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溫《北京女子圖鑑》,這是一部爭議比較大的女性成長劇。
劇中,女主角陳可是由戚薇扮演的,是一個有野心,有欲望的女孩。
在北京這座城市,陳可希望通過自己的努力,活出不一樣的人生,所以她足夠拼,一路從職場小白到最後自主創業,闖出了更廣闊的人生。
伴隨著陳可成長的不僅僅是她事業的進步,還有她在北京交過的各種類型的男朋友們,但這些男朋友們如果要與陳可的母親相比,簡直微不足道。
在陳可成長過程中,陳可媽媽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不得不說,只有她這樣的媽媽才能培養出陳可這樣優秀的孩子。
雖然生活在單親家庭,卻擁有愛與被愛的勇氣
陳可的媽媽在陳可很小的時候就與她的爸爸離婚了,劇中,陳可的爸爸也從來沒有出現在陳可的生活中。
但是陳可絲毫沒有因為父愛的缺失,而導致性格上的缺陷,也沒有因為父親母親離婚了,就對愛情充滿失望,對婚姻充滿排斥。
相反,陳可對愛情充滿了期待和嚮往,遇見了喜歡的人就勇敢去愛,不喜歡的就果斷放手,沒有絲毫拖泥帶水,所作所為完全按照本心。
這一切都是陳可媽媽的功勞,媽媽的愛體現在了細緻入微的生活當中。
雖然陳可與媽媽的相處畫面不多,但我們還是能夠看出這是一個很疼愛孩子的母親。
陳可休假回家探望母親,母親就高高興興地迎接閨女,準備這準備那,讓女兒吃好睡好,為了不影響孩子工作,直接自覺地將電視聲音調小,見女兒呆在廁所好長時間沒出來,就為女兒準備開塞露。
陳可想要借媽媽的勢催男朋友結婚,陳可媽媽什麼都知道,卻不動聲色地配合著女兒,即使她覺得這個主意不怎麼樣。最終的結果是失敗了,媽媽既沒有埋怨陳可,也沒有多嘴問女兒這麼難堪的事,一如既往地為女兒準備餃子,讓女兒好好照顧自己。
細微之處的愛,最能教會一個人如何去愛。
所以,就算陳可從小失去爸爸的愛;就算富二代男朋友前腳跟她說是不婚主義者,分手後立刻與別人訂婚;就算男朋友黃越彬搞砸了她的工作之後,留了一張字條單方面宣布分手,但她從來沒有失去愛的能力。
每一段感情都是全情投入,雖然會受傷,但從來沒有喪失過對愛情的嚮往。
陳可媽媽給予陳可的,不僅僅是她自己對孩子的愛,更給了陳可愛人和被愛的勇氣。
陳可媽媽堅韌的性格,耳濡目染地影響了陳可
陳可媽媽是一個很有韌性的女性。
離婚多年,一個人帶著孩子生活,不僅要賺錢養家,還要照顧孩子,時刻關注孩子的身體和心理健康,可以想像得到其中的艱難。
但從陳可媽媽的表現中,並沒有對陳可爸爸有過什麼抱怨,也沒有經常向陳可哭訴z自己一個帶大她有多麼辛苦,母女兩個一起生活,也能將生活過得有聲有色。
陳可一個人在北京的那些年,酸甜苦辣都經歷過,但她始終沒想過放棄,憑藉著自己的堅持和勇往直前的勇氣,一步步在北京立足。
當她流落街頭,拎著行李一個人在北京的街角啃著半根玉米的時候;當她找工作屢屢碰壁,最後不得已做了前臺工作,卻要承受著最大的委屈的時候;當她用真心對待於揚和黃越彬,結果別人只是玩玩的時候;當她生病,一個人去醫院,一個人輸液,卻還要忍著身體上的不舒服,一個人搬家的時候,她傷心,她難過,她哭泣,唯獨沒有想過要放棄。
風雨過後,她拋卻頭腦裡亂七八糟的想法,重新投入到工作當中。
正是這種無論遇到什麼困難卻從不放棄的態度,正是這種不怕苦不怕累的韌性,讓她從職場小白一步步蛻變成職場女強人,實現了從一無所有到擁有一切的轉變。
而這種韌性,正是她媽媽身上所具備的品質。
都說「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師」,有的時候,身教大於言傳。
從陳可媽媽的身上,陳可學到了堅韌,從小到大的耳濡目染,讓她從不會因為自己是女子而放棄前進的腳步。
堅韌的性格,給了陳可勇往直前的勇氣。
愛孩子,卻不過分幹涉孩子的生活
我見到過很多家長過分幹涉孩子的生活,小到吃什麼飯菜,穿什麼衣服,大到大學選什麼專業,畢業之後到哪裡工作,甚至找什麼樣的對象。
但是,陳可的媽媽卻不這樣,雖然陳可是她唯一的孩子,雖然母女倆相依為命很多年,但是,在陳可對未來的規劃這方面,陳媽媽卻從來沒插過手。
陳可畢業之後想要考研考到北京,陳媽媽雖然心裡不是很贊成,但也沒有阻止,而是等到陳可考研失敗之後,再四處為她奔走,尋找合適的機會。
當陳可考研失敗,決定獨自前往北京的時候,陳媽媽雖然想孩子留在老家,陪在自己身邊,但陳可依然選擇了北京之後,陳媽媽也沒有阻止陳可追夢的步伐,每次打電話總不忘記問:錢是不是夠用了?
當陳可想要結婚,但是對方聲稱自己是不婚主義者,陳可需要借媽媽的勢來促成婚姻計劃快速進行,誰知卻是一場空。陳媽媽雖然心裡很清楚女兒心裡的小算盤,卻沒有過問,而是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
當陳可為了北京戶口選擇結婚,摻雜利益的婚姻卻沒有堅持多久,陳媽媽知道了,並沒有對埋怨或者打罵,也沒有任何責怪的意思,而是以過來人的身份進行勸導。
「沒有非要離的婚,也沒有非要在一起的人,既然選擇了,就向前看。」
陳媽媽像天底下所有的母親一樣,疼愛自己的孩子,但不一樣的是,陳媽媽從沒有將陳可的人生當做自己的人生規劃,而是充分尊重孩子,讓孩子自己選擇,她一直在做的事情就是支持孩子。
小的時候,不幹涉,是給了孩子自己探索世界的勇氣;長大了,不幹涉,是給孩子活出自己的自由。
不幹涉,是很多媽媽需要學會的技能。
陳可在北京的日子,由一開始的處處碰壁,到越來越好,不管陳可是成功也好,失意也罷,陳媽媽依舊在陳可身後,無聲地支持著她。
父母是孩子最好的榜樣,想要孩子活成什麼樣,首先得要求自己是什麼樣。
很多優秀的孩子不是教育出來的,而是在良好的環境中薰陶出來的。
——END
(圖片來自網絡,侵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