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隻未來可能的十倍股
東吳證券表示,若從漲跌、股權、財務、估值、行業五個角度尋找A股十倍股的特殊基因,並這些特殊基因作為審美標準,則可以篩選出20隻未來的十倍股。
長周期下的120隻十倍股
在十倍股樣本的標準上,東吳證券認為,具備研究價值的十倍股應是歷史上表現優異且存活下來的公司,且計算十倍漲幅區間應儘量避免擇時。
因此東吳證券從「上市一年後最大漲幅」和「上市一年至今累計漲幅」兩個維度篩選A股十倍股,並且考慮到2000年之前市場成熟度有限,選擇總時間區間為2000/1/1-2020/6/30。
針對2000年前已上市股票,起始日期選為2000/1/1。
按照第一標準「上市一年後最大漲幅」A股湧現出637隻漲幅超十倍個股,佔全部A股17.7%。
第二標準「上市一年至今累計漲幅」即到2020/6/30仍創十倍漲幅的個股,共計176隻,佔全部A股4.9%。
通過樣本重合對比後篩選出120隻穩定性比較強的十倍股,視為長周期A股表現最佳的個股集合
十倍股群像一:牛市漲的多,熊市跌的少
作為長周期視角下A股表現最佳的個股集合,東吳證券發現篩選出的十倍股股價走勢與市場整體呈現出較高的關聯性,簡單來說就是牛市漲的多,熊市跌的少。
通過比較十倍股和全部A股在四輪牛熊市中的漲跌幅東吳證券發現十倍股不止在牛市區間漲幅更高,在熊市區間也有足夠的安全墊,跌幅明顯更小。三輪牛市中十倍股和全部A股漲跌幅均值分別為843vs505%(05/6-07/10),183vs189%(08/10-09/8),473vs412%(12/12-15/8)。四輪熊市中十倍股和全部A股的漲跌幅均值分別為-32vs-45%(04/4-05/6),-54vs-62%(07/10-08/10),-19vs-39%(11/4-12/12),-44vs-38%(15/6-16/1)。
十倍股群像二:8年磨一劍,追漲不用慌
據東吳證券統計,以十倍股上市後一年作為起始日,以股價漲幅達到十倍作為終點,十倍股平均用時100個月,即8年左右,從分布看60%的十倍股股價創十倍用時集中在30-120個月,即3-10年。
在已經漲了N倍能否追漲的問題上,東吳證券統計了全部A股自起始日達到N倍股價後繼續上漲為十倍股的概率,結果顯示股價已漲到2倍往後能達到十倍的概率為25%、3倍(30%)、4倍(36%)、5倍(42%)、6倍(52%)、7倍(63%)、8倍(74%)、9倍(88%)。
並且以每漲50%後能成為十倍股的概率計算來看,第1次漲50%後能達到十倍股價的概率為22.3%、第2次(25.9%)、第3次(31.9%)、第4次(42.8%)、第5次(69.5%)。兩個視角下都能看出,在股價不斷上漲的過程中,行業地位和市場認知度持續提升,且到十倍股的距離在不斷縮短。
十倍股成長是一個長期過程,8年時間意味著成就一隻十倍股至少要穿越A股一輪牛熊,8年十倍對應十倍股年化收益率33.4%,且十倍股在熊市中回撤更小,因此東吳證券認為對於十倍股,長期持有及波段擇時更優。
十倍股群像三:對外定增併購,對內研發投入
除了內生增長外,外延式併購擴張也是十倍股成長路徑,通過外延併購推升業績增長,擴大市值。東吳證券統計發現2000年以來十倍股發生過定增重組的公司數量佔樣本總數比例為35.8%,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28.2%。
同時,科技創新是十倍股成長的重要推動力,具體表現為研發投入和專利技術產出為其提供紮實的競爭優勢。十倍股研發支出佔比顯著高於其他股票,2013-19年十倍股和全部A股研發支出佔營收比例中位數的均值分別為3.3vs2.8%,而大量研發投入伴隨的是後期專利產出,從覆蓋率看,2013-19年,每年擁有新增專利的十倍股數量佔總樣本數量的比例均值為23.0%,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4.1%。而在新增專利數量方面十倍股也遙遙領先,2000-19年十倍股平均新增專利數量均值為61個,遠高於全部A股的18個。
十倍股群像四:淨利潤年化增速23%,高增穩定還持久
股市從短期來看是「投票機」,從長期來看則是「稱重機」,本質來看業績才是十倍股上漲的核心動力,東吳證券採用中位數進行對比發現,十倍股從起始日至2019年歸母淨利潤年化複合增速的中位數為23.1%,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9.3%,且絕大多數年份十倍股業績增速都要高於全部A股。從EPS看,十倍股2000-19年EPS中位數的均值0.5元,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0.2元,且過去20年EPS中位數均高於全部A股,即十倍股有穩定持久的業績高增。
按利潤表拆分淨利潤貢獻後,東吳證券發現十倍股高業績增速的核心是高營收和高毛利率,其中營業收入看,十倍股2000-19年營業收入同比增速均值24.0%,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15.5%。毛利率看,十倍股毛利率中位數的均值為30.0%,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22.6%。三費費率中,十倍股銷售費用佔營收比重中位數均值5.8%,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3.9%。
十倍股群像五:手上多金,流動性充裕
作為企業業務發展的重要支撐,十倍股的現金流更加充裕,2000-19年十倍股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佔營收比例中位數的均值為9.4%,明顯高於全部A股的7.9%。充裕的現金流可以更好地支持十倍股的業務發展,為十倍股的成長的擴長提供了紮實的推動力。
分行業來看,十倍股現金流佔營收比例也均高於同行業水平。繼續落實到行業層面,將十倍股與行業整體水平進行比較,9個行業中有8個行業十倍股現金流佔營收比例高於同行業水平,其中化工、食品飲料、醫藥是最高的三個行業,2000-19年十倍股和所屬行業經營產生現金流/營收中位數的均值分別為16vs8%、13vs11%、11vs9%。
十倍股群像六:科技、消費是主陣營,行業輪動服從產業更迭
75隻十倍股湧現於消費和科技行業,佔比63%。前五大行業醫藥26隻(22%)、電子10隻(8%)、食品飲料10隻(8%)、計算機9隻(8%)、房地產7隻(6%)。此外,周期性行業中也湧現出大批十倍股,其中國防軍工有7隻(5.8%),電氣設備、化工、有色金屬均有5隻(4.2%)。
東吳證券認為,受政策方向和產業升級影響,我國經濟增長存在著明顯的產業周期,例如1990-2000年的消費製造時代,2000-2010年的工業製造時代和2010年至今的智能製造時代,十倍股行業往往集中於產業周期中的主導產業,而各個階段的主導產業則依託於背後的宏觀背景。2000年中國進入工業製造時代,加入WTO和一系列房地產新政等為經濟注入新動力,房地產行業成為本輪產業周期的主導產業,在05/6-07/10和08/10-09/8兩輪牛市中,大量十倍股湧現在地產產業鏈上。
2010年進入智能製造時代,受益於美國開啟新一輪科技周期,中國信息技術與新興消費開始崛起,其中硬體設施作為科技股行情傳導的第一棒,TMT行業成為了12/12-15/6牛市中的主導產業,是本輪牛市中十倍股誕生最多的行業。而在各輪產業周期中有一個共性,就是醫藥行業在每個階段都湧現出了大量的十倍股,尤其在05/6-07/10這輪牛市中實際上醫藥是十倍股誕生最多的行業。這主要是由於醫改貫穿了05年以來的三輪牛市,其中06年國務院成立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工作小組,開啟新一輪醫改,09年開始政府加大對醫療的投入,基層醫療強化,基本藥物制度得到推進,18年更提出醫改新要求:公立醫院改革、醫保控費、藥價改革等新政,醫藥行業整體從中受益。
十倍股群像七:消費、科技、周期十倍股上漲形態迥異
東吳證券認為,醫藥、食品飲料十倍股指數在過去近二十年一直處於上升區間,基本不需要擇時,這背後是消費行業確定性較強、受宏觀經濟影響波動較小,以醫藥、食品飲料行業為例,其營業收入長期保持15%-20%增速,持續穩定擴張的行業,其十倍股股價指數也保持穩定上行。
而科技十倍股股價存在明顯的波動周期,需要擇時。
東吳證券認為,科技行業無疑是好賽道,但科技行業存在3-5年的創新產業(300832)周期,體現在股價上,計算機、電子行業十倍股波動明顯,2012-15年連續三年上行,2016-2018年連續三年回調,實際上電子、計算機行業收入增速波動就很大,上行周期中有25-40%的增速,但回落階段增速普遍在20%以內,科技類行業十倍股需要對產業周期用比較充分的把握。
對於周期十倍股來說多數時間則是在等待。
東吳證券認為,本身周期行業受宏觀經濟影響波動較大,且存在明顯的行業天花板,十倍股的主要上漲階段往往集中於行業快速擴張時期。以有色金屬行業為例,十倍股股價整體大幅上漲的區間集中在2005-07年、2009-10年,最近十年也只有2016-17年有較好表現,這背後一個明顯特徵是2011年之前經濟高速增長,有色行業可以獲得每年30%以上的收入增速,但2012年經濟開始增速換擋後,有色行業收入增速就落入到10%以內,傳統行業遭遇天花板後,無論是誕生的十倍股數量以及股價表現,都大打折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