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晚年,有的老人興致勃勃地享受「夕陽紅」,有的老人自怨自艾感嘆一生挫折……性格和心態,會很大程度影響人對生活的感知。
心理學上,老人的性格一般被分為五類。
心理學專家,為大家解讀5種性格的特點。
1.成熟型
此類老人感覺自己一生收穫很多,較有成就感,也能理解現實,珍惜當下。他們既不為過去煩惱,也不為未來擔憂,順其自然不強求。
通常情況下,成熟型老人待人接物讓人感覺舒服、明事理,周圍的人也願意和他們相處。所以,成熟型老人一般擁有良好的社交圈,身心比較健康,心血管疾病的發病率也會低一些。
2.安樂型
這種性格的老人悠閒自得,對環境比較適應,但不常參加社會活動。這些老人年輕時往往工作、生活較為安逸,但是本身較為內向,不愛湊熱鬧,喜歡自己發展興趣愛好。
生活中,這類老人通常不愛麻煩別人,處於「自得其樂」的狀態,但是家人也不能忽視了對他們的關心。
3.防禦型
不易信任他人、事必躬親、習慣在忙碌中找成就感是此類老人的最大特點。這種性格的老人在我國較為多見。
由於他們經歷過艱苦時期,操勞了一輩子,早已習慣什麼事都自己來,也不太信任他人,凡事都要親自過問。與這類老人相處,可能會比較省心,因為他們習慣幫身邊人打理一切,但有時也會不可避免地幹涉過多,給他人造成壓力。
防禦型老人容易過度勞累,發生心血管疾病的概率也較高。學會適時「放手」、減少憂慮、享受生活,是這類老人所需要的。
4.易怒型
這類老人很難接受變老的事實,過分關注未實現的目標,容易產生怨恨和絕望。
易怒型老人一般年輕時就比較極端、易怒、暴躁,不擅於調節情緒,做事不考慮後果,更多用情緒釋放的方式來解決問題。
建議此類老人不妨多做些舒緩的活動,比如打太極拳、養魚、練習書法等,儘量讓自己的心態保持平和。
5.自責型
與易怒型老人相反,自責型老人往往把不滿轉向自己,覺得自己不夠好,一生很失敗。
這種類型的老人可能因為幼年生長於嚴厲的家庭環境中,或遇到過比較強勢的老師、上司,以至於缺乏自信,容易過分關註失敗。特別是退休後,突然空閒下來,缺乏成就感,這類老人更需周圍人的關愛。
家人應鼓勵老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小事,並及時給與積極反饋,讓他們覺得自己被需要、被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