宅家一個月,一個人可以不健身,可以不蹦迪,但是不能不吃飯。
這一代年輕人也是人,他們也得餵飽自己的肚子,只不過他們學做飯的方式好像有點不一樣。
在「學做飯」這件事上,菜譜美食類應用依然受到歡迎。易觀千帆數據顯示,2019年12月,月活躍用戶數為1374萬的慢應用「下廚房」在2020年春節的大年初三迎來第一次宕機,1月的月活躍用戶數達到1479萬,環比大漲7.7%。
而另一批年輕人則更喜歡通過視頻的形式來觀看美食類內容。在B站的《宅家抗疫大數據報告》中,在本次抗疫期間,「宅家美食」類視頻累計播放5.8億次;而抖音的數據也顯示。春節期間,抖音上和不出門相關的視頻多達237萬個。其中美食類涼皮、電飯煲蛋糕投稿量超過120萬,美食類總播放量突破407億次。
在這龐大的瀏覽量之中,有一部分美食視頻突破了短短1分鐘的限制,變成了視頻版的菜譜,進而成為了一碗排骨飯、一盤意面或者一份早餐。
在巨大的城市裡,所有人都宅在家裡做飯確實是個非常的任務,而這些開始做飯的年輕人也在廚房裡思考著。我們和5個在假期認真做飯的年輕人聊了聊他們在哪裡學做飯、最拿手的菜是什麼以及「做飯」對於他們到底意味著什麼。
我特別喜歡在抖音看做飯的視頻,每次看到都餓瘋了。比如看到我看徐大Sao的炸雞吃播,就覺得好好吃,很想「搞點夜宵點心778」。這種時候就得看食材有沒有,要是正好家裡啥都有,而且看起來挺簡單,就想試試。
我覺得實際操作起來,抖音比傳統的圖文菜譜好,更容易一些。比如,抖音會告訴你用一個雞蛋,下廚房告訴你40g,要是沒有秤的人,怎麼知道40g是多少呢?哦,不過雞蛋有大有小,也倒也是個問題。
我現在最拿手的是黑椒芝士意面,是在微博上學的。後來發現好多博主都是多平臺發,其實這些內容都是多平臺重複的。
總的來說,我還是喜歡看視頻,看完視頻特別有做的動力。缺點就是,看視頻不能做特別複雜的菜,只能學學簡單的快手菜。
我以前一直不太會做飯,是從不去廚房的那種人,家裡冰箱永遠空空如也。後來是去英國讀書,有時候熬夜寫作業,餓了發慌,然後學了一些快手菜,包括煮意面,我最拿手的是土豆燒牛肉,照燒雞塊。但做飯這事對我來說,一時興起做一下可以,如果需要我經常做,我可能馬上就蔫了。
我和我爸媽在北京一起住了一個多月了,過了一個難得的親子假期,爸媽吃到我做的飯挺開心的,但是後來也比較誠懇的表示:「以後少做一點吧」(微笑)。
我一般在B站上學做飯,下廚房也看的。最近在B站上和《日食記》的姜老刀學做了大盤雞和意面,我感覺算是成功的吧,還蠻好上手的。可能做出來不是很正宗,但是味道是好的。
在視頻網站上看美食視頻
1,比較有趣味性,像日食記這種拍得比較好的,我不做飯的時候也會打開來看;
2,能看到食材和調料的選擇和用量,對於中餐來說,相比數字計量(幾克幾毫升),眼睛看到的用量更易把控;
3,能有一些菜譜以外的啟發,比如怎麼擺盤,處理肉的小技巧
缺點的話呢也有幾點:
1,不如圖文菜譜一目了然,需要看完整個視頻才能了解做菜過程,比較費時間;
2,不適合一邊看一邊做,因為做菜跟不上視頻的速度,時長要退回幾秒前看步驟,沒有圖文菜譜方便查閱
我是平時就會看美食博主的視頻的,很多時候也不是為了做飯才看,就是覺得減壓。單就從做飯這個目的來說,我在B站和下廚房的時間大概是5:5吧,但是算上娛樂消遣的時間,看視頻的時間就遠遠不止了。
我平時在國外的視頻網站和B站學做菜比較多,主要是小高姐、王剛、愛做飯的芋頭sama、綿羊料理、黑貓廚房、馬壯實這些博主。
能在B站看的都會在B站看,畢竟有彈幕比較歡樂一些。看做飯視頻其實主要還是追求視覺享受,在實際下廚的時候,也會參考圖文教程會下廚的時候看,或者在視頻的評論區找「課代表」(形容評論區擅於總結視頻重點的網友)。
沒課代表的話,就自己記錄一下,比如烘焙的方子,可能有時候你一下子不想做那麼多,那麼還得拿出excel,拉一個公式,等比縮小食材的比例。畢竟對於新手來說,絕對不能犯那種配料比例錯誤導致失敗的錯誤,寧可用廚房秤和量杯一點點量,當成化學實驗去做。
慢慢做飯多了,倒也會對調料有一種感覺。比如說,有的調料多加少加其實差別也並不大,比如蠔油。而有的調料,比如老抽和鹽,這倆加多了除了水衝一遍基本就沒救了。我現在做飯都很少放鹽了,因為生抽裡本來也帶鹹味,或者豆瓣醬什麼的,也帶鹹味的。
做飯對我來說,是一種樂趣……但是隨著時間的推移,越來越往特殊時期要應付的苦差事的方向走了。
我在抖音和下廚房學做菜,沒有特別關注哪位博主,主要還是關注做的菜是什麼。因為從做菜層面講,我覺得其實各個博主講的差不多,只是看具體這道菜操作複雜度吧,太複雜的我就不跟著做了。
一般在抖音上看到的菜比較隨機,看到了不錯的就下載收藏;而在下廚房上主動搜索比較多。兩者各有利弊,視頻的好處是,可以下載下來回放,手法比較清晰。
我學了許多菜,其中最喜歡的一道鹽焗螃蟹是從抖音學的,而這兩天新學的桃膠是在抖音看到了桃膠的好處,後來在下廚房搜的做法。我還學會了做韭菜盒子,昨天一邊開會一邊揉的面,整整弄了3個小時,才做好韭菜盒子,太難了。
我都想著再憋家裡久點,我就直播做飯了,哈哈哈。前幾天開開會就忘記關火,我的同事們就說,說要是直播肯定有人看熱鬧。
做飯對我來說是偶爾的樂趣,是生活小插曲。等疫情過後,也不知道還有多少時間可以在家做飯了。
是個任務,也撫慰吃貨的寂寞心靈
我以前做菜,都是在百度隨便搜一個菜譜做哈哈。最近開始看抖音做。在抖音跟林依輪學了海天黃豆醬燒豆腐,口味好評, 學起來很簡便,然後味道也很不錯。
我感覺,抖音有個好處,是它的視頻下面有很多評論,會有一些人分享自己跟著學的時候的真實感受,就有一種有參與感和互動的感覺。每個評論的人關注的點可能不一樣,很有意思,比如同樣看一個林依輪做飯的視頻,有的人關注點在鍋,有的人關注點在灶、還有人關注點在林依輪……哈哈哈,撫慰吃貨獨樂樂的寂寞心靈,頓時有種熱鬧的感覺 。
做飯對我來說是一個任務,既然如此,那就找個讓自己更開心的方式吧。
我平時在國外的視頻網站、B站、下廚房看做飯類的內容,喜歡看小高姐,美食臺,火哥,蘿潔塔,MASA,馬蹄這些博主。
按照視頻做飯的優點是,視頻的信息量其實比圖文菜譜大,因為過去我們常用的圖文菜譜一般是UGC,大家往往寫得比較簡略。而做視頻的相對比較專業一點,按方子做出來是什麼樣,視頻裡就可以驗證,一些細節也不容易遺漏,更容易命中比較好的方子。看視頻做菜肯定能行,但是如果沒有做飯的基礎,那肯定也會有一定概率翻車。
對於老手而言,無論是視頻還是下廚房這樣的菜譜網站,都只是一個參考借鑑,真正要做好還是靠自己的實踐和理解消化、調整迭代。
川葉在blog 裡寫道:
飲食這種東西,當它作為一日三餐,它就顯得稀鬆平常。就好像我現在可以說,我家親戚似乎有一大半都是美食家,都有自己的拿手好菜,但我以前從不這麼看他們,他們自己也不這麼定位自己。而當你被迫,或者主動地跟熟悉的飲食產生距離,它們才顯露出不同尋常。
同理可得,如果一個人下廚是為了三餐之必需,那麼他多半也沒什麼閒心去思考下廚這件事情本身。我以前下廚,多是在周末作為一種娛樂活動,非常樂於探索和迭代。這個漫長的社會大隔離時期,目前每天下廚半個月,對我來說也不過是一個漫長的娛樂活動。所以我尚且還有閒心去思考下廚這件事的不同尋常。
……
對家鄉味道的思念,是我走進廚房的原始動力。女朋友喜歡並欣賞我在廚房中探索出的各種味道,包括我的家鄉味道和她的家鄉味道,使我樂在其中。當我們去探索更大的世界,接觸到地球各個角落的美食,我們又可以想辦法將它們帶回我們的廚房,我們的廚房將會成為這個星球的文化縮影。
食物,是人們餓的時候會想的東西。它代表了人與故鄉的分離,童年的消逝,代表了行走的足跡,人與人的相遇,未探索的世界……在這個越來越充滿危險和危機的世界,面對不確定性的未來,唯一確定的東西還是那些千百年來人們喜聞樂見的味道。能親手把這些味道生產出來,這使人感到安心。
願世界和平,大家每天都能吃飽吃好。
圖文來源:被採訪對象提供、視頻截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