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年的世界是什麼樣子的?當時,中國改革開放走至第五個年頭,一切都朝著目標穩步前行。而看似風平浪靜的節點,卻正是日後那些耀眼的民族企業改變命運的關鍵時期。
那一年,還未成玻璃大王的曹旺德承包了年年虧損的高山玻璃廠;那一年,萬科董事長王石「頂風作案」,冒著「投機倒把罪」去深圳販賣玉米賺了自己的第一桶金;同樣是那一年,山東青島的一個橡膠廠裡,剛剛當上黨委書記一個月就被「拋棄」了的汪海也作出了他人生中第一個改變廠子命運的決定,同王石一樣,下海。做什麼?賣鞋。
下海
汪海並不是個低調的人。一頂雙星紅帽子,一件雙星紅色運動服,大大小小的活動上,汪海把這身裝束穿成了雙星的移動招牌。汪海也是個愛講故事的人。也許是身上的歷史印記太多,一口濃重魯南口音的「這裡面就又有一個故事了」成了他回憶雙星45年曆程的口頭禪。
而他最愛講的那段故事就在1983年。那一年,改革開放如火如荼,計劃經濟還是主體地位。而在人民生活水平整體得到提升的背景下,「傻粗笨」的解放鞋行情越來越差,因此商業部門果斷決定停止收購。一時間,200多萬雙解放鞋連帶著所有工人的飯碗全都砸在了當時橡膠九廠黨委書記汪海的手裡。
幾次與領導溝通未果後,汪海牙一咬,「能做鞋就不能賣鞋嗎」,於是當即決定,「偷著」賣鞋。「那時候中國的商業體制很有意思,這是生產車間,這是倉庫,鞋從生產車間出來,交到庫裡我就算完成任務了。但他們賣不出去,所有的解放鞋堆滿了一整個籃球場,辦公樓裡也滿了,走廊也滿了,全都用篷布蓋著,到底少了多少,誰也不知道。」就這樣,汪海帶著鞋直奔濟南。緊接著,汪海又用這種「不賺差價」的方式趁熱打通了煙臺、臨沂、濰坊……
汪海的舉動意料之中地觸怒了商業部門,後者當即決定,不僅不要橡膠九廠的老產品,所有新產品也一併拒絕,這無疑斷了橡膠九廠的後路。但正是這一戰,將橡膠九廠推向了自營銷售的市場經濟藍海。
經此一役,國營的橡膠九廠正式改名為「雙星」,而汪海也開始帶著雙星頂著紅線擁抱市場經濟。汪海主動搞承包實驗,趁勢打破統籌統銷的流通系統,使雙星實現產品100%自銷,此後連續三年,雙星營業收入直線遞增,均超額完成承包指標。
「這時候你們聽著像故事,但那時候就是要命的事兒」,如今在回答北京商報記者的問題時,年逾古稀的汪海眉毛一挑,煞有介事地形容他當時的舉動。事實上,在改革開放初期,各項制度並未完善的大背景下,企業在各種選擇方面的「落子」稍有差池很有可能會有入獄的風險,如今看似簡單的一句「下海」在當時可能也是一把辛酸淚。
內戰
1983年對雙星來說有多重要?即便是被譽為中國現代商業元年的1984年,聯想控股董事長柳傳志還在像無頭蒼蠅一樣倒賣冰箱、電子表等物品。但就是那一年,雙星全廠膠鞋產量已經達到了1289萬雙,利潤523萬元,成為同行業中當之無愧的佼佼者。
危機在不斷變大的雙星中醞釀。1998年,在資金管理上出現問題的雙星啟動以「私人買斷、國有資本退出」為主的改制。2002年,青島雙星名人實業股份有限公司橫空出世,而這也正是雙星由盛轉衰的關鍵節點。
西南雙星本是青島雙星眾多銷售子公司的一員。但在2006年,雙星集團成都科技投資發展公司突然買斷西南雙星的全部國有資產,西南雙星搖身一變成了劉樹利等個人股東共同擁有的具有獨立法人資格的私營企業。
此後,汪海佔21.88%股份的名人實業以「形成合力」、「把雙星做大做強」為由要求在西南市場上控股51%,但卻遭到成都雙星的反對。至此,總部和地方的矛盾公開化,汪海一紙終結令收回成都雙星的授權。與此同時,汪海也被推向了輿論的風口浪尖。「改革說」、「名人姓私姓公」、「杯酒釋兵權」等尖銳的問題迅速將汪海包圍。
西南雙星也在伺機反撲。隨著西南「特星」的出現,這場內戰的和談永遠關上了大門。最後,汪海在一場名為「雙星市場改革真相」的新聞發布會上為這次「內亂」定了性:這次與劉樹利反目,是爹和兒子的矛盾,而非外界猜測的為名人實業牟私利。
汪海對劉樹利不僅有知遇之恩,更是一路把劉樹利從一個普通工人提攜到了雙星集團副總裁的位置。而今,汪海遙想當年,也總有劉樹利的影子。但這個時候,汪海總是用「他們兩口子」(劉樹利韓俊芝夫婦)這樣的一句帶過,以及總是能聽到汪海話語中一聲微弱的嘆息。
混亂的改制消耗了太多的精力,雙星幾乎處於停擺狀態。與此同時,中國加入世貿組織,貿易大門徹底打開,外有阿迪達斯、耐克的進攻,內有李寧、安踏的爭奪,雙星掉隊了。2002年,青島雙星集團位列中國500強的第237位,到了2009年,雙星已經滑到了第500位,次年,雙星正式出局。
黑馬
東邊不亮西邊亮。今年7月6日,在經歷了長達兩年的波折後,青島雙星收購錦湖輪胎的跨國併購案終於塵埃落定。而這場著名的「蛇吞象」式併購也再度將人們的視線聚焦到了雙星——這家曾經專注於「人鞋」的企業。
做人鞋的雙星是如何玩起的跨界?事實上,汪海與大多數企業家一樣,在商戰中擁有敏銳的嗅覺。早在1998年,雙星就開始涉足與製鞋業一脈相承的輪胎產業,2002年,雙星收購華青輪胎,2005年雙星再度收購湖北東風輪胎,正式打響了雙星的輪胎戰。這一戰並不容易。就在汪海到達湖北的第一天,當地人的牴觸情緒達到了頂峰,「汪海滾出去,雙星滾出去」的橫幅遍地都是。在工人們看來,雙星重組東風意味著企業職工吃大鍋飯的日子即將畫上句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安全感也蕩然無存。但即便是這種陣仗,汪海也沒走退路。
「接東風輪胎廠的時候,那個場面你都不敢想像。但我上午講完,下午就一點動靜都沒有了。」當時,汪海用一場長達3個小時的講話讓員工明白,外資已經接管東風輪胎十年,不僅沒有使企業效益提升,反而導致這一曾經全國最大、最有發展前途的輪胎廠垮了。因此,「只有自己才能救自己,只有東風才能救東風。」
現在來看,雙星當時的併購似乎是順勢而為。20世紀90年代後期,國外汽車生產巨頭開始了搶灘中國市場的爭奪戰。當時世界輪胎前三強美國固特異、法國米其林和日本普利司通分別併購了大連橡膠總廠、瀋陽輪胎總廠和瀋陽第三橡膠廠,成功打入中國市場,其他外資企業也如雨後春筍。輪胎行業成了紅海,雙星沒理由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在產能過剩的陰影始終揮之不去的十幾年間,半路出家的雙星通過併購成功擴大了自己的規模,成為中國輪胎業殺出來的一匹黑馬。
「從小就好鬥」,談及當年輪胎行業的轉型,汪海對北京商報記者如此概括道。而他也幾乎「鬥」了一輩子,雖然到了退休年齡,汪海不得不從他一手帶出來的輪胎場上退出,但他顯然沒有「折騰」夠,於是作出了回歸人鞋的決定,專攻老年市場。汪海常以「老鞋匠」自居,「誤入鞋途,一走四十五年」也成了他的口頭禪。如今,雙星百年誕辰近在眼前,誰又能預料,汪海再度把重心回歸人鞋,不會是另一種意義上的王者歸來呢?
敢為天下先
在汪海的辦公室裡,至今還掛著一幅「敢為天下先」的匾牌,而這或許也是汪海在雙星沉浮45年來最深刻的寫照。
不拘小節,張揚澎湃,敢說敢做,與人們想像中內斂沉著的企業家完全不同,在年過七十卻精神矍鑠的汪海身上,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個性。他毫不掩飾自己的光芒,用他的話說就是,「我就是最好的雙星代言人」。
正是這樣的性格,讓汪海在改革開放尚未成型的時候,便敢於做第一個吃螃蟹的人。但這種「敢冒天下之大不韙」的個性也一度讓汪海被扣上了30頂「帽子」,好在汪海每次都能化險為夷。如果一次「摘掉帽子」還能用僥倖來形容,那麼30次僥倖就足以證明實力了。汪海和雙星就像改革開放40年的縮影,無論是初期的激流勇進還是中途改革彎路,都不只是一個企業發展的生命線,更是改革開放在試錯過程中的成長和完善。
(責任編輯:DF3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