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到三十六計人們往往想到的是《孫子兵法》,但其實這是兩部軍事著作。「三十六計」一詞現在知道的是最早出現於南北朝時期,「檀公三十六策,走是上計」,檀公指的是南北朝時期軍事家檀道濟。
三十六計書中對軍事思想的闡述,以及詭詐之術的解說大多會涉及到中國古代的另一部集大成著作《易經》,運用易經中天乾地坤陰陽交替變化之規律對兵家如何用兵,遇到不同的情況如何應對進行了推演和解釋。
三十六計中除了常被人們掛在嘴邊的「三十六計走為上」之外,還有被津津樂道的「美人計」。中國古代歷史上運用到美人計的地方不可謂不多。古代四大美人之中兩位的命運都和美人計相關。書中對于美人計的解釋是:兵強者,攻其將;將智者,伐其情。將弱兵頹,其勢自萎。利用禦寇,順相保也。大概解釋一下就是說:如果對方兵力強大就要攻打它的將帥,如果對方將帥是明智之人就要打擊他的情緒削弱他的鬥志。這樣的話他們的整個軍隊就會士氣消沉,勢頭就會受到影響。
接著它又說到,對方軍隊強大將帥明智,這種敵人是不可以強行和他作戰的。如果自己一方再戰鬥力處於下風的話,就更不要這個時候和他對抗,而應該暫時的向對方屈服,但是這種屈服也是要有合適的方法的。比如戰國時代六國打不過秦國就用割地的辦法苟延殘喘;宋朝打不過遼金就賠款。這樣的辦法都不是好辦法,這都會壯大敵人繼續削弱自己。這個時候如果用美人計,就可以消磨對方的意志,爭取更多的時間。還能在敵人內部造成上下級之間的矛盾。
典型的造成上下級矛盾的美人計的故事就是越王勾踐送美人西施給吳王夫差了。
春秋時期兩代霸主先是吳王夫差後是越王勾踐。勾踐曾經敗給過夫差遭受亡國之痛,又在吳王宮裡做奴隸,忍受身體之辱。經過幾年的忍辱負重終於取得了夫差的信任得以回越國。臥薪嘗膽的故事大家應該都知道,就是講越王勾踐回國後發憤圖強想要一雪前恥的故事。
回國後他不僅一步步努力壯大越國,還採納了大夫文種的意見,選美女送給夫差以削弱對方的鬥志。西施就是這些美女中最為有名的一位,因為她的美麗和才華很得夫差寵愛。夫差為了她在吳國大興土木以博美人歡心,同時也更加相信勾踐是真心臣服於自己沒有二心的。大臣伍子胥多次勸諫,他不僅不聽最後還逼死了這位忠臣。公元前482年吳國大旱,勾踐趁機伐吳,吳國被越國所滅,夫差自殺。
另一個有名的美人計的故事說的是四大美人之中的另外一位——貂蟬。
貂蟬此人雖然在歷史上是不是真的存在還有爭議,此人物最早出現在《三國演義》一書中。我們姑且不去考證這個人物是否真的存在或者她的原型,我們這裡只看看關於她在三國演義裡美人計的故事。
三國演義第八回——王司徒巧使連環計,董太師大鬧鳳儀亭中,把這個故事描述的非常生動。
董卓此人為眾人所憎惡,很多人都想除之而後快,但是他有個乾兒子名叫呂布,號稱是三國時期第一猛將,那些想要殺掉董卓的人都忌憚呂布。司徒王允有一養女名貂蟬,擅長歌舞。貂蟬看到王允悶悶不樂就說為了報答養育之恩願意粉身碎骨報答王允。於是王允想到利用貂蟬的美色設計連環計,離間董卓和呂布二人。
董呂二人都是好色之徒,呂布勇猛有餘卻沒什麼智慧。王允先是承諾把貂蟬嫁給呂布,後又把貂蟬送給了董卓,加上貂蟬在中間故意挑撥二人的關係,很快董呂二人之間便生出了嫌隙。呂布禁不住挑撥,對於他乾爹的行為十分憤怒,想要報仇奪回貂蟬。於是在第九回裡看到王允在呂布的幫助下殺死了董卓。
除了上面兩個美人計的故事,趙國名將李牧還曾經用「美馬計」對付過匈奴人。
戰國時期匈奴人經常騷擾趙國邊境,李牧作為趙國大將長時期的駐守邊關。匈奴人是生長在草原上馬背上的民族,和他們作戰離不開戰馬。和匈奴的戰馬相比趙國的戰馬個頭小,體質也比較差,打起仗來很吃虧。
有一次李牧在城牆上看到匈奴人趕著戰馬來河邊喝水,突然心生一計,於是讓部下選擇年輕健美的母馬系在河對岸。母馬看到河裡大群的膘肥體壯的駿馬於是開始大聲嘶叫,把河裡喝水的匈奴人的馬都吸引到了趙國一邊的河岸上,匈奴人拉都拉不住。李牧讓士兵把戰馬盡數驅入城中,這一次大大打擊了匈奴人的實力。
兵書上講的美人計,在真正運用的時候並不僅限於「戰場」「美人」。它的本意是說讓我們找到好的方式辦法既能趁機削弱敵人,又能爭取到時間讓自己強大,最終一舉戰勝對方。
作者:馬賽
版權聲明:本文由「魚羊秘史」原創製作,並享有版權。未經授權,不得轉載,歡迎轉發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