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眼鏡大王的傳奇:從到克拉瑪依油田賣護目鏡開始

2020-12-14 縱相新聞

東方網·縱相新聞記者 陳思眾 單珊 沈超 丁一涵

"改變世界的目光"。走進湯龍保的辦公室兼會客廳,這幅字便映入眼帘。

現年66歲的湯龍保兼任丹陽市眼鏡商會會長和萬新光學集團董事長,也是中國生產樹脂鏡片第一人。他自小在江蘇丹陽長大——這個後來被人們慣稱為"中國眼鏡之鄉"的地方,是從半個世紀以前的"窩棚眼鏡廠"一點點成長起來的。

在丹陽,眼鏡人提起湯龍保的名字,總帶著幾分崇拜。他們叫他"湯司令":"湯司令"最初以磨片工的身份進入司徒鎮大墳眼鏡廠,幹過技術,跑過銷售,最終當上法人,將萬新光學從一個搖搖欲墜的企業發展為佔地300餘畝的集團。如今,他的"光榮之路"成為媒體反覆書寫的對象。

(圖說:丹陽市眼鏡商會會長和萬新光學集團董事長)

眼鏡行業能夠成為丹陽如今離不開的支柱產業,並不是一帆風順的。這一點,幾乎沒有人比湯龍保更清楚。

瀏覽器版本過低,暫不支持視頻播放

從"社會大學"走出

湯龍保總戲稱,自己是從"社會大學"畢業的。

1955年,他出生於丹陽司徒鎮,父母在他6歲時因特殊情況離婚。三年後,母親改嫁,父親遠在浙江西塘工作,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湯龍保只得和爺爺奶奶相依為命。年少時代物質的匱乏、農村的流言蜚語使他受盡歧視。

進入眼鏡廠工作實是無奈之選。13歲那年,湯龍保的奶奶患上癌症,為了籌錢治病,爺爺變賣了大部分家產。16歲那年,奶奶去世,考取了高中的湯龍保由於付不起學費只得放棄。生產隊長看他可憐,才安排他進了當時的隊辦企業大墳眼鏡廠工作。

少年湯龍保跑到奶奶的墓前發誓,"非要出人頭地不可"。

當時的窩棚眼鏡廠條件惡劣,五六間房就是一個廠房的全部,十幾個工人在裡頭,主要依賴目測把關產品質量。儘管很快成為一名熟練的技術工人,但1971年初,湯龍保因磨片的粉塵、沙粉感染了溼疹導致了腎炎,由於醫生囑咐不能多吃鹽,他總是感到無力,難以承擔長時間勞動的負荷。

"放棄"二字並不在湯龍保的人生字典裡。反倒是在這一階段,他完成了職業生涯的重要轉變。

上世紀70年代時的中國實行著計劃經濟制度,眼鏡市場和原料供應的鏈條被牢牢掌握在國營企業手中,隊辦企業只是生產鏈條上的"補充環節"。當時,湯龍保所在的司徒公社眼鏡廠玻璃毛片的貨源斷了,又得不到計劃原料供應。作為車間主任的湯龍保被派到位於安徽鳳陽的玻璃廠,以技術指導換取供貨保障。

為此,湯龍保在安徽呆了半年,直到玻璃廠的磨片技術足夠成熟,能為企業提供充足的原料。與此同時,他也熟悉了玻璃鏡片從零開始的全套生產流程。

回到廠裡後的湯龍保發現,原料是充足了,但鏡片堆積如山,找不到市場。

自那時起,他的品牌意識便悄然萌芽:"本身上海、蘇州、北京就是區域品牌,但我們開始做的時候沒有品牌,我們都是計劃外的。"

"那個時候我就想,如果我在上海,那'上海'兩個字本身就是品牌。把我們這裡的商標撕掉,換成'上海'兩個字,就能多賣兩塊錢。"

(圖說:上世紀80年代,中國一店內提供訂製加工各種鏡片的服務。圖/Bruno Barbey)

他並未囿於車間主任的身份,而是主動請纓向外跑,搞推銷。一年裡,他幾乎跑遍了大半個中國,最長的一次有兩個多月都在路上,從西北到中南,再北上至東北。冷眼與拒絕是家常便飯:想去參觀國營企業的工廠,對方根本不讓進。

但也就是在這一次次失敗的過程中,湯龍保逐漸摸到了門路。他敏銳地發現,工礦企業充滿潛力——工具機工、拋光工需要勞保防護鏡,野外作業的工人也需要戴墨鏡。

他坐了80多個小時火車去到新疆克拉瑪依油田:"那裡有十多萬員工,相當於一個小城市嘞。鎮江眼鏡廠提供的勞保鏡價格比國營企業更便宜,還能服務上門,質量也不差。"就這樣,他賣出了一萬元的平價勞保鏡,成了當年眼鏡廠最大的一筆訂單。

很多年以後,他才知道這在營銷理論中叫做"錯位競爭"。

眼鏡行業遭受挑戰

1978年中國改革開放後,丹陽迎來了眼鏡行業的蓬勃發展期。一年以後,湯龍保所在的企業更名為鎮江市眼鏡廠,他本人則因為銷售業績突出被提拔為供銷科長。

1986年,原本由27間房子組成的"車站村"改建為華陽眼鏡市場。

(圖說:華陽眼鏡市場開業典禮)

然而,隨著大量韓國和日本的產品逐漸湧入中國市場,原本旱澇保收的國營眼鏡大廠開始頂不住壓力,面臨停產和倒閉的窘境。回憶起那段時間,湯龍保將其描述為中國眼鏡行業遭受的一場"滅頂之災"。

"一夕之間,上海的眼鏡廠關掉了,蘇州的也關掉了,北京的也關掉了。"

1992年,湯龍保所在的鎮江眼鏡總廠不得不一分為四,原本發展到800多人的工廠只剩下100多人,但他堅持留下。除了保留下的總廠以外,企業分為鎮江精密機械廠、萬新公司和鎮江眼鏡廠。司徒鎮黨委政府決定將萬新公司交到湯龍保手中。

那兩年,湯龍保的頭髮開始大把掉落。甫一上任,他便著手開展市場調研,觀察下來的結果是,國產眼鏡的品質粗糙,設計也跟不上潮流。

"人家的東西確實比我們的好,我們落後了。落後就意味著挨打。"湯龍保反思。

為了拿出能與進口眼鏡一較高下的產品,湯龍保在企業未有盈利的情況下,下決心花重金聘請了韓國和日本的工程師進行技術輔導。"用了一年左右的時間,我們的眼鏡在設計和製造上和韓國差不多了。"

因為當時崇洋媚外的思想比較嚴重,國人對於國產眼鏡並不感興趣。

(圖說:20世紀80年代的吳良材眼鏡店)

"我把我們的眼鏡拿到市場上去,說這是進口的。對方就說,進口的就是好。"說著,湯龍保眼睛眯了起來,模仿起當年的場景,"我說你再看看,是國貨眼鏡。人家就說,哦怪不得,質量不太好。"

湯龍保決定將重心暫時轉向國外市場。1992年底,湯龍保和團隊一起赴香港參加國際眼鏡展,被德國客戶看中,對方下了訂單。第二年,他們又在北京眼鏡博覽會與英國、美國等外國客商籤下訂單。

1993年前後,湯龍保發現國際市場已經開始流行CR-39樹脂鏡片。他判斷,樹脂鏡片在國內肯定也會有市場。尤其對於易摔倒的老人和兒童來說,樹脂鏡片不會碎,安全係數更高。

但其間有不少技術壁壘還沒有突破,湯龍保只得將從鏡架車間賺來錢不斷投入樹脂鏡片的研發,終於在1994年下半年攻克了這個難題,成功的研發了樹脂鏡片,並開始量產。

(圖說:湯龍保年輕時)

2005年,萬新成為國內眼鏡製造業第一家拿到中國馳名商標的企業。

堅持、認真、創新、誠信

世界衛生組織的研究報告顯示,目前中國近視患者人數多達5億左右,幾乎是中國總人口的一半,近視比例佔世界第一。湯龍保本人則將眼鏡產業稱為"民生的產業、光明的事業"。

如今,公司大部分業務已經移交到兒子湯峰手中,但湯龍保仍舊雷打不動,每天上午八點半準時出現在辦公室。

(圖說:湯龍保(一排左)與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

當被問及知不知道直播帶貨這一新型銷售方式時,湯龍保搖了搖頭,但很快笑起來,表示自己有興趣了解。在今年回復鎮江市委書記馬明龍的信中,湯龍保直言:"我雖然已經不再年輕了,但是我的團隊越來越年輕,現在的萬新是屬於充滿創新激情的年輕一代人的萬新。"

2020年初,新冠疫情的出現扭轉了各行各業的發展趨勢,眼鏡行業也身陷風暴中心。湯龍保帶頭在發出倡議書,帶頭延遲復工至2月12日,同時成立疫情防控小組,統籌人員管控、環境消毒、宣傳防疫知識等。

4月,作為丹陽市眼鏡商會會長湯龍保和秘書處工作人員深入到丹陽眼鏡會員企業進行調研企業復工復產的情況,了解疫情防控和外貿出口等問題。

由於疫情在國外部分地區仍未得到控制,萬新光學的外貿出口也受到波及。湯龍保說,4月的國際訂單減少了25%,到5月減少了75%,而國內市場已經基本恢復至疫情前的銷售水平。

(圖說:萬新光學車間)

湯龍保希望,可以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繼續推動國內眼鏡市場的銷售,擴大內銷來減少疫情帶來的損失。同時擁抱網際網路,發展電商經濟。

"眼鏡是個特殊的產品,不能隨便拿起來就戴,必須得通過驗光和佩戴才能有實際體會。更重要的是讓人戴得舒服。"湯龍保說道。

他認為,錯位營銷仍會是個好辦法:"電商的做法是線上的交流,而線下能夠更多提供服務。這是兩種不同的模式。顧客可以在線下接受體驗,等有了相關資料,下次想再配眼鏡,就可以通過線上下單。"

當他開始講述這些構想時,很難想起他已經年逾甲子。只有他鼻梁上的老花鏡提醒著人們他的年紀。湯龍保說,兒子小的時候並不愛聽他談這些生意經,但如今反而愛聽了。

對於湯龍保來說,他的人生已緊緊和眼鏡行業綁定在一起。他用八個字來總結他的企業精神:"堅持、認真、創新、誠信。"

"我的人生也就是這個八個字。"末了,他補充道。

相關焦點

  • 誰能告訴我,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到底是克拉瑪依還是玉門啊?
    她問「爸爸,中國第一個大油田在哪?「「克拉瑪依啊」我脫口而出!女兒回答「錯了,是玉門」!還是查查史籍吧!1955年10月29日克一號井完鑽,噴出工業性油流,標誌著克拉瑪依油田誕生,中國從此甩掉了「貧油國」的帽子!克拉瑪依也被譽為「石油聖地」「新中國石油工業的搖籃」「新中國石油發祥地」等等!
  • 護目鏡起霧,這對「眼鏡俠」兄弟搞了一個發明
    她一進來,就把醫生的工作證給我看,說來領護目鏡。 我說全發完了。她眼眶一下子就紅了,開始掉眼淚。 我們哥倆都懵了,一時也不知道該怎麼勸,趕緊把自己戴著的護目鏡摘下來,都送給了她。那是我們手裡最後的兩副。 就這樣,我們留在了武漢,繼續籌集護目鏡和其它醫用物資。
  • 準葛爾盆地的璀璨明珠,沙漠美人,油田上的五彩之城——克拉瑪依
    1955年10月29日黑油山第一口油井噴油,當時取名為克拉瑪依油田。隨著它的發展和進步,在新世紀伊始,西部最大的煉化基地——克拉瑪依就在這裡崛起,並被賦予了「世界石油城」的稱號。從此,這座因石油而誕生的美麗城市,也因石油工業的雄厚實力而色彩斑斕、活力四射。
  • 武漢民間捐贈者:一個護目鏡的故事
    (新華社記者肖藝九/圖)我是武漢人,我的孩子們在武漢出生,新冠肺炎暴發後武漢還有一個後綴,叫做疫區。很多人不在疫區,可能體會不到醫用物資對疫區的重要性,因為新冠肺炎的傳染性非常強,像口罩、防護服、護目鏡、醫用手套這些醫用防護物資就是醫生的生命安全保障。我們的故事從一個護目鏡開始。1月25日(大年初一)人心惶惶,各處醫院告急!
  • NBA佩戴護目鏡的故事:早期只能戴普通眼鏡,詹皇戴不舒服直接扔
    作為NBA歷史上的第一位籃球明星,喬治·麥肯戴著眼鏡在聯盟裡打完了職業生涯全部的7個賽季。只不過,在他打球那個年代,還沒有護目鏡這種東西,老爺子當初帶著一副老式的圓框眼鏡就上場了。據說麥肯是高度的近視眼,瞧瞧照片上的他,動作優雅,文質彬彬的樣子,如果脫掉球衣穿上西裝,配上這副圓框眼鏡,是不是活脫脫的一個書生呢?
  • 中國「最富」西部城市,和杜拜有的一拼,這個城市就是克拉瑪依
    說起富裕的地方很多人就想到了杜拜,杜拜據說遍地流油,街上地攤賣的飾品都是真金白銀的,然後各種名貴跑車,就連計程車都是名牌跑車,土豪們都養獅子之類做寵物,他們最不缺的就是錢,很多中國人也去那裡工作,做服務員都是月薪過萬的。
  • 米家藍光護目鏡|如何用 99 塊錢保護我們的眼鏡?
    最近由於碼字的時間比較多,之前對於視力的問題一直是不太關注,而長時間伏案的問題來了,視力模糊,也開始各種不舒服。之前在易迅購買過一款,GUNNAR 的藍光護目鏡現在也開始帶起來,但是買的是 300 大洋,而看到小米商城上架的一款小米藍光護目鏡只需要 99, 抱著試試看的入手,本來也是打算給孩子每天上網課使用,每天盯著電視機和電腦也是非常的傷眼睛。
  • 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克拉瑪依擁有3所高等院校
    克拉瑪依是以石油命名的城市,市名源於市區東北角一群天然瀝青丘——黑油山。克拉瑪依是新中國成立後勘探開發的第一個大油田。克拉瑪依擁有眾多旅遊景點,世界魔鬼城曾被評選為「中國最瑰麗的雅丹」和「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之一」。
  • 如何解決護目鏡和眼鏡起霧的問題?
    特別是一線醫護人員,需要同時佩戴N95口罩及護目鏡等防護設備,而由於護目鏡鏡片起霧卻導致了醫療護理過程中的諸多不便。如何解決護目鏡和眼鏡起霧的問題呢?下面和大家分享兩個簡單可行的辦法,大家不妨試試:■ 護目鏡防霧法碘伏內塗法1.準備好清潔乾燥的護目鏡;2.使用前倒一些碘伏(平時消毒用的),可以多倒一些,然後左右旋轉,使其塗滿整個鏡面,注意不留空隙,將多餘的碘伏倒出;3.將護目鏡平放,使其完全乾燥。
  • 抗疫天使:眼鏡+護目鏡+口罩=三大耳朵緊箍咒,需每天一粒止痛藥緩解
    「近視眼鏡、護目鏡、口罩同時壓著耳朵,每天都要吃一粒布洛芬緩釋膠囊才能緩解疼痛。」2020年註定是不平凡的一年。年初的新冠肺炎疫情,投射出多少人情冷暖,湧現出多少抗疫英雄。陳星宇就是投身到抗疫第一線的一名普通卻不平凡的護士。
  • CF:眼鏡裝飾,排名第一的居然不是超級護目鏡!?而是它……
    如今穿越火線角色也融入了大量的眼鏡款式裝飾道具,較為普遍的閃光護目鏡,等級款式的少尉時尚眼罩、上校護目鏡等,挑戰獎勵的冰火護目鏡、終極泰坦眼鏡,還有至高榮譽的元帥金戈之心……生活裡眼鏡是鑲嵌在框架內的透鏡鏡片,戴在眼睛前方,以改善視力、保護眼睛或作裝飾用途。
  • 面對面丨為醫務人員籌集護目鏡、免費修配眼鏡 陳家兄弟的抗疫故事
    在武漢市關閉離漢通道的這40多天,他們為武漢醫護人員募集20多萬副護目鏡,堅持為醫護人員免費修配眼鏡。除夕之夜,他和老婆開始向各方打聽護目鏡的購買渠道,最終打聽到台州臨海市杜橋鎮有很多護目鏡製造廠。初一一早,陳慶豐就和哥哥出發前往台州,找到了生產護目鏡的廠家進行採購。陳慶豐:開始去的時候庫存一萬左右,很少。結果那個老闆知道我們要開車回武漢的時候,很吃驚。他就成了中間商,聯繫護目鏡廠家,有庫存的全部集中到他那裡,然後再給我們。
  • 浙江甌海眼鏡企業捐贈首批2萬副護目鏡
    中國溫州(甌海)眼鏡小鎮護目鏡馳援武漢捐贈儀式。 張聞哲 攝(抗擊新冠肺炎)馳援武漢!浙江甌海眼鏡企業捐贈首批2萬副護目鏡中新網溫州2月22日電(記者 潘沁文 見習記者 周悅磊 通訊員 張聞哲 許文星)22日,4輛共裝載2萬副護目鏡的運貨車,從浙江省溫州市甌海區駛往溫州龍灣國際機場,這批物資將連同眼鏡企業家的心意飛往武漢。
  • 贈市民10000個口罩、送學校1500副護目鏡……平陽這個眼鏡老店老闆...
    1月21日開始,平陽縣超明眼鏡店在店門口免費向市民分發口罩。受訪者供圖  溫州網訊 疫情當前,口罩、護目鏡等防疫用品成了緊缺物資。平陽縣超明眼鏡有限公司總經理潘盛自掏腰包,花5萬元訂購了1500副護目鏡,捐贈給當地中小學。
  • 護目鏡下的框架眼鏡 援鄂醫護人員眼鏡雙重起霧讓他心疼又揪心
    「當看到我們醫療隊的隊員有的在前線工作時需要戴著近視框架眼鏡再戴上護目鏡、防護面罩,穿上防護服,一層又一層,被層層哈氣模糊了雙眼,在他們給患者看病例、打點滴都非常不方便時,我又心疼又揪心。」從醫45年的眼科專家王松田說。王松田是焦作尖峰眼科醫院院長。
  • 中國的「衛生巾」大王,靠賣女性用品的傳奇富豪,看到座駕車牌令人...
    說到富豪這個詞很多人第一個都是羨慕的,因為他們生活在優越的環境中,豪車更是他們的標配,畢竟富豪的身價都是上億的,豪車就是他們的代步工具,他們一輛豪車的價格可能是我們一輩子都掙不到的錢。
  • 防藍光護目鏡賣斷貨,都是網課惹的禍?華西眼科專家:完全沒必要!
    記者了解到,防藍光護目鏡正是防藍光眼鏡中的一個系列。此款產品,其實早在幾年前已出現在市場,但為何近期廣受消費者關注?電商平臺商家用「網課伴侶」字樣做宣傳「和上網課有關嘛。」有著8歲小孩的成都市民陳女士告訴記者,她的孩子正在上小學三年級,目前正在通過網課學習。
  • 博士眼鏡:推出多款護目鏡 預防病毒結膜接觸傳播
    年初至今,全國各地進入到緊張的新冠肺炎防控狀態中。新型冠狀病毒的傳播方式,包括空氣飛沫傳播、接觸傳播及可能的糞口傳播。除了正確佩戴口罩、及時洗手,為切斷傳播途徑,處在特殊崗位工作人員,或者需要出入醫院或人群密集區等存在較高病毒傳播風險的區域,有佩戴護目鏡的實際需要。
  • 【百腦匯名人傳奇鐘錶眼鏡行】愛護你的眼睛,從名人傳奇眼鏡行開始!周年店慶活動火爆開啟!
    名人傳奇鐘錶眼鏡主營:帕莎、暴龍、陌森、海倫凱勒、特警、吉普、凱迪拉克、寶馬、萬寶龍、萬金寶、蘭旗(產量第一,銷量第一!)等國內外品牌眼鏡,並經營北極星、楓葉掛表,古尊、格雅、聚利時等品牌手錶。名人傳奇鐘錶眼鏡自成立已來,秉承「戴出時尚精彩每一天」的經營理念,不斷引進國際級視光高科技設備,可定配近視、遠視、老花、散光、雙光、變色、鍍膜、樹脂、水晶、近視太陽鏡、漸進多焦點等多種類型的眼鏡,能夠滿足各個層次消費者需要,名人傳奇鐘錶眼鏡:用我真心,換您放心!
  • 洛陽新安一眼鏡店為 醫護人員捐獻護目鏡
    河南經濟報記者 韓榮君 通訊員 李德偉 郭建立2月1日上午10時許,新安縣寶島眼鏡店老闆王繼國,來到新安縣人民醫院發熱門診,親自把剛從江蘇寄來的20副護目鏡送到感染科護士長楊素芬的手中。當他聽說呼吸內科、醫院大門出口和醫技科的醫護人員也沒戴護目鏡時,立即讓店員又送來了20副。 今年43歲的王繼國是湖北仙桃市人,2002年來到新安縣發展,在縣人民醫院附近開了一個眼鏡店,這一幹就是18年。期間他親自經歷了2003年的那場非典,也經歷了2009年的大流感,縣人民醫院醫務人員的獻身精神讓他甚為嘆服。心裡總想著為縣醫院的一線醫務人員做點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