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信大家都是知道清明節,那你知道它的由來嗎?話說春秋時代介子推在晉文公在外逃亡時不離不棄,危難時刻還割肉相救。等到晉文公功成名就之時,其謝絕了晉王的封賞,攜帶其母親隱居於綿山。君主晉王想讓介子推出山,介子推避而不見,晉文公便想出了放火燒山,想逼出介子推出來,卻不想介子推和他的母親都被大火燒死在柳樹旁。
晉王內心很慚愧為了紀念介子推,便將三月五日定為火禁日,下令全國百姓在這一天禁止煙火,只能吃寒食,這也便是寒食節日的由來。也由於寒食節和清明節臨近,古人便慢慢地吧寒食節和清明節相併在一起了,所以許多人也將晉文公紀念介子推的故事當作了清明節的由來。
今天就來說唐代在清明節有哪些活動?有祭祀上墳的,有交友踏春的,有放紙鳶蕩鞦韆的,有玩蹴鞠鬥雞的,當然也少不了飲酒論今,品詩論文,和吃冷食。
在唐代清明節便被列入了國家法定節日,從開始的3天加至7天。在唐代官員在放假後都會回老家掃墓,這是一個重要的祭祖活動。有唐代詩人杜牧的詩《清明》中「清明時節雨紛紛,路上行人慾斷魂",寫出了清明節人們祭拜祖先的氣氛也對逝去的親人的一種思念。人們會在祭拜完祖先也會在這生機勃勃的郊外走走散散心釋放一下心中的鬱郁之悶,俗稱「踏青」古時也叫探春,尋春。孩童和家眷們會在期間也放起了風箏和蕩鞦韆。
清明時節,春回大地,萬物萌發,到處生機勃勃,柳樹則是最早給人們提示春天的到來植物。所以插柳也是唐代人們在清明時節必須要做的一件事情。人們不但喜歡頭戴柳樹,還把剛從柳樹上折下來的柳枝插在門楣上用來避蟲疫。「井井有條」也是源於人們在清明時節家家戶戶在井邊插滿了柳條。所以可以看出插柳也是清明時節一種不可缺失的潮流。
蹴鞠相信大家都不陌生,蹴鞠在唐代發展歷史上也是一個高峰代表,會出現「球終日不墜」,「球不離足,足不離球,華庭觀賞,萬人瞻仰」的長場景。唐代在蹴鞠上的改革,成為了充氣的球,使得球體更輕,便也有了女子足球,上自皇帝朝臣下至平民百姓,甚至皇婦宮嬪到田姑村婦,無論是朝廷宴會還是民間閒暇時間都可見蹴鞠的身影。
在清明時節,還有一種民間活動就是「鬥雞」,這種民間活動就從唐朝發展起來了。在唐朝的時候,因為唐太宗喜歡鬥雞,還讓杜淹寫一首鬥雞的詩。從此鬥雞這活動就在民間流傳下來了。而且,每到了元宵、清明,中秋的時候,都會舉行比較大型的鬥雞比賽,以至於後來古人將鬥雞從娛樂變成帶有娛樂性的賭博。鬥雞這習俗,有些地方還有保留下令,以河南開封最出名。
清明時節當然少不了吃食的最常見的、也最有名的就屬青團了,是由麥草汁和糯米製成的,綠色如玉,軟糯中有清香的麥草味,特是受文人們的喜愛也在清明時節中必不可少的一種冷食。同時在我國的江南一代也特別流行。
每當清明時節,一炷香,一叩首,都是對逝去親人的緬懷和思念。小編在此呼籲非常時刻居家追思,平安清明,您的安康就是對故人最好的告慰。你家鄉清明時節都有什麼習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