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哲學觀之論生病

2020-12-12 秘境硒都

世人皆以生病為苦,孰不知,福兮禍伏,禍兮福倚。事物永遠分兩面,恰如中醫,裡面儘是哲學,表裡,虛實,寒熱,陰陽,升降。拐回來,生活生命給了你黑暗,是讓你發現光明,在黑暗中光明最容易發現。生病是讓你發現為什麼生病,穿少了,吃壞了,馬虎了,攀比了,生氣了,鬱悶了等等。改過了不就完了。那些常年不生病的人,一生病,便是大病,凡是小病不斷,卻是身體還沒傻掉,不斷提醒你去改正。學醫是悟道的捷徑!生病也是一種修行!痛苦是一種幸福,都是人生的一部分,還是老話,享福消福,受苦消苦,沒有疾病的折磨,你哪會知道健康的幸福。世間之物莫不如此,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不是自我安慰,也不是阿Q精神麻痺,而是一種淡然與灑脫。富貴驕橫,貧窮很快過來,貧窮儉以養德,富貴馬上過來。福兮禍藏,禍兮福倚。身健之人不珍惜,病痛馬上來,病痛之人常常注意,珍惜,健康馬上恢復。人生莫不如此。苦樂皆人生,吃一次虧,學一次乖。又有吃虧是福之說。此才是人生,一輩子順風順水,一陣逆風就妖折了你。病有輕重大小,人有悲歡離合,此事,古難全。

相關焦點

  • 倪海廈論中醫:前列腺肥大
    「命、相、卜、山、醫」五術兼備之曠世奇人。這個裡面的治法,關鍵要增加其膀胱氣化之功,膀胱氣化之功,我們看傷寒論裡面一個比較有名的方劑:五苓散,它是如何增加膀胱的氣化功能的,湯藥裡面用到白朮,去溫化,去守護中土,用桂枝而去使膀胱之氣氣化,氣化實際上就是生肝,其它的就是去通利小便,用茯苓用豬苓用澤瀉,假如說這個方劑你把它當成了屬於是火力不足,陽虛,說你是寒症,說你是寒邪,用大量的熱藥去熱一下,很快精氣就會燒乾,而且造成溼熱,使小便更加不通暢。
  • 【醫生說】青春痘的中醫辨證論治
    青春痘,中醫認為病機是內熱熾盛,外受風邪。主要由體內陽熱偏盛,肺經蘊熱,又感風邪,燻蒸於面而發或過食辛辣滋膩之品,釀生溼熱結於腸腑,不能下達反上蒸於肌膚而成或脾虛生痰,鬱而化熱,阻滯經絡,氣血運行不暢而成瘀,痰瘀互結,凝滯肌膚所致。青春痘的病因是什麼?
  • 人為什麼會生病?《黃帝內經》說了三個原因,那麼人為何要生病?
    傳統中醫典籍《黃帝內經》,卻曾給出個三個原因:1、陰陽失調:中醫認為,萬物皆為陰陽,也就是說,任何事物都是由陰陽兩個對立的屬性組成的。正常情況下,陰陽處於一種平衡的狀態,通俗點說,也就是各佔百分之五十。於是對人而言,也就形成了一種不寒不熱的氛圍,這時候的身體,就是健康的。但是,陰陽卻是一種動態的存在,它們之間是一種此消彼長、但又彼此制約的關係。
  • 紫癜風(扁平苔蘚)中醫辨證論治
    【辨證論治】1、風熱搏結證證候:發病較急,皮疹泛發全身,紅色丘疹,斑丘疹或起大皰,自覺瘙癢,舌紅,苔少,脈浮數。治法:疏風清熱,佐以通絡。方藥:消風散加減。局部用苦楝皮膏、杏脂膏交替外搽,一取苦楝皮之苦寒清熱,一取杏仁之宣壅潤燥,則潤燥祛風之功更為完備。」       《趙炳南臨床經驗》:「重者可出現糜爛,有滲液,類似中醫的口蕈。」       《朱仁康臨床經驗集》:「扁平苔蘚屬於中醫'烏癩風'或'紫癜風'範疇。其發生病機,由於風溼蘊聚,鬱久化毒,阻於肌腠,氣滯血瘀所致。治療原則以搜風燥溼清熱解毒為主。
  • 倪海廈論中醫:小兒風癢、四肢末梢傷口化膿不收口
    「命、相、卜、山、醫」五術兼備之曠世奇人。,這是道門裡面的千古之秘,千萬這丹田部位不要搞錯了,從人的身體裡面,道家裡面練功夫練成胎息之術,胎息就是不用鼻口呼吸直接用肚臍呼吸,實際上就是人的皮膚呼吸,然後甚至來說身體可以不呼吸,還有種辟穀術,不吃東西,這是天人相應,講人的身體的小宇宙,這宇宙的中心就知道在肚臍內部丹田部位,人的四肢是太極的遠端,我們看到一種現象,這種現象是什么?
  • 五行相生相剋原來這麼簡單|五行中的哲學觀
    五行是我國古代哲學觀的一種體現,被廣泛應用於中醫、風水、算命和佔卜等領域。五行描述的是世間萬物相互演化過程的五種基本狀態:金代表斂聚(如桃子堆積),木代表生長(如桃子成熟),水代表滋潤(如雨過桃林),火代表破滅(如桃過熟落地),土代表融合(如桃爛成土)。
  • 為什麼中醫總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圖說中醫:【心...
    為什麼中醫常說心為君主之官,不受病,可是生活中卻有那多人得心臟病? 為什麼中醫總是說五臟六腑,而不是六髒六腑? 今天我們就來拆解一下吧。 在古中醫裡,說到「心」這個字,通常是指我們的靈魂之心。
  • 【學術】從中醫「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
    目前,復發性流產已成為生殖領域的常見疾病、難解之題。中醫將其稱為「滑胎」「數墮胎」。該病名首見於葉天士《葉氏女科證治·安胎》,書中曰:「妊娠有三月而墮者,有六七月而墮者,有屢孕屢墮者,由於氣血不足,名曰滑胎。」臨床上,筆者以「治未病」思想論治復發性流產,每獲良效,整理如下,以饗同道。中醫「治未病」思想最早見於《黃帝內經》。
  • 邁入中醫之門第86篇:皮膚病論治
    皮膚病是發生在皮膚和皮膚附屬器官疾病的總稱,皮膚病的種類不但繁多,按照中醫「有其內必有其外的觀點」,皮膚病的根源與五臟六腑的運作失常密切相關。由於很多皮膚病常常有一定的傳染性,不但影響身體健康,令病人很不舒服,而且容易引起恐慌與社會歧視。
  •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
    《傷寒論》是學習中醫的必讀之書,《傷寒論》的注釋之書極多,但至今《傷寒論》並沒有成為中醫的顯學,有志於學習中醫者,尤其是初學者還多認為《傷寒論》難懂難學,不得其門而入先看一個事實,就是中醫學專業的學生都有《傷寒論》的課程,但絕大多數的學生學完教材後都不清楚《傷寒論》的內在邏輯是什麼?所謂的「六經辨證」是什麼?當然也就不知道在實踐中要如何進行「六經辨證」。依於個人的學習經歷和所見,本人認為教材式的解讀解構了《傷寒論》自身的邏輯,沒有表達出原著內在的一貫思路,所以也就無法傳遞其辨證方法。
  • 《傷寒論》以脾胃為本
    《傷寒論》以脾胃為本    脾胃屬性是土,被稱為「後天生命之本」,因此脾胃相當於我們的身體。脾胃跟陰陽是什麼關係呢?
  • 【生白語錄】「中醫在中國哲學中;中國哲學在中醫中.」這個話說得太妙!
    生命本能是一個複雜的巨系統。對生命的研究早在兩千年前已有了很高的成就《傷寒雜病論》已經在用利導生命本能來保護自己,而且成為本能方法系統。西方人對現代醫學失望之後,用系統論在詮釋生命。三十年間才認識生命是個複雜巨系統,又走進了基因世界。而中醫已從簡單到複雜,又從複雜重進簡單,完成了生命本能系統醫學。
  •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生病,是因為受到邪氣入侵,那邪氣指的是什麼
    中醫認為,人之所以會生病,都是因為受到入侵。那麼邪氣指的是什麼?總的來說,能使人生病的因素都叫邪氣,邪氣又分外來邪氣和內生邪氣。外來的邪氣就是天地之中的六種氣候因素:風、寒、暑、溼、燥、火(熱)。但是,如果六氣的變換超出常態,或者太過,或者不及,超出了人體的適應能力,抑或者人體的正氣不足,如年老體衰,不能適應六氣的正常變化,於是人體就會生病。這時,六氣就有點邪了,變成了能致人生病的邪氣。最常見的外來邪氣入侵,導致人們身體出現健康問題,就是風寒感冒和夏天的中暑。
  • 疏洩與排異——我對中醫根本治則的理解
    寫這篇文章的時候,臨床經驗還沒有現在這麼豐富,當時不免有偏愛中醫而輕視西醫之嫌,所以文章還是有瑕疵,但拙見也有一定的道理。所以不揣冒昧的將自己的這些一孔之見整理後再發布出來,供方家指正。正常人體如無外界刺激不會生病,無論這外界刺激是中醫所說的內因、外因、不內外因,還是西醫所說的病毒、細菌和變異細胞,其對於人體的作用都是有害的,正因為有這些有害的刺激,人才會生病。
  • 北京北城中醫醫院中醫肝病鄭繼紅簡介:持仁善之心,行仁義之術
    在中醫治療領域探索出了一條發揮中醫特色、結合現代醫學治療各類肝病的道路。提出「百病從肝治,治肝先實脾」的治肝思路,在治療內科其他雜病等方面取得了很好的療效。 新冠肺炎疫情爆發,在對抗這場疫情期間,中醫辨證論治與西醫精準醫療發揮了不可忽視的作用,尤其是在危重症患者轉輕症、輕症患者徹底康復的治療過程中!由此,人們也對中醫辨證論治與西醫精準醫有了新的認識。
  • 水腫中醫辯證論治 第二千六百二十八期
    以手按其腹,隨手而起,如裹水之狀,此其候也。」《素問·評熱病論》中說:「諸有水氣者,微腫先見於目下也。」對水腫的病機病位,《素問·至真要大論》言:「諸溼腫滿,皆屬於脾。」《素問·陰陽別論》指出:「三陰結謂之水」。《素問·水熱穴論》說:「故其本在腎,其末在肺……腎者胃之關也,關門不利,故聚水而從其類也。上下溢於皮膚,故為胕腫,」又說,「水病下為胕腫大腹,上下喘呼不得臥者,標本俱病。
  • 中醫:面部看五臟,長斑可能是身體「生病了」的急救信號
    中醫認為身體「生病了」會直接反應在面部上。一、中醫:面部看五臟,長斑可能是身體「生病了」的急救信號1、肺:出現色斑與肺熱有關。肺氣足臉色才美,人體通過肺氣的宣發和肅降,使氣血津回液得以布散答全身。若肺功能失常日久,則肌膚乾燥,面容憔悴而蒼白。肺虛的人,皮膚乾燥而沒有光澤,面容憔悴。
  • 【中醫育兒少生病秘籍】
    ↑ 關注「 旺兒康 」,免費學習中醫育兒,寶寶少生病!
  • 我們為什麼會生病?中醫來揭秘!
    按濃度來看,最淺的,是正常的組織液,中醫叫津液。再濃縮就變成痰溼(西醫叫血脂、油脂、膽固醇),再濃縮叫瘤,根據軟硬之分叫粉瘤、良性腫瘤,堅硬了就叫惡性腫瘤。再濃縮就叫骨質增生。所以,治療的目的,就很簡單了:硬的把你化軟就是。怎麼化?衣服有頑固汙漬,就會先拿去泡水,吸水之後就會變大,軟化,稀釋,就可以被洗掉了。
  • 「三部六病」專題:論《傷寒論》之厥陰病
    尤怡云:「厥陰為陰之盡,為藏之極。陰極而盡,則必復反而之陽。故厥陰之生死在厥熱之進退也。」肖相如認為:「此條文是《傷寒論》關於厥陰病的定義,但是這個定義並不能說明什麼是厥陰病。根據原文分析,只是肝熱脾寒的寒熱錯雜證,這一證候在厥陰病的過程中可以出現,但並不是厥陰病最本質的東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