂」號目前仍是歐洲國家中戰鬥力最強的航母,下一代航母有很大可能繼承這一地位,繼續成為法國世界和地區大國地位的象徵。
同時,研製下一代核動力航母,也有發展法國核工業能力,避免相關技術和產能流失的考慮。目前,法國擁有12座艦用核反應堆,均為K15。下一代核動力航母,將成為法國研製新型核反應堆的契機,對未來戰略核潛艇的動力亦有幫助,具有長遠戰略意義。此外,下一代航母也能幫助法國造船業維持研製建造航母的能力,創造更多的就業崗位。
綜上所述,法國下一代航母儘管面臨很多問題,但對法國來說,具有多重意義,是其難以放棄的必然選擇。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