終於來到了傳說中的元陽哈尼梯田。
這個有著一千三百多年歷史的雲南農耕大作,已成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評定的世界文化遺產。
元陽哈尼梯田總面積約十七萬畝,大約也就合100平方公裡,有效耕種面積等於縱橫十公裡,說大不大,說小不小。這點面積要是放在北大荒或者江浙平原,真算不了什麼。可要換在山區,就是個非常了不起的傑作。因為那裡面每一分土地,都是靠砂石一階一階圍起來的,相當於在山上修淺水魚塘。事實上它就是魚塘,哈尼人養魚 種稻子兩不誤。
來到哈尼梯田景區,首先你得找個地方住。這裡的景區內環山道路修得非常好,看得出是下了血本的。全是那種小拳頭大小的方石頭鋪的雙車道,有點像歐洲城市裡的老馬路,只不過沒有按斐波那契螺旋排列罷了(就是向日葵盤籽那種款),停車點觀景臺也非常多。整個景區分了四大塊,「箐口 壩達 多依樹 老虎嘴」,由一條大約四五十公裡長的環形景觀大道連起來。
所以,無論你住在哪兒,都不會錯過什麼,也不擔心走什麼回頭冤枉路,轉一圈就都看了。當然景區外還有個龍樹壩梯田,那邊我還沒去。
不過我還是建議住在「多依樹」,因為這裡是看日出最方便的地方,起床上樓頂就看了,觀景臺也特別近,停車也方便。不像龍脊梯田,您老人家得找人把行李背到山頂的客棧去。
客棧推薦:憬悅雲圖,以及雲上天上。淡季400,旺季五六百。
何為旺季,就是在哈尼人不種稻子只養魚的日子裡。大約就是冬春季。
為何啊?因為那時候梯田成了漫山遍野的水鏡子,在朝霞或日落時,顏色多變,畫面極佳。這裡所謂的藍色梯田,其實就是倒影天空的藍色;而紅色梯田,就是跟特別鮮紅的土壤有關。
來的這個時候嘛,看不到水,所以只有即將收割的成熟稻米的黃綠色,所以就成了淡季嘍。
其實黃綠色也不錯啊。找對了角度,還是有層次感的喲。
無論是建水紫陶 還是哈尼梯田,這些千百年來沒有多大改進,以後也不可能工業化的傳統產業,就這樣以其悠揚舒緩的行板,一代一代傳唱在滇南;其節奏恰如青藏高原上的牛羊一樣,慢吞吞吃著草,聽著風,望著雪山湖泊,幾千年如一日。
我不禁又想起那個古老的話題:生產關係要適應生產力的發展。當生產力極度發達的時候,各取所需的主義必將實現。
建水人、哈尼人、廣西人、蒙古甘南青海西藏和滇藏牧民們,他們那些手工業農牧業,生產力一成不變的廣大地區,生產關係可是一直都在變的哦。
萬一將來人工智慧統領了全球大多數日用商品的生產,那是不是可以算作生產力極度發達了?可是那時候沒工人了,大多數人很可能沒資格參與生產,你想眾籌投資做個小股東的機會也木有,那生產環節裡就等於連你的位置都沒了,你又拿什麼跟人家談生產關係呢。
是我們學習經典哲學不夠,還是原有的理論出了點紕漏啊?如果是理論上邏輯哈咧,那我們這些沒接上班的接班人,還拿啥子東西做自信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