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鹿文化的興盛:當時的文人為何對鹿如此喜愛?

2020-12-10 騰訊網

所謂「歌以言志,詩以詠志」。中國文人講究含蓄,因此在多數情況下,他們總習慣用詩歌表達自己的心中志趣。從先秦時期勞動人民的真情詠唱——《詩經》,再到口口相傳歷久彌新的盛世經典——《全唐詩》,都從另外一種角度,表達了當時文人的審美志趣。

實際上,無論是先秦典籍,還是盛唐文化,文人對於小鹿的熱情卻從未衰減。尤其在唐詩中,帶有鹿意象的詩歌,更是高達400餘首。諸如李白、杜甫等名家人物,也都對鹿多有贊詠。其實,這正好表明了唐人對於小鹿的喜愛。

一、唐人對鹿持全面接受態度

研究唐代歷史可以發現,唐人對小鹿的喜愛,主要可分為意象與實物兩個方面。從意象上看,鹿意象常出現在文人作品中;而從實際生活考慮,鹿也經常出現在唐人的日常生活中。

初唐四傑之一的盧照鄰有詩云:「日暮餐龜殼,開寒御鹿裘。」這裡說的「鹿裘」,便是唐人常用的一種禦寒物品。劉禹錫也說:「計會雪中爭挈榼,鹿裘鶴氅遞相過。」實際上,「鹿裘」不僅有不錯的禦寒功效,而且它的成本也不高,因此頗受世人喜愛。

除此之外,鹿也經常被用作其他裝飾物,如鹿巾、鹿飾等物。從唐詩中的意象研究來看,唐人頻繁使用這些鹿飾物品,是在表明自己的超然物外與灑脫自由。

至於這個現象,可以結合鹿的生活習性來考慮。在古人眼中,小鹿是自然中的精靈。它們無憂無慮,自由灑脫,不沾染世俗之氣,亦有純美可愛之氣息。唐代文人好用鹿飾品,實則是追求鹿的精神自由,以表明自己灑脫不羈自由爛漫的志趣。

唐人對鹿是持有全面接受態度的,因而除了鹿飾品以外,它還是一道經典美食。唐代崇尚道家,李氏皇族以老子為祖先,因此唐代社會也多尊道。而在道家看來,鹿肉「服食可成仙」。因此在不少唐代典籍中,不少道士都將鹿肉精心 烹飪,並常年食用。

上述可見,鹿作為一個實物,與唐人的衣食住行有著頗為密切的關係。在此情形之下,小鹿自然經常出現在人們的日常生活中,從而被廣泛關注,以致唐人吟詠。

二、唐代之前的鹿意象

在唐詩之前,鹿意象便經常被廣泛運用在各種文學作品中。在唐代之前的社會原因,總能為鹿意象提供新的素材與源泉。

早在先秦時期,《詩經》中常以鹿為起興。如「呦呦鹿鳴,食野之蘋」;《楚辭》中的鹿意象,多是虛幻遙遠的仙家之鹿,這為道教人士食鹿提供了一定的「理論基礎」。

到了漢代,小鹿多為德行的象徵。君子高潔,喻作小鹿。而且鹿意象還經常與鶴意象一起使用。白鶴生活在沼澤地,但卻「出淤泥而不染」,還嚮往天空。古人把這兩種祥瑞之首放在一起,如前文詩句中的「鹿裘鶴氅」,便能表明文人的高潔傲岸。

魏晉時期,由於戰亂頻發,不少士族隱居山林,於是逐漸衍生出了避世與隱逸的風氣。正如眾所周知的「竹林七賢」,便是魏晉名士的傑出代表。巧合的是,鹿也生活在山林之中。由此一來,不少文人經常以鹿自比,以表達自己的隱逸志趣。

另外,鹿之所以被當做一種祥瑞之首,還因為它與麒麟有著密切的關係。

在古人心中,麒麟是遠古四靈之一,它是無數部落融合後的影子,代表著走獸之王。而在訓詁學中,麟本身就是鹿屬。

在許慎《說文解字》中,麒麟與鹿也密不可分。麒:「仁獸也,麋身,牛尾,一角,從鹿,其聲。」麟「大牝鹿也,從鹿,粦聲。」也就是說,麒麟這種想像中神物,是以鹿為一定原型基礎創造出來的。而且從種群上看,麒麟與鹿的關係十分親厚。於是《舊唐書》中說:「麟之來,一鹿引之,群鹿隨之,光華不可正視。」

值得一提的是,麒麟之仁德,與鹿之德行如出一轍。孔子認為麒麟是仁義、祥瑞之首,代表著太平盛世。而鹿又與麒麟關係親近,因此鹿的祥瑞之兆也愈發流傳。尤其在盛唐時期,鹿恰好滿足了唐人生於盛世的幸福感,於是它的地位也愈發尊崇。

三、鹿意象在唐詩中的分類

經過多年的文化積累,鹿意象到唐代時,已經愈發豐富。從大體上看,鹿意象在唐詩中主要有三個方向:

其一是歸隱之風。古人云:「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儘管唐代有盛世之景,但依舊不排除有一些文人仕途不順。在官場上遭受打擊後,這些文人又受到道家隱逸思想,故而紛紛選擇歸隱山林。

而生活在山林中的小鹿,便成了他們的精神寄託。有詩中隱者之稱的孟浩然,便在《夜歸鹿門歌》中寫道:「鹿門月照開煙樹,忽到龐公棲隱處。巖扉松徑長寂寥,惟有幽人自來去。」

其二是祈盼祥瑞。《藝文類聚》中說:「夫鹿者,純善之獸,五色光輝,王者孝則至。王者承先聖法度,無所遺失,則白鹿來。」

因此在初唐之時,不少文人紛紛以詩歌頌鹿,以表達自己對國家昌盛繁榮的美好溯源。如韋表微在《池州夫子廟麟臺》中寫道:「世治則麟,世亂則麇。出非其時,麋鹿同群。」

其三是勸諫世人。有一個成語,叫做「逐鹿中原」,說明鹿意象還代表王權更迭與朝代更替。李白在《贈薛校書》中寫道:「我有吳越曲,無人知此音。姑蘇成蔓草,麋鹿空悲吟。」

這裡提到的鹿意象,便是化用伍子胥勸諫楚王的歷史典故。李白以後,「姑蘇麋鹿」這一典故在唐詩中被人廣泛運用,成為王朝更迭的象徵。

參考文獻:

《詩經》

《楚辭》

《全唐詩》

《舊唐書》

《新唐書》

《藝文類聚》

《說文解字》

相關焦點

  • 「君子佩玉,文人博古」,古代文人為何對香爐如此喜愛?
    從漢代的樸實莊重到唐代的富麗堂皇,宋代的淡雅恬靜到明清的絢麗多彩。香爐的色彩器型的發展讓它從最早的禮器逐步演化成了用於收藏與鑑賞的工藝品。  由於香爐自身便具有濃厚的歷史文化價值以及藝術欣賞價值,在收藏界也是一直備受青睞。尤其是宋、元、明、清等朝的香爐,更是成為人們集中珍藏的重點。
  • 不鏽鋼雕塑鹿雕塑,鹿的寓意你清楚嗎?
    鹿是古代的吉祥物之一,因它與「祿」諧音,包含高官厚祿和吉祥長壽的含義,是讀書人高官仕途的象徵,深得讀書人的喜愛,傳說千年為蒼鹿,兩千年為玄鹿,鼓鹿為長壽之仙獸,又常與仙鶴一起保衛靈芝仙草,又與壽翁一起出現,壽翁配有葫蘆,寓意「福祿壽」,古時常在一些文人的畫作中出現,而現代,鹿雕塑是動物雕塑比較常見的類型
  • 鹿是政權和長壽的象徵
    三星高照圖  古代「四靈」中龍和麒麟都有鹿的特徵,可見鹿在古代吉祥文化中佔有相當重要的地位。它不僅是長壽的象徵,在古代還代表政權和帝位。蒯通將鹿比喻為政權,可見鹿在中國傳統文化中佔著相當重要的地位。  張果老與仙鹿有緣  關於鹿的長壽,除《抱樸子》的記載外,《太平廣記》還有一個記載:唐玄宗曾於鹹陽近郊狩獵,見一隻大鹿在前面奔跑,就命人引弓將大鹿射倒在地。回到宮廷後,玄宗命御廚精心炮製一餐鹿肉宴,御廚正準備動手時,恰好給張果老看見了。張果老見這隻鹿不同尋常,就對唐玄宗說:「這是一隻仙鹿,已經滿千歲了。
  • 湖北襄陽 鹿門高士傲帝王
    是呀,為何有「鹿門高士傲帝王」之說呢?刻二石鹿,夾神道口,百姓謂之鹿門廟,或呼蘇嶺山為鹿門山。」劉秀為何要巡幸蘇嶺?這要從秦豐說起。秦豐,西漢末邔(qǐ)縣(今湖北宜城)人。少時入長安求學,學成後回南郡任縣吏。南郡:秦置,湖北舊荊州、安陸、漢陽、武昌、黃州、德安、施南諸府及襄陽府之南境皆其地。
  • 人間仙獸——鹿
    鹿是我們既熟悉又陌生的珍貴動物,它生性溫順,膽怯,嬌羞,猶如沒見過世面的少女,羞答答地遠離人群,稍微有一點動靜,就會嚇得沒命奔跑。在我國,鹿主要生活在大東北一帶。
  • 鹿:且放白鹿青崖間,須行即騎訪名山
    今天我們要為大家介紹的這種「瑞獸」是大自然中真實存在的一種動物——鹿。它溫順可愛、體態矯健,深受人們的喜歡。在漫長的中華文化長河中,人們也為它賦予了豐富的文化內涵。首先,鹿是美麗的代言。
  • 萌萌噠:再也不用大老遠跑去奈良看鹿了!明孝陵把「梅花山 梅花谷...
    此後皇家歷代有養鹿之風,明太祖朱元璋建造明孝陵時,也在孝陵陵區內養鹿千頭,鹿的脖子上掛有銀牌,上有「長生」字樣,故後人稱孝陵鹿為「長生鹿」或「銀牌鹿」。「長生鹿」在明孝陵蕃息300多年,跨越明清兩代,清代康熙年間康熙帝謁陵時尚有鹿穿梭於林間。上世紀70年代,明孝陵曾恢復了養殖梅花鹿,努力恢復鐘山「梅花鹿」文化,可惜並未延續下來。
  • 映象|鮮為人知的使鹿部落——敖魯古雅
    在大興安嶺根河市最北部的敖魯古雅河畔,有一個隱匿於密林深處的部落,他們靠放養馴鹿和狩獵為生,至今還保留著原始社會的森林狩獵文化和民族風情,原始的少數民族部落處在森林和草原的交界處,來到這裡遊覽的遊客往往被一面是呼倫貝爾草原和河流,一面是大興安嶺森林山崗的景色所吸引,卻往往無暇顧及這個鮮為人知的使鹿部落
  • 不鏽鋼發光象鹿雕塑-牡丹江白鋼雕塑鹿廠家
    潤藝雕塑藝術工廠以美術學院雕塑人才為依託,根據客戶要求和環境特點,以及文化背景設計創作各類雕塑。承接城市雕塑、環境雕塑、校園雕塑、酒店雕塑、裝飾雕塑、各類餐桌等工程製作。造型精美,精雕細琢,深受客戶的好評。給整個大環境起了很大的烘託作用。它整體的光感很強不容易損壞而且有整體感覺。我們要想清洗和保養不鏽鋼雕塑就要做到以下幾點。在廣場們可能就會見到自由舒展的雕塑。、處事方式等組成的其特有的文化形象。
  • 南極仙翁為何選鹿作為他的坐騎?
    而這位壽星面目慈祥、和藹,是長壽、吉祥的代表,所以受到了眾人的喜愛。通常人們把他看做是天下安康、太平的象徵,他讓人們的內心充滿希望。有許多人把他當做了一種信仰,相信他可以帶來好運,讓人能健康長壽。鹿:與祿字諧音,通祿。象徵吉祥長壽和升官之意。傳說千年為蒼鹿,二千年為玄鹿。故鹿乃長壽之仙獸。鹿經常與仙鶴一起保衛靈芝仙草。鹿字又與三吉星:「福、祿、壽」中的祿字同音,因此它在有些圖案組織中亦常用來表示長壽和繁榮昌盛。
  • LOGO設計看風水,小心「鹿」死誰手!
    LOGO設計看風水,小心「鹿」死誰手! 當時有網友爆料鹿班LOGO 與外國設計師Unipen 在設計平臺dribbble上傳的作品,
  • 《鹿王本生圖》 敦煌壁畫中關於九色鹿的故事
    敦煌莫高窟壁畫《鹿王本生圖》記者 孫樂怡 石窟的開鑿,是隨著佛教的傳入而在中國興盛起來的。石窟中除了有佛的石雕和泥塑造像外,還有大量的壁畫。在新疆拜城東約五十公裡的戈壁懸崖下的千佛洞中,現存二百三十六個洞窟,其中有早到東漢時期開鑿的。
  • 「一府二鹿三艋舺」,臺灣島最初的核心為何是在臺南而不是臺北?
    不過事實上,臺北並不是臺灣島的傳統中心,臺島在清代的城鎮格局,有這麼一句俗話:一府二鹿三艋舺。這指的是臺灣島最繁榮的三個城鎮。這是什麼意思呢?這個一府是指臺灣的府城,公元1684年,康熙收臺之後設置了臺灣府,而臺灣府的府城,即政治、文化、經濟中心設置的地點在今臺南市中西區東半部、東區小部分及北區小部分。
  • 殷商古國——鹿國,多鹿而得名,「精衛填海」故事誕生地
    《殷周金文集成》收錄相關鹿國銅器似有「鹿方鼎」、「鹿觚」等。 一其卜辭中有「(阝心)京」字樣,商王曾赴(阝心)京視察,「京」即高大上的建築物,可見當時(阝心)地已築城,有城池必有駐兵。卜辭中又有「(阝心)南小丘」的記錄,可以解釋為(阝心)地南面的小丘地帶。「丘」本為山地,說明(阝心)地又多有山地。卜辭中多見「(阝心)南丘豕,冓。
  • 凝眸:一隻鹿的回頭
    圖片:Quentin Dr《說文解字》釋義「鹿」:關於鹿的模樣,早已被刻在中國漢字裡。「鹿」的字形像鹿的頭、角、四足形狀。鹿在人們的心中的形象是美好的。它柔弱、溫順、性格「怯懦」,但人們將最美好的想像賦予它,於是鹿成了一代「吉祥物」。
  • 林深時見鹿
    《鹿王本生圖》時,忍不住驚嘆,即使圖案斑駁、顏色退卻,也阻擋不了其中散發的瑰麗氣息,仍能感受到形象的生動和色彩的豔絕。而隨著那隻鹿的輕盈一躍,萬物便有了色彩和活力。騰雲起霧間,是身與靈浮於雲端的安逸忘我。敦煌的靈魂,凝結於騰出壁畫的那隻鹿。-
  • 鹿尾巴的作用與功效 鹿尾巴的吃法
    鹿尾巴是小動物鹿的一部分,是這類動物的尾巴,大家在屠宰這類小動物時,會把它搜集起來,解決整潔之後可當藥也可以當健康保健食物供人們服用,今日為大伙兒詳細介紹的便是鹿尾巴的作用與功效
  • 豆豆鹿學習機——無數家長好幫手
    使用了豆豆鹿學習機後,陳先生發現,豆豆鹿學習機採用了情景式的教學模式,利用生動的卡通形象——豆豆鹿;以及有趣的冒險經歷,有效吸引了孩子的眼球,最大程度的激發了孩子的英語學習積極性,達到寓教於樂,教學相長的目的,讓孩子愛上豆豆鹿學習機;愛上學習英語。
  • 世人皆知「指鹿為馬」,不知鹿紋瓦當,秦與鹿的淵源一定要看
    這個成語的典故源自於《史記.秦始皇本紀》:趙高欲為亂,恐群臣不聽,乃先設驗,持鹿獻於二世,曰:『馬也。』二世笑曰:『丞相誤邪?謂鹿為馬。』問左右,左右或默,或言馬以阿順趙高。或言鹿,高因陰中諸言鹿者以法。後群臣皆謂高。
  • 使鹿鄂溫克人:中國最後的馴鹿部落
    使鹿鄂溫克人生活在內蒙古自治區根河市敖魯古雅鄂溫克民族鄉,是從原始社會末期直接進入社會主義社會的一個特殊的少數民族群體,歷史上被稱為「使鹿部」「雅庫特」,是中國境內迄今唯一飼養馴鹿和保存「馴鹿文化」的民族。據有關民間傳說的推演,使鹿鄂溫克人已有近三千年的文化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