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典型的編制方法是先用兩片竹篾疊成十字形。
杭州網訊 「手裡窸窸窣,銀子堆角落。翠竹惠鄉民,家家都富足」。這是過去流傳在上泗一帶的順口溜。今天下午,西湖區雙浦鎮組織了一場農家婦女編竹籃比賽,吸引了鎮上29個村社的32名婦女踴躍參加。
參賽者支玉香來自鎮上的桑園地村,已經年逾六十,她告訴記者,自己已經三十年沒有編過竹籃了,雖然手腳沒有以前那麼靈活,但作為從事過幾十年的老手藝,編起來還是比較得心應手。「最主要的是重在參與,與這麼多老姐妹聚在一起編織竹籃,倡導低碳環保感覺非常開心。」
「倡導生態文明,彰顯美麗雙浦」是今年雙浦鎮「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活動的主題,主辦方告訴記者,如果大家都提倡用竹籃盛物品,身邊的汙染會少許多,從身邊的點滴做起,正是雙浦鎮舉辦這次編竹籃比賽的初衷。
據了解,早在清朝年間(公元1736年),在西湖區上泗一帶杭州竹籃編織就頗為盛行,多以竹為主要製作原料的杭州竹籃,式樣各異、功能完備、用途廣泛,與人們的生產、生活息息相關。
到了上世紀七十年代,這裡的家庭婦女幾乎都會編上幾個式樣的竹籃,主要有大方籃、小方籃、小半籃、中莊籃、市莊籃、提籃等十多個式樣,編制精巧、外形美觀、經久耐用、別具風格,深受上海、南京和杭嘉湖一帶遊客的親睞。同時,竹籃編制也成為了當地農家從事的主要副業,且為家庭的主要收入來源。
遺憾的是,如今大多數人都用塑膠袋取代竹籃,會做杭州竹籃的人越來越少,甚至瀕臨失傳。
在現場,有不少小朋友也在編織竹籃比賽現場軋熱鬧,他們是被特地邀請的袁浦小學學生觀摩團。主辦方介紹說,一方面是希望他們從小養成低碳環保的生活習慣,另一方面也是對這行雙浦傳統手藝承傳發出的信號。
另外,這次所有的成品竹籃,由雙浦鎮婦聯當場贈送給靈隱街道的巾幗文明崗。
經典手編竹籃的編制方法:
傳統手編竹籃的一大特點就是編制工藝為經緯交叉型,其中最典型的編制方法是先用兩片竹篾疊成十字形,然後在經向和緯向分別以挑一壓一的形式,添加竹篾達到向四周展開的目的形成竹籃底部。
在挑一壓一的同時,可根據需要選擇相鄰竹篾之間的距離,以達到編成的竹籃底部的鏤空大小,也可以使兩片竹篾緊緊靠在一起,就形成孔隙很小的類似密封的底部。
當經緯向添加竹篾達到所需竹籃底部大小時,停止增加竹篾,此時進行縱向收身工序,也就是編竹籃的籃身。
先將一側的竹篾彎起向縱向繼續挑一壓一的形式添加竹篾,這時添加的竹篾叫做圍篾,一根長長為圍篾在將一側的那些竹篾全向縱向挑一壓一過一次後轉向相鄰一側繼續以相同形式使原先平鋪在地的那些竹篾向縱向彎起並固定,直到四面全部圍起形成竹籃的雛形,並在縱向繼續以上述方法添加圍篾,直到達到所需的籃身高度。
然後將從底部彎起的竹篾纏繞在一個圓形的竹圈上,再用口篾沿著竹圈以螺旋形式將從底部彎起的竹篾緊緊固定在竹圈上形成完整牢固的竹籃身,接下來就是用較粗的竹片完成所需的弧度固定在籃身上成為完整的竹籃。
編制方法有很多,也可以編成很多種形狀,但其本質都離不開經緯交叉和縱向收身等工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