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2021-02-19 茂江文化

 

三界(梵語:trayo dhātava? ,巴利語:tisso dhātuyo)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此乃迷妄之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三個層次;又稱作三有生死,或單稱三有。因三界迷苦如大海之無邊際,故又稱苦界、苦海。在佛教術語中指眾生所居之欲界、色界、無色界或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道。在薩滿教術語中則指宇宙上、中、下三界。(1) 欲界(梵kāma -dhātu),為地獄、餓鬼、畜牲、修羅、人間及六欲天之總稱。此界中眾生貪於食、色、眠等諸欲。(2) 色界(梵rūpa -dhātu),色為變礙之義或示現之義,乃遠離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無有欲染,亦無女形,其眾生皆由化生;其宮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質,故稱色界。此界依禪定之深淺粗妙而分四級,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十八天。(3) 無色界(梵arūpa -dhātu),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物質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無一物質之物,亦無身體、宮殿、國土,唯以心識住於深妙之禪定,故稱無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想非非想處天),又稱四無色、四空處。此三界之果報雖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屬迷界,系眾生生死輪迴之趣,故為聖者所厭棄。《法華經·譬喻品》(大九·一四下):『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又《化城喻品》(大九·二四下):『能於三界獄,勉出諸眾生。』即勸三界諸有情莫以三界為安,當勤求解脫。[南本大般涅盤經卷十三、俱舍論卷八、品類足論卷五、大毗婆沙論卷七十五、瑜伽師地論卷四、大智度論卷二十一、華嚴經孔目章卷二] 

形象的展現:___________________┌非想非非想處天┌─無色界天 ───────┤無所有處天│__________________│識無邊處天│__________________└空無邊處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毘舍闍摩醯首羅│__________________┌色究竟天┬大自在天┤│__________________│善現天 │_______└淨居摩醯首羅│_________┌淨居天──┤善見天 ││_________│________│無熱天 ││_________│________└無煩天 ┘│_________│________┌無想天│_________│ 四禪天 ─┤廣果天/果實天二_________│________│福愛天/無雲天十─色界天 ─┤________└福生天八_________│________┌偏/遍淨天天_________│三禪天 ─┤無量淨天│_________│________└少淨天│_________│________┌光音天│_________│ 二禪天 ─┤無量光天│_________│________└少光天│_________│________┌大梵天│_________└ 初禪天 ─┤梵輔天│__________________└梵眾天│__________________┌他化自在天│__________________│化樂天 / 樂變化天└─欲界天 ────────┤兜率天___________________│夜摩天___________________│忉利天 / 三十三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東:持國天(提頭賴吒)___________________└四王天─┤南:增長天(毗琉璃勒)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西:廣目天(毗琉璃婆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北:多聞天(毗沙門) 以上應為天界下邊的欲界應該還包括為人、餓鬼、畜生、地獄___________┌ 人非天道欲界天┤畜生___________│餓鬼___________└地獄 

解釋二指斷界、離界、滅界等三種無為解脫之對治道。(一)斷界,即斷除九結(九種煩惱)中除貪以外之其餘八種煩惱,或斷除無明結。(二)離界,謂斷離貪煩惱或斷除愛結。(三)滅界,謂斷滅有漏善及諸有為、無覆無記等煩惱。即除九種煩惱外之其餘有漏法。大毗婆沙論卷二十九(大二七·一四八中):『一切行斷,故名斷界;一切行離,故名離界;一切行滅,故名滅界。』[順正理論卷七十二、俱舍論卷二十五] 

解釋三指法界、心界、眾生界。此系基於華嚴經心、佛、眾生三無差別之說而立。[大日經疏卷三] 

解釋四﹝出華嚴孔目﹞界,限也、別也。謂三界分限各別不同,故名界也。[一、欲界],欲有四種:一者情慾,二者色慾,三者食慾,四者淫慾。下極阿鼻地獄,上至第六他化天,男女相參,多諸染欲,故名欲界。(梵語阿鼻,華言無間。第六他化天者,假他所化而自娛樂也。[二、色界],色即色質,謂雖離欲界穢惡之色,而有清淨之色,始從初禪梵天,終至阿迦膩吒天,凡有一十八天,並無女形,亦無欲染,皆是化生,尚有色質,故名色界。(梵語阿迦膩吒,華言質礙究竟。一十八天者,梵眾天、梵輔天、大梵天、少光天、無量光天、光音天、少淨天、無量淨天、遍淨天、無雲天、福生天、廣果天、無想天、無煩天、無熱天、善見天、善現天、色究竟天也。)[三、無色界],謂但有心識而無色質也。始從空處,終至非非想處,凡有四天。但有受想行識四心,而無形質,故名無色界。(四天者,空無邊處天、識無邊處天、無所有處天、非非想處天也。)

請關注

微信號:maojiangwenhua

相關焦點

  • 何謂「欲界、色界、無色界」?如何「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
    ————《人生的最高境界》一級禪定的目的是超欲界,二級禪定的目的是超色界,三級禪定的目的是超無色界,超無色界關鍵是要超"我","我"字當頭,你仍在五行中,仍在生死輪迴中。所以當看到自己當了國王,被眾仙所捧,被玉皇大帝邀請時,不要領受,趕快逃,不要回頭去張望留戀,逃!逃!
  • 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
    色界-梵眾天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修心的人,不修禪定無法獲得智慧,但若能堅固自己的心念不做淫慾的情事,不論處於靜時或動時,都沒有任何的心念,各種情愛欲染都無從生起,就不會留在欲界,,此類修行之人必然因其心念投身僧侶梵眾,如此一類稱梵眾天。 8.
  • (欲界、色界、無色界)無安如火宅
  • 佛教: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天,層層不同,各有凡聖
    然而許多人只是知曉」三十三天「,可對於佛教中的二十八天一無所知,其實二十八天乃是由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共同組成,今天便為大家一一介紹:02欲界六天>從大地水輪以下,到他化自在天,都叫做欲界,因為這裡的眾生還有情慾。
  • 佛教「三界」和「二十八天」的關係
    三界,佛教指六道眾生輪迴所居住處。按照生命形式的不同分為欲界、色界、無色界。這三界中的眾生不論形式如何,也不論壽命的長短,仍處於輪迴之中。所以我們經常會聽到「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之類的俗語,來表示修行的終極目的。
  • 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下)
    色界--廣果天  佛告訴阿難,從此天境中有兩種不同的路,若於初發心時,有無量淨光,福德圓滿光明,乃因修行證得而住此,如此一類稱廣果天。19. 色界--無想天  承上段,若於初發心時,乃是對於苦樂厭離,精進的研究如何捨棄心念,從不間斷,並能做到捨棄一切道法,身與心俱滅,心思凝定,經過五百劫。
  • 佛說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上)
    欲界-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一切世間的人,處在人世間時本身沒有什麼人世間的心,對於在世間行事能夠瞭然超越,命終之後,能夠超越世間化現無極的境界,如此一類稱他化自在天。  佛告訴阿難,這六種天境,雖能脫出形體但心中尚有執著,所以稱為欲界。
  • 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欲界天,色界天,無色界天)
    三界六道輪迴的真相禪淨法師我們這個世界叫娑婆世界!此娑婆世界眾生,依苦樂業報,居於欲界、色界、無色界中。其中欲界,為六道眾生的雜居地。此中居住的眾生,皆因貪著五欲享樂,造善惡業而感生於此。其中人、天人、阿修羅類,是在人間修善多、造惡少而感生於此受報。一期果報盡,入六道輪迴;畜生、餓鬼、地獄眾生,是在人間造惡多、修善少而感生於此受報。一期苦報盡,入六道輪迴。色界、無色界是純天人居住的地方。色界與無色界天人,是修善業得於禪定,命終感生到這裡來。
  • 《金剛經》中的故事—六道四生,三界二十八天:佛教宇宙觀(下)
    據佛教世界觀,眾生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分為三級: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指有食慾、淫慾、睡眠欲之處,即地獄、餓鬼、畜生、修羅、人間及六欲天。色界:指有淨妙色法之處,即四禪天。無色界:指無有色法之處,即四無色天,或說尚存微細色法之處。
  • 認識佛教的宇宙觀之三界二十八天
    「三界」,是迷妄的有情在生滅變化中流轉,依其境界所分的三個階級,分別為欲界、色界、無色界。三界共有二十八天,稱「三界二十八天」。三界的果報雖然各有優劣、苦樂等差別,但是都屬於迷界,難脫生死輪迴之苦,因此為聖者所厭棄。 《法華經·譬喻品》說:「三界無安,猶如火宅,眾苦充滿,甚可怖畏。」
  •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是啥意思
    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資料圖) 佛教中講的三界:欲界、色界、無色界,是名三界。出三界有出三界的條件,那麼如何才能出三界呢?這是佛門弟子日夜以求的根本問題,修學佛法若不出三界,不解脫生死輪迴,學佛就沒有達到學佛的宗旨,既然如此,該如何修?如何行才能出三界呢? 諸位同參們!三界中的欲界(梵語kama-dhatu),共有六天,自人畜所居的四大洲,下至無間地獄皆屬之,此六欲天有飲食之欲、男女之欲、乃至五欲之樂,欲解脫欲界之境,必須從飲食、男女、乃至五欲之樂淨化之,才能出欲界天。
  • 色界十八天和無色界四天詳解
    色界天    色界十八天的共同業因,是行上品十善且修禪入定。《業報差別經》說,「修行有漏十善,與定相應」,能令眾生生色界天。依所入禪定的深淺,有初二三四禪天之階差。(《楞嚴經》卷九),被佛教斥為因地不正的「無想外道」,其所入定稱「無想定」。
  • 三界真的是天地人三界嗎?現在知道還來得及,別再被電視劇騙了
    人們常說的三界是指:天界、人界、冥界。這也是電視劇和小說裡經常說的三界。而真正釋道所說的三界並非如此。其實真正的三界乃是包括了二十八重天的欲界、色界、無色界。欲界是指具有色慾、聲欲、香欲、味欲、觸欲、法欲等各種慾念強烈的有情眾生所生存棲居的地方,以其慾念強盛,故稱為欲界。包括欲界六天和六道眾生。所謂六道就是天人道、人道、阿修羅道、畜生道、餓鬼道、地獄道。色界有十八天位於欲界之上此界,遠離食、色之欲,但還未脫離質礙之身,所謂色即有質礙之意。雖無欲,卻仍有形,有相,有物質的世界,即色界。
  • 佛教人物第一:仞利天宮之主,佛教第一護法神——帝釋天
    這裡我們要先簡單介紹一下天界的範圍,我們中國習慣稱為上天或者天界,認為那裡是神仙居住的地方,由玉皇大帝或者是老天爺來掌管,但在佛教的劃分中則要複雜得多。在六道之中有一個「天人道」,但這只是個統稱,其實詳細又可以分為欲界,色界和無色界,也就是我們常說的「三界」,能夠超脫三界,就是佛教中真正的聖人了,可以不再受六道輪迴的牽引,自主生死。
  • 佛法:學佛人,如何才能「跳出三界外,不在六道中」
    佛教,不是神道設教,不是以消災賜福來吸引信眾的宗教,而是佛陀對眾生至善圓滿的教育,是了解宇宙人生真相、實現徹底覺悟解脫的正道。信佛,就是要敬佛、學佛,依照佛陀教誨,為上求佛道、下化眾生而精進修行。大願地藏王菩薩眾生由於無始以來所造下的無盡業力而在三界六道中生死流轉。如果想要了脫生死、不再輪迴,就得跳出三界、脫離六道。
  • 「三界」與「兩重天地」:佛道兩家的宇宙觀,何以殊途同歸?
    佛教的宇宙觀中,有「三界二十八天」之說。其中「欲界」是指具有淫慾、食慾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色界」是指遠離欲界的淫、食二欲,但仍具有清淨色質等有情所居住的世界;「無色界」是指唯有受、想、行、識四心,而沒有物質生活的有情所居住的世界。此界沒有任何實體之物,也沒有身體、宮殿、國土,只有心識,住在深妙的禪定之中,因此稱為無色界。
  • 升色界天與無色界天很好嗎?
    進一步來說,就算能夠離欲發起四禪八定,升到色界天、無色界天,那也還是「上漏為患」,並不是真正的解脫境界。譬如在人世間想要離欲而修學四禪八定的外道人,只要他們能夠遠離淫慾,而且有未到地定的定力,再加上把五蓋性障都降伏了,就可以出生到色界的初禪天去,遠離欲界的一切苦惱。出生到色界天的天人,全都是中性身而沒有男女根,所以表示他們已經完全離開了欲界男女欲的境界了。從這裡我們可以瞭解,男女欲並不是所有的有情都一定要有的境界,而是可以超脫的。
  • 欲界六天
    三界二十八天:欲界六天、色界十八天、無色界四空天。總謂三界。    欲界六天:故名思義,「欲界」就是還有淫慾,此天離人間最近;此天天人和人間一樣,有身體形相,並有物質生活的需求與精神生活的享樂。    色界十八天:居於欲界之上,雖已完全離欲染,但尚有色質,故名「色界」,生到色界的天人,純是化生,貌如童子,身白銀色,衣黃金色,全是男人,沒有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