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極目」衛星上天,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2020-12-12 中國青年網

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簡稱GECAM)發射升空,兩顆衛星成功進入預定軌道。這是我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GECAM衛星發射現場視頻,劉文勇 攝

GECAM由兩顆完全相同的微小衛星組成,如同「孿生兄妹」一般,科研團隊給這兩顆小衛星起了暱稱——「極目」,這也是GECAM英文的諧音。「小極」和「小目」分布於地球兩側,形成兩「極」之勢,猶如二「目」,將對黑洞、中子星等極端天體的劇烈爆發現象進行觀測。

那麼,這一對「孿生兄妹」,要怎麼才能「抓住」引力波的蛛絲馬跡?

GECAM在軌運行藝術圖,中科院高能所供圖

穿越億萬光年的引力波

人們通常所說的引力波,實際上是指引力波暴。引力波暴是指兩顆緻密星——兩顆黑洞、兩顆中子星或一顆黑洞和一顆中子星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這是一種高頻引力波,頻率一般是從幾十到一千赫茲,也是目前為止人類唯一探測到的引力波。

2016年2月,雷射幹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宣布人類於2015年9月14日首次探測到兩顆黑洞併合產生的引力波,開啟了「聆聽宇宙」的引力波天文學時代。

這之後,雙黑洞併合一般認為不能產生電磁對應體,也就是不發光——人類看不見它。直到2017年8月17日,LIGO和室女座引力波天文臺(Virgo)宣布人類首次探測到了雙中子星併合引力波事件,全球的很多望遠鏡首次觀測到了產生引力波天體發出的光——引力波電磁對應體。這一發現提供了全面理解引力波天體爆發過程、研究一系列基本物理規律的關鍵信息。

中科院高能所GECAM衛星系統載荷總師李新喬說,引力波和與之相伴的伽馬暴都攜帶了豐富的物理信息,穿越億萬光年,向人們展現和描繪這一重大物理事件的始末。天文學家通過多種觀測和數據分析手段對其中所攜帶的信息進行解讀,可以檢驗已有的理論模型,發展新的理論模型,從而揭示這一宇宙高能過程的內在規律。

李新喬表示,來自遙遠的高能天體源的X射線和伽馬射線雖然能量很高,但是卻被地球大氣強烈地吸收。因此,對高能天體源的探測只能在大氣層之外的宇宙空間進行。這就讓GECAM衛星有了用武之地,它可以敏銳地發現我們所看不見的X射線、伽馬射線以及高能帶電粒子。

按照他的說法,X射線和伽馬射線能段的電磁波因為能量較高,因此這個波段的電磁對應體被成為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它們在雙緻密星併合之後往往最先出現,探測它們可以為其他波段進行後隨觀測提供目標位置等重要信息;同時,引力波事件的高能輻射轉瞬即逝、難以捕捉,蘊含引力波源的重要信息,對其進行高靈敏度的全天監測顯得尤為重要。

雙星聯合實現全時全天「追捕」

2016年3月,中科院高能所提出了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項目概念,就是為了捕捉轉瞬即逝的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抓住引力波天文學時代的重要研究機遇。

據中科院高能所GECAM衛星科學應用系統副總師鄭世界介紹,GECAM任務包含兩顆微小衛星,每顆由有效載荷(也就是科學儀器)和衛星平臺組成。

具體來看,GECAM衛星軌道高度600公裡,傾角29度。兩顆衛星運行於相同軌道面內,且軌道相位相差180°。每顆GECAM衛星可監測除了地球遮擋之外的全部天區,兩顆衛星聯合可形成對全天完整監測。

GECAM卡通圖,中科院高能所供圖

「對於單顆處於近地軌道的天文衛星來說,即使衛星上的探測器視場覆蓋所有方向,地球也會遮擋大約三分之一的天空。」李新喬說,因此,單顆近地衛星無法實現全天區的實時觀測。

相比之下,GECAM採取雙星聯合的方式。兩顆全同的GECAM衛星在軌飛行時均背向地球,它們和地心始終保持三點一線。每顆GECAM衛星的視場可以覆蓋除地球遮擋視場之外的所有天區,這樣就實現了全時全天的視場覆蓋。

「對於轉瞬即逝的引力波高能電磁對應體,GECAM衛星也能毫不費力地捕捉到,而且能利用新型實時下傳系統,引導各類觀測設備進行後隨觀測。」鄭世界說,GECAM衛星在監測天區範圍、能區覆蓋、探測靈敏度和定位精度等指標方面相對於國際上其他衛星具有顯著的綜合優勢,預期將發現最大樣本的引力波伽馬暴和新型引力波電磁對應體,探索河外快速射電暴的產生原因,發現一批特殊伽馬暴,監測一批磁星的完整爆發過程,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和演化,以及雙緻密星併合之謎。

此外,GECAM還將觀測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高能中微子伴隨的高能輻射並探測其它類型的伽馬射線暴、磁星爆發、太陽耀斑和地球伽馬閃等,進一步研究其物理機制。

衛星載荷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5歲

李新喬說,GECAM衛星於2018年底正式批覆立項;自立項批覆至發射僅兩年時間,研製周期短,任務重、難度大;衛星載荷研製團隊平均年齡35歲,但工程經驗豐富。

據他介紹,在原本緊張而有限的研製時間裡,研製團隊還遇上了突發的新冠疫情,載荷研製人員赴異地測試需隔離、外協單位生產受嚴重影響、無法面對面開協調會議……這些無疑都給團隊製造了空前的困難,打亂了原本緊張有序的工作節奏。

李新喬說,作為中科院粒子天體物理重點實驗室的重要項目,實驗室加派了各方人手,研製人員一起忘我工作,克服了載荷研製和疫情帶來的重重困難,團結一致,加班加點,幾乎沒有休過周末和假期,終於不負眾望按照技術指標和計劃進度完成了任務。

「此次發射的GECAM衛星,將成為幾年之內在軌運行的監測伽馬暴靈敏度最高的天文衛星。」李新喬說,看得寬、看得遠、看得清離不開高科技的「眼睛」,GECAM的每一隻「眼睛」都晶瑩剔透,經過了研製人員的精雕細琢,練就「火眼金睛」。

GECAM衛星載荷力學試驗現場圖,中科院高能所供圖

過去幾年,暗物質粒子探測衛星「悟空」、實踐十號返回式科學實驗衛星、量子科學實驗衛星「墨子」、硬X射線調製望遠鏡衛星「慧眼」……這些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一期的首批衛星,給人們帶來一個又一個科學發現。

2019年8月31日,中科院空間科學先導專項二期首顆技術驗證衛星——微重力技術實驗衛星「太極一號」成功發射,邁出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奠基性的第一步。

記者了解到,除「太極一號」和GECAM衛星外,中科院專項二期還部署了先進天基太陽天文臺、愛因斯坦探針和太陽風-磁層相互作用全景成像衛星等空間科學衛星計劃,將在未來3至4年內陸續發射,有望在太陽爆發活動、時域天文學、日地關係等方面取得重大原創性成果。

(來源:中國青年報)

相關焦點

  •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時隔一年我國再次發射空間科學衛星  中國「極目」衛星上天 全天候「追捕」引力波  本報北京12月10日電(中青報·中青網記者 邱晨輝)2020年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送入預定軌道
  • 追逐引力波之光 「極目」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 所謂引力波,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如果以水面來比喻時空,那麼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時空的漣漪。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
  • 追逐引力波之光!剛剛,「極目」空間科學衛星發射成功
    「全天候無死角」監測宇宙中的爆發現象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顧名思義,它的使命就是全天候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尋找引力波之光。所謂引力波,其實是物質和能量的劇烈運動和變化所產生的一種物質波。如果以水面來比喻時空,那麼引力波就可以看作是時空的漣漪。愛因斯坦一個世紀前基於廣義相對論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為了便於理解記憶,研究人員還給衛星起了個暱稱叫「極目」。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
    「極目」雙星太空在軌運行藝術想像圖。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10日凌晨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 「極目」雙星練就「火眼金睛」:全天候監測宇宙引力波之光_新聞...
    中科院GECAM項目團隊 供圖中新網北京12月10日電 (記者 孫自法)中國「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英文簡稱GECAM)」暱稱「極目」的兩顆空間科學衛星10日凌晨成功發射,這是中國首次發射全天監測引力波電磁對應體的衛星。
  • 衛星「擺渡人」蔣虎:「極目」蒼穹任翱翔
    衛星運轉是否正常,需要接下來幾個月內的在軌測試結果來衡量。而整個衛星科研項目是否成功,需要以接下來幾年內能否會產出一系列的科學成果來證明。」「極目兄妹」是誰? 飛天去幹嘛?這組衛星的名字實在太長、太專業,國內簡稱「懷柔一號」,由兩顆衛星組成,它們是一對「孿生兄妹」,各有一個很萌的小名:「小極」和「小目」。
  • 以北京地名命名的衛星成功發射,引力波伽馬暴等被監測
    「懷柔一號」科學衛星將全天監測引力波伽馬暴、快速射電暴高能輻射等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推動破解黑洞、中子星等緻密天體的形成、演化奧秘 揭秘1何為引力波和伽馬暴在宇宙中,同時,還有一股能量擾動著彎曲的宇宙時空,這股能量就是引力波。引力波和伽馬暴都攜帶著豐富的物理信息,可以幫助科學家了解宇宙的奧秘。然而,這些爆發現象在宇宙空間會隨機、隨時出現,並且持續時間通常只有分鐘、秒甚至毫秒量級。如果有衛星在太空中時刻「監控」,就能幫助人們儘快發現各類高能天體爆發現象。此次發射的衛星就擔負了「監控」使命。
  • 我國或將擁有三套重力波探測衛星,可進行全時全天域探測
    引力波研究是當今天文物理研究中的一個熱點,它能揭示宇宙空間結構、大型天體活動、介質和電磁波的空間傳播以及宇宙形成和演化等方面的許多問題。關於重力波的空間探測,我國又有好消息傳來,12月10日4時14分,四川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一箭雙星」發射了兩顆衛星並成功進入軌道,這兩顆衛星被命名為「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取得圓滿成功。
  • 長十一火箭11連勝,送「孿生兄妹」上天捕捉引力波蛛絲馬跡
    12月10日4時14分,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點火起飛,以「一箭雙星」的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簡稱GECAM)衛星發射升空,兩顆衛星進入預定軌道,將捕捉引力波的蛛絲馬跡。
  • 從引力波到伽馬暴探測——記在GECAM衛星發射之時
    編者按:2020年12月10日,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遙九固體運載火箭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發射升空,衛星順利進入預定軌道,發射任務取得圓滿成功。
  • 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隊伍。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衛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世間萬物,有能量就有引力。那麼,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 天琴團隊的科研報國路:從引力到引力波,36年專注一個問題
    上世紀80年代,中國科學家羅俊及其團隊加入了測量萬有引力常數G的隊伍。  5月21日,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天琴計劃」首席科學家羅俊院士透露,經過多方評估,「天琴一號」衛星六大技術在軌驗證全部通過,每項技術指標都優於任務目標,達到國內同類技術的最高水平。  世間萬物,有能量就有引力。那麼,引力的本質究竟是什麼呢?
  • 中國引力波計劃再啟動!引力波是什麼?盤點2010至今的天文學事件
    中國科學院院士、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首席科學家吳嶽良說,中科院正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雙星計劃。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我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了「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太極計劃」重點瞄準中等質量雙黑洞合併過程,其引力波探測星組是由三顆衛星組成的等邊三角形,在地球繞日軌道發射入軌後繞日運行。
  • 中國軍用衛星成功部署,美優勢已然不再
    就在前不久,中國航天集團發布了一組關於三峽大壩的高清衛星照片,此次高分衛星的實力展示讓全世界看到中國衛星的真正實力,同時高分衛星這個詞也受到了各界廣泛關注。解讀高分專項衛星據悉,高分專項衛星是我國中長期科學和技術發展綱要確定的十六個重大科研項目之一。
  • 中科院正按規劃路線圖啟動空間引力波探測計劃第二步「太極二號...
    當天,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在福建福州舉行開幕式。吳嶽良在會上做題為《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與「太極一號」衛星技術驗證結果——「太極一號」邁出奠基性的第一步》的主旨報告。中科院從2008年就開始前瞻論證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的可行性,經過多年科學前沿研究,提出了中國空間引力波探測「太極計劃」,確定「單星、雙星、三星」的「三步走」發展戰略和路線圖,並於2018年8月在空間科學(二期)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中立項實施「太極計劃」單星工程任務,「三步走」的第一步正式啟動實施。
  • 追尋引力波 我國成功發射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
    ▲十二月十日四時十四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新華社發(任暉 攝)據新華社西昌12月10日電 (李國利 朱霄雄)12月10日4時14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十一號運載火箭,以「一箭雙星」方式將引力波暴高能電磁對應體全天監測器衛星送入預定軌道,發射獲得圓滿成功。
  • 郭華東院士:中國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明年上天
    郭華東院士:中國首顆地球科學衛星「廣目」明年上天 澎湃新聞記者 張若婷 2020-08-19 20:51 來源:澎湃新聞
  • 往屆回聲|引力波:呱呱墜地,未來無限
    該現象由1998年首次預言的中國天文學家、北京大學教授李立新及其已故的合作者Bodhan Paczynski共同命名。除了可見光和紅外線外,中子星併合時形成的吸積盤會在旋轉軸處形成伽馬短暴,該信號在引力波到達地球2秒鐘之後也被觀測到。在其後數周內,這場大併合仍會繼續發出其他頻段的光,包括X射線、紫外線、可見光、紅外線以及射電波等,是「宇宙焰火」漫長的餘暉。
  • 我國三大引力波探測項目,有望突破基礎科學,就是有點燒錢,這錢值得...
    雖然人類在100多年前就預言了引力波的存在,但是由於引力波到達地球附近的強度非常弱,所以一直未能被人類檢測到。直到2015年9月14日,才由美國LIGO(引力波探測器)首次測量到來自13億年光年之遙兩個黑洞碰撞產生的引力波。
  • 墨子量子獎解讀:從引力波探測中的壓縮光到光原子鐘
    這麼高的精確度,除了作為原子鐘,也可以用來研究量子多體物理,還可以研究基礎物理問題,比如基本物理常數是否隨時間變化,暗物質探測,廣義相對論驗證,以及量子引力,也可應用到引力波探測,還有實際的應用,比如提高衛星定位的精度、通過測量重力加速度來進行地質勘探,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