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北辰
在消費主義風靡,無數品牌林立,信息嚴重過剩的當下,你願意和一個品牌「獨處」多久?
我想最令品牌感到欣慰的回答是:一本「品牌冊」的時間。
你可能知道,大概去年此時,優衣庫推出了一本名為《LifeWear 服適人生》的品牌冊,過去兩期的熱度席捲facebook,Ins,微博等社交媒體,成為優衣庫的又一個「爆款」。
公允地講,《LifeWear 服適人生》算是近些年來全球最有品質的企業品牌冊之一,看過它的大多數時尚評論者,都讚嘆於主編木下孝浩的個人審美風格,與優衣庫品牌調性的深度融合,也讚嘆於品牌冊價值取向的輸出,向消費者潤物細無聲地傳遞出「LifeWear服適人生」的品牌哲學。
最近,伴隨著2020秋冬新品系列問世,優衣庫推出第三期《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這期主題關於每一個人:「明日之服」。他們想用這個概念,向大眾詮釋在充滿不確定性的「後疫情時代」,你該如何成為更好的自己,並再次給出對「LifeWear服適人生」理念的全方位解析。
欲望降級,觀念升級
2020年,疫情擾亂了無數人的生活節奏,也讓人或多或少失去了對未來的掌控感。
但硬幣的另一面,它也在「重塑」著人們的生活方式。
其實早在去年底,麥肯錫發布的《2020中國消費者調查報告》就顯示:60%的受訪者表示即便是生活富裕,也希望把錢「花在刀刃上」,一線城市主流消費群體的消費觀念與幾年前相比的一個明顯變化,就是會大幅減少「非必需品」的開支。
而在許多評論者眼中,這次疫情帶來的危機,有可能成為「臨門一腳」的催化劑,將中國加速推向下一個消費時代。
這並不難理解。事實上,當日本在15年前邁向第四消費時代時,國內經濟已經從危機中逐步恢復,宏觀經濟復甦,大眾重新富足,但消費理念卻並未與之共舞,消費者仍在追求自己真正需要的東西,而不再從過度消費中獲得暫時的快慰。
換句話說,這並非是「經濟好壞」的問題,而是整個社會消費觀念的重要切換,簡單說就是:在後疫情時代,大家並非「不捨得」花錢,而是重新審視錢能買到的「獲得感」,人們的「消費欲望」在降級,但「消費觀念」在升級。
這種觀念切換也體現在穿著上,大眾對服裝的定位與需求在悄然改變——當然,任何情況下,人類都不會對「明天穿什麼」這件事失去探索的喜悅,他們只會在不同的社會情緒下,賦予服飾不同的自我暗示。
而優衣庫敏銳地捕捉到這一點,並試圖用一本有溫度的《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以及一整套有溫度的秋冬新品,回應著後疫情時代的社會情緒。更重要的是,它讓人們在充分理解未來不確定性的情況下,知道哪些事情正在變化,但哪些事情永遠不會變——比如對於未來生活的熱情與希望——並以此為出發點,向消費者溫和地傳達自己的品牌主張。
「明天穿什麼」
從2013年提出「LifeWear」理念至今,優衣庫就始終以此為品牌根基,不斷挖掘服裝的意義,但就像《LifeWear 服適人生》主編木下孝浩所言:「我們不希望把優衣庫的企業理念『強加』給讀者,而是希望能讓讀者們覺得,『這種思考方式也挺不錯』,這就是這本品牌冊的價值。」
所以每期品牌冊,木下孝浩和團隊都會去採訪不同領域的人,呈現他們的生活方式。眾所周知,擔任《POPEYE》主編的6年間,木下孝浩通過72期雜誌,重新挖掘了「都市男孩」群體的生活方式,《POPEYE》被視作一本「非時裝性質」的雜誌,也正是因為它所理解時尚的「本質」,並未與大眾的日常生活場景背道而馳。
這與優衣庫的「LifeWear服適人生」理念非常一致。上個月,優衣庫在上海淮海中路全球旗艦店舉辦了「明日之服」2020秋冬新品展,並在展會上提出8個「生活之問」。
某種意義上,本期《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的主題「明日之服」,就是在後疫情時代對上述「生活之問」的解答,也體現出優衣庫對大眾消費心理與生活方式變化的深刻洞察。
在對「服裝意義」的回答上,很多訪談都引人思考。
「我希望一件出色的服裝設計能夠作為一種經典,長期銷售下去」,一直以簡約形象示人的音樂家坂本龍一,在接受本期《LifeWear 服適人生》採訪時表示,「對我來說,衣服要舒適自如,便於活動,最好能讓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義大利演員Marcello Mastroianni是我的偶像,他曾經在電影裡隨性地披著一件滄桑感十足的外套,或是手裡拿著歐洲人常用的老舊皮包或者殘破不堪的筆記簿,那些場景令我著迷。」
或許同樣對此場景著迷的,還有設計師吉爾·桑達(Jil Sander),極簡主義向來不缺乏跟隨者,但極少有人像她那般將其視作一種藝術而精心雕琢。優衣庫與Jil Sander時隔多年再次聯名,本季+J系列將突出某種「精緻的低調(refined understatement)」,其創造是基於對量體和面料的考量,而非視覺性的因素,Jil Sander在接受《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採訪時直言:「我的設計從來不會只建立在想像,靈感或情緒板之上,而是基於對模特真實試穿的觀察,以及對面料的反覆調試。」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紐約攝影師Ryan McGinley為2020年秋冬UT系列貢獻了4幅攝影作品。疫情期間,熱愛T恤,卻很少自拍的Ryan McGinley,穿上印有自己作品的UT,並開始嘗試用自拍的方式,探尋未知的自己。他在本期《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中,分享了在紐約疫情如何完成對藝術的重塑。
在我看來,以上這些受訪者的回答,也許才是「明天穿什麼」這句日常思緒背後,我們真正應該關心的東西。
正因如此,優衣庫「LifeWear服適人生」價值觀的傳達,最終要落在大眾日常服裝的穿搭。
不同的價值取向
所以回答「生活之問」的,不只是本期《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還有本季新品。
這一期《LifeWear服適人生》品牌冊共分為16個章節,從實用,功能,舒適,品質高效,美學,健康,環保可持續等方面,全方位詮釋了優衣庫的品牌理念,它們也分別代表著「LifeWear服適人生」不同的價值取向,而這些取向,也在2020秋冬系列新品中充斥體現。
比如說「實用」。本期《LifeWear 服適人生》品牌冊有提及工業設計大師Rams,很多科技讀者對他應該很熟悉,他是蘋果公司非常推崇的設計師,張小龍也曾在公開演講中表達對Rams的讚譽,他所提出的「好設計的十大準則」,至今仍被許多設計師奉為圭臬,在Rams看來,實用簡潔,易於理解,是每件設計都要嚴守的準則——而在燈芯絨套裝和防風登山外套等優衣庫本季新品身上,你都能清晰地看到這一點。
再比如「功能」。某種意義上,「功能」其實蘊藏無限可能,譬如作為現代主義建築奠基人之一,密斯曾提出「通用空間(Universal Space)」概念,他通過「少就是多」的純淨簡潔的建築表現,「瓦解」掉大跨度單一空間的「功能」屬性,至今仍是大空間建築需要面對的核心課題——這與全新升級的3D Knit針織技術和打底的高功能服裝頗為暗合,後者使衣物各個部位間幾乎不存在拼接縫合,從任何角度看都呈現優美的完整,以及在功能屬性上的絕對包容。
而無論哪種「功能」,「舒適」都是大眾服飾的「第一性原理」,尤其在後疫情時代,舒服自在,成為人們對待服飾的重要評判。而在本季商品中,無論是如同由天然材質製成的羊絨衫,還是AIRism棉混紡T恤,都能讓人感受到坂本龍一對穿衣這件事的期許:「最好是能讓我感覺不到它的存在」。
當然,從現在到未來,你也許不再為打理服裝浪費更多時間,但這絕不意味著對品質的妥協——在這方面,你完全可以信賴優衣庫的「品質高效」,譬如New Essential 新經典系列,從經典款出發,輔佐以優質的面料與巧妙的設計,讓人們在這個匆忙的時代,最大程度兼顧品質與體面。
需要兼顧的,還有「美學」。哪種「美學」?我最喜歡的答案,出自本期《LifeWear服適人生》品牌冊中INES DE LA FRESSANGE的回答,在她眼中,它不是矯揉造作的,而是簡潔的,「彰顯出一種自由精神——任憑感覺,將新的潮流元素和懷舊、運動及優雅風隨性混搭在一起,不是為了故意炫耀昂貴的價格或當下的流行,而是純粹悅己,找到獨有的風格」,這也正是本季INES DE LA FRESSANGE系列想要表達的。
而「純粹悅己」的前提,無疑是「健康」,沒有任何時候比現在更能讓人體會到健康的重要。而與過往每個秋冬一樣,優衣庫本季也對HEATTECH溫暖內衣,高級輕型羽絨服,Hybrid 高性能複合外套,搖粒絨等冬日爆款進行了升級,讓你的冬日更為溫暖輕盈。
最後是「環保可持續」——頗為值得一提的是,致力於創造持續耐穿服飾的優衣庫,今年與他們的老夥伴東麗集團合作,利用塑料瓶回收研發麵料,研發出的面料將用於製作部分DRY-EX系列產品,最終通過可持續發展的環保理念,將這個充滿變數的世界,稍稍推向更值得熱愛的方向。
結語:寫給顧客的「情書」
從前三期《LifeWear服適人生》不難發現,它絕非傳統意義上的「企業出版物」,而是企業傳遞自身價值觀的大眾媒介。
其實「企業即媒體」和「品牌化內容」(branded content)喊了這麼多年,有志向的品牌當然知道,單純的廣告會讓消費者喪失愈加稀缺的耐心,即便你想要「直抒胸臆」地宣講品牌故事,愈加精明的消費者,也能迅速判斷你的故事是否對自己胃口,甚至能迅速判斷出這個故事真誠與否。所以就像優衣庫老闆柳井正所言,對於這個時代的品牌來說,「信息編輯能力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
但柳井正還說過一句更酷的話:「廣告」是企業寫給顧客的「情書」。
我覺得這兩個字用在《LifeWear 服適人生》上才真正貼切:每隔幾個月,消費者與品牌都會以此為「媒」,完成一次長達數小時的深情赴約,共同營造一段安寧舒適的閱讀時光。
嗯,企業自己辦品牌冊當然是一種市場行為,但它卻委實令人感覺到,自己與一家企業的關係,變得比過往任何時候都要親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