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民黨下個月將迎來黨主席補選,兩位候選人郝龍斌、相較於黨務改革、青年養等議題,外界最關注的還是國民黨兩岸路線何去何從。
2020選後,藍營上下似乎被蔡英文的817萬票「嚇傻了」。選後從改黨名、「九二共識」過時論,到「反買辦」論、「斷三通」論,這些各式各樣的說法,潛臺詞紛紛指向國民黨兩岸路線和論述。的確,在島內「反中」民粹肆虐、蔡英文又高票連任的背景下,藍營政治精英莫衷一是,亂了方寸。
國民黨究竟想要怎樣的兩岸關係?這個問題看似簡單,其實早就困擾藍營多年。上世紀90年代,整個國民黨被分離主義路線綁架。連戰也直到兩次挑戰大位失敗後,才邁出「登陸」的第一步,建立了中國國民黨對兩岸關係的歷史性貢獻。馬英九在連戰開創的基礎上逐步探索出一條「先經後政」的路徑。
問題就出在馬英九卸任後。國民黨「先經後政」的兩岸路徑並沒有錯,但問題在於:第一,馬英九任內兩岸ECFA籤署,服貿、貨貿協議雖因綠營政治杯葛而擱置,但總體上看兩岸經濟合作架構已經定型,剩下的就是政治問題;第二,兩岸政治協商的目標不是「維持現狀永久化」,而是探索有利於國家統一和民族復興的兩岸和平發展制度安排,但國民黨向來「聞統色變」。所以,2016年以來的藍營主要領導人選擇迴避,死守「只經不政」路線。
可當你不敢解決問題的時候,你遲早會被問題解決。2018年九合一選後,綠營大搞反中網絡民粹,利用中美關係緊張、激發出年輕世代中的「天然獨」意識,一步步把臺灣拖向兩岸對抗的深淵。而此時的藍營在兩岸關係上被動挨打,過去引以為傲的「兩岸牌」竟然淪為「負資產」。
過去藍營常常批評民進黨「背對大陸」、無法自信處理兩岸關係,殊不知如今的國民黨已經變成了當年口中的自己。首先,「臺獨無罪、反中有理」的島內惡質政治文化,已經從年輕一代開始滲透進國民黨的組織肌理,當藍營的統獨意識形態發生了自下而上的變質,這就意味著國民黨兩岸論述的退步絕非是隨民進黨「拿香跟著拜」這麼簡單。其次,臺海形勢與中美關係確實在近年來日趨複雜,國民黨「親美」的本質屬性,同樣決定了其無法站在民族大義的立場看清長遠趨勢,被眼前的利益和眼下的困難所束縛。
不過,客觀世界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我們可以清楚看到,反對「臺獨」、支持兩岸和平發展、不滿民進黨煽動兩岸對立的廣大臺灣民眾,依舊構成了國民黨的「基本盤」。這也決定了國民黨的兩岸路線、兩岸論述不容易犯下顛覆性錯誤。換言之,一旦新任國民黨領導人的兩岸路線偏得離譜,遲早也會有一股力量拉回來。但國民黨會為此付出多少代價?還會浪費多少時光?都是未知數。
(文章來源:中評網 評論員 束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