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德」「立功」「立言」為「三不朽」,而在我國歷史上,真正做到「三不朽」的人物只有兩個半,其一是儒家學派創始人孔子,其二是心學的集大成者——王陽明;最後「半個」指的是沒有著作的曾國藩。
陽明先生雖在知名度上不及孔子先生,但是他的"陽明心學"卻是影響一代又一代的人。
曾國藩曾評價說:「王陽明矯正舊風氣,開出新風氣,功不在禹下」。蔣介石原名瑞元,因痴迷王陽明「大中至正」一說,於是將名字改為「蔣中正」;還有大家熟知的孫中山先生也很認同中國哲學大家王陽明的"知行合一"說。更甚至,其學術思想流傳到了日本、朝鮮半島以及東南亞地區,影響極為深遠。
今天小編就分享《王陽明心學》裡幾句經典語錄,供大家學習和思考。
1、處朋友,務相下則得益,相上則損。
與朋友相處,需要彼此謙讓,才會受益;如果彼此攀比,只能受損。
「兩虎相爭,必有一傷」兩個人之間互相攀比,誰都不讓誰,最後的結果只會是兩敗俱傷。而如果兩個人互相合作,彼此謙讓有禮,雙方在一個良好的氛圍中相處,不管是學習還是工作都會是一個合作共贏的局面。
2、日間功夫覺紛擾,則靜坐。覺懶看書,則且看書。是亦因病而藥。
如果白天做功夫覺得煩躁不安,那麼就靜坐。如果懶得看書,也必須去看,這是對症下藥。
惰性是人的本性,但是想要得到就必須學會付出。如果一個人一直活在舒適區,放縱自己任性而為,基本上也不會有什麼大作為。要磨練自己的心性,就要耐著性子,嘗試做一些自己不想做、沒做過的事情。
3、大凡朋友須箴規指謫處少,誘掖獎勸意多,方是。
與朋友之間相處,應當少一點規勸和指責,多一點開導和鼓勵,這樣才是正確的做法。
人人都喜歡讚美,沒有人喜歡被批評,朋友也是。朋友之所以是朋友,就是因為三觀相似,有聊得來的共同話題。當朋友做了錯事,一味地指責是沒有任何幫助的,不如多一點鼓勵和開導,讓他儘快從自責和懊悔中醒悟出來,重新獲得生活的勇氣。
4、人但得好善如好好色,惡惡如惡惡臭,便是聖人。
人只要喜好善行如同喜愛美色,憎惡惡行如同討厭惡臭一樣,那麼,他就是聖人了。
在王陽明的觀念裡,聖人並不是可望不可及的存在,只要你能知善惡,去惡從善就是聖人。但是人性都是自私、貪婪的,達到這種地步還需要內心更加深刻的修行才是。
5、知是行之始,行是之知之成。
實踐是認知的開始,認知是實踐的升華。
王陽明強調的就是「知行合一」,知和行本來就是一體的。當你有想法時就要大膽去實踐,光說不練是沒有任何想過的,不管是工作生活都應該做到知行合一,才能得到事情的真理。
《王陽明心學》從心即是理、知行合一、致良知三個方面對人生進行了探討,包含了陽明先生一生的思想精華和哲學智慧,大道至簡,影響了一代又一代的人。學習王陽明先生的思想,可以讓你在這個浮躁的社會中找到真正的自己,明白人生真正的定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