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逃離家鄉,頂級畢業生紮根海外,城市去中心化發展的道路

2020-12-21 小C侃歷史

導讀:回不去的家鄉,融不進的城市,當代年輕人的夢想總是在遠方,永遠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跑到遠離父母身邊的地方發展,北上廣是我們逃不脫的大城市夢想,在有限的青春裡,總是希望幹出一番大事業,家鄉因為發展受限,往往承載不了自己施展的空間,為了避免自己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所以都選擇了前往大城市打拼。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年輕人不相信命運,大城市圈的發展,讓人只能遠離家鄉;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沒有本金、沒有科技,那我們就以市場換技術,以制度換取外資,通過特區的建立,為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賺到了第一桶發展的資金,而這些資金都集中在少數幾個特區,先前偉人設計的思路,就是希望通過「先富帶動後富」,先將幾個地方發展起來,隨後通過資金、技術的積累,以點帶面帶動全國發展。

這樣的政策制度有其歷史必然性,適合我國的國情發展,想法設計初衷也是不錯的,但是這樣做之後,就會有一個「馬太效應」的產生,所謂的強者欲強、弱者更弱,隨著數個大城市的集中發展,它們的經濟實力超前發展其他城市太多,所以當代我國形成了四個超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教育資、醫療、就業環境都是全國頂尖,以至於當代年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可能都必須遠離家鄉,進入北上廣。

北上廣每天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人在這裡打拼數十年,最終還是逃離不了被離開的命運 ,大城市圈的集中發展,只會讓年輕的生命,拼命的輸送到幾個核心城市,最終形成了夢想永遠在遠方的事實。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家鄉的就業環境、教育資源,讓人不得不往大城市發展;

北上廣勝超一線城市,以及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這些城市聚集了全國最頂尖的就業、教育、醫療資源,很多時候在家鄉生病,需要做大手術都有可能需要連夜轉到省城,而家鄉就業講究人情世故,大城市就業才講究專業對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苦心攻讀多年,回到家鄉卻發現無法施展一技之長,最終要麼選擇「一眼就看得到頭」的生活,要麼就是遠走他鄉進入大城市打拼。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愛折騰」的年輕人,可能都不願意在家鄉幹著朝九晚五,一個月工資三四千的工作,而一線城市平均工資都是八千往上,雖然一線消費水準也遠高於家鄉,也許在一線的工資除掉開銷,最終到手也沒多少,但是畢竟是高工資,未來也許自己能闖出一番天地,而且在一線的工作機會遠比家鄉高,一份工作不如意可以選擇跳槽,而在家鄉卻不一定有這麼多的選擇。

年輕人逃離家鄉,頂級畢業生留學海外並定居,都是人性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反應;

在當下中國教育的問題,就是每年拿著最好的教育資金,給國外培養人才,這也是我國每年清華、北大大量留學滯外,沒有回歸祖國參與建設被人詬病最嚴重的事情,就像年輕人逃離家鄉去外地務工,頂級畢業生留學海外並定居,兩者存在著諸多的相似性。

頂級畢業生畢業後,定居海外發展,也許在這之中又多了一層「愛國與否」的牽扯,畢竟出一個人才不容易,而培養一個人才到能參與建設,也是投入了多年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像清華、北大這種院校,其門下子弟哪個不是市狀元或者省狀元,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不僅有當地學校的獎學金,清北二校的入學獎金,還有當地政府的嘉獎等,這些都是對他們看得見的投入,而看不見的則是我國數十年的培養,國家教育資源的投入,這些人學成卻不參與國家建設,確實給國家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年輕人逃離家鄉和頂級畢業生定居海外,背後其實都是人性追求美好的基本反應,而想要打破這條鏈式反應,最多的莫過於去城市中心化,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教育、公平的科研環境等,解決我國城鄉發展比例失衡的問題,解決我國科研資金投入短缺的問題,也許年輕人就再也不用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去外地打拼,而頂級畢業生也可以紮根國內,做好與自己學識相匹配的科研。

相關焦點

  • 畢業生到哪裡去②|漂不漂隨你便,但怎麼漂還是有講究
    哪座城市適合自己?是該先就業再擇業還是可以選擇慢就業?什麼專業更有前景?要不要考公務員?這些問題沒有固定答案,我們約了一些過來人談談他們「社會之旅」,希望能給年輕人提供一些有用的借鑑。大多數大學生出身小城鎮,畢業去城市就業謀生,城市無非這幾類:外地大城市,外地中小城市,家鄉大城市,家鄉中小城市。
  • 陝西師大培養數十萬教師紮根一線,為西部教師終身發展提供堅實支撐...
    在疆域遼闊的祖國西部,數十萬陝西師大畢業生和李晨光一樣,紮根在基礎教育一線,用青春、信念換來當地教育的日新月異;為培養好這些「教育人的人」,一代又一代陝西師大教師數十年如一日,懷揣報國之志,立身三尺講臺。  「作為一所紮根西部的師範院校,在76年的奮鬥徵程中,我們始終堅持與國家教育事業發展緊密相連。
  • 「80後」小夥紮根黃土地成致富「領頭羊」:農村需要年輕人
    ,紮根農村。屯留區融媒體中心供圖   中新網長治12月9日電 題:「80後」小夥紮根黃土地成致富「領頭羊」:農村需要年輕人  記者 李庭耀  做農技推廣員、發明地膜回收機、當村支書帶領村民致富……山西長治屯留的「80後」小夥馮斌大學畢業後返回家鄉,紮根農村,今年30歲出頭的他完全是農民模樣。
  • 幣安智能鏈,是否能讓「去中心化」道路更加明朗?
    對於大部分人來說,大家每天在進行交換、購買等行為的時候,都是基於中心化交易。比如:在淘寶平臺上購買商品,我們並不是直接把錢付給商家,而是受中心化場所阿里巴巴直接管控每筆交易的。同樣的,兩個人之間相互轉帳,也是因為銀行這個中心化場所的尋在,讓每筆交易更安全。
  • 一部分年輕人正在被迫逃離杭州
    年輕人著重於「輕」,指年少、小,故年輕人可以指少年,有時候還可以指中年人。年青人多給人以「精力充沛,朝氣蓬勃」的聯想。年輕人則較容易給人感覺「經驗不豐富」。12021年1月5日,杭州擬調整限行限牌政策,登上熱搜。簡單說,延長了限行時間,擴大了限行範圍,浙A牌照除外。消息一出,罵聲一片。
  • 農村「留不住」年輕人?他們為何寧願背井離鄉,成「打工仔」?
    有的農村大學畢業生、年輕農民工即使在城裡找不到工作,也不願意回到農村,選擇蝸居城市。很多年輕人寧願背井離鄉,在外漂泊,成「打工仔」,吃苦受累,還是覺得大城市好,那麼為何農村「留不住」年輕人?原因一,年輕人不願意從事農業生產。我們的父輩,很多都是農民出身,他們習慣了在農村的生活,也願意從事農業生產。
  • 逃離北上去成都定居的年輕人,現在後悔了麼?
    我加入了一個「逃離北上廣,搬來成都」的500人大群,群裡都是曾經或現在正在一線城市打拼的上班族,要麼已經搬來,要麼時刻觀望著機會搬到新一線城市生活——我跟他們聊了聊:逃離一線去成都定居的理由及內心是否存在矛盾。
  • 年輕人不再執著於北上廣了嗎?聽聽經驗者的聲音
    家鄉和大城市之間發展的差異,仍然是繞不開的問題。他們最後說服自己的理由,大多是「拼搏幾年後再衣錦還鄉」。@mona畢業四年|國內一線城市我和家鄉的聯結是偏弱的,(之前)也是為了逃離家鄉的整體文化氛圍和城市才離開的。最根本沒有回去的原因還是深圳更吸引我,以及一些些不甘心吧。
  • 為何年輕人寧願在大城市受苦,也不願在老家發展?這3點說很透徹
    現在的年輕,總是喜歡一畢業就去大城市發展,大城市給剛畢業的年輕人的薪資也很低,基本上交完房租水電之後就所剩無幾了,那麼為什麼還是有這麼多的年輕人會喜歡在大城市裡發展呢?我想大城市一定是有著自己足夠的魅力,才能夠吸引著年輕人一批一批的湧進來,即使拿著微薄的薪資、住著幾平米的住房也無所謂。
  • FIcoin——探索去中心化價值 打造智慧城市
    新型基礎設施,是相對於以往鐵路、公路、機場等傳統基礎設施而言的,涉及5G網絡、數據中心等多個領域,是未來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IPFS(星際文件系統,或稱為點對點超媒體傳輸協議)的創始人胡安(Juan Benet)為解決中心化帶來的種種問題立項IPFS,同時成立了協議實驗室(Protocol Labs)。IPFS的上線帶來的是網際網路數據存儲方式的改革,是構建新一代網際網路的必要條件。
  • ...發展合伙人「愛我淄博·感知家鄉新變化」海外留學生聯誼活動舉行
    大眾報業·魯中晨報訊 7月21日,淄博市舉辦「愛我淄博·感知家鄉新變化」海外留學生聯誼活動,活動期間,來自全球Top200(QS排名)海外大學本科及以上學歷的50名淄博籍學子到淄博歷史展覽館、城鄉規劃展覽館、中國陶瓷琉璃館、MEMS研究院等地參觀考察。
  • 在美國對應屆畢業生最友好的10座城市:有活力、消費低、就業好!
    那麼關於美國大學畢業生的就業問題,CollegeMagazine給出了解決辦法,該網站根據20多歲的人口數據,按照平均每月生活成本、就業機會、安全和娛樂這四大因素,評選出了10個是最適合應屆畢業生就業的城市。
  • 小小路名牌「秀」出城市高品質——濰坊市中心城區道路路名牌整治...
    由於使用時間較長,我市中心城區之前的路名牌總體上比較老舊,部分路名牌甚至出現了凹陷、破損、掉色現象,不僅不利於群眾識別道路,也拉低了城市形象。作為城市管理領域的一項系統工程,路名牌整治提升涉及方方面面,內容繁雜,既需要宏觀上的設計,也需要在精細化上下功夫,在執行階段做好精打細算。
  • 中心化交易所危機之後的「幣安式覺醒」
    推動這輪牛市的,不僅是行情的變化,還有伴隨著去中心化的興起的流動性挖礦、借貸、交易、保險等各類去中心化項目和衍生品。過去幾年CEX主領著加密市場,但隨著行業的發展中心化交易所自身的信任問題也逐漸被暴露出來,DEX成為了未來的必須選擇。在一個多月之前,國內某交易所「暴雷」,禁止提幣事件,引發了大家對安全的顧慮和對中心化交易所的擔憂。
  • 中國未來「四大中心城市」,發展關鍵花落誰家?看看有你家鄉嗎
    目前衡量一個國家是否足夠發達,城市化的程度可以作為一個簡單的評判標準,中國目前雖然經濟已經發展的很不錯了,但是在很多方面都是依靠著廉價勞動力進行支撐的,城市化的進度並不是非常完善,還處於是不斷努力的階段。
  • 江津濱江新城高質量鍛造城市品質 推動城市空間、功能同城化發展
    江津濱江新城管委會供圖 華龍網發推動城市空間、功能同城化發展 濱江新城加快打造成江津城市形象「中心」去年12月底,重慶高新區啟動了擴容升級,江津濱江新城全部納入西部(重慶)科學城及部分區域被納入重慶高新區拓展園範圍,這也釋放出一個信號:江津濱江新城將全面融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發展、重慶「一區兩群」協調發展。
  • 「紮根寧波,實業報國」
    廣大市場主體是寧波經濟發展的力量載體。面對新冠肺炎疫情的衝擊,廣大市場主體在疫情防控中主動參戰,在復工復產中攻堅克難,在履行社會責任中無怨無悔,用實際行動詮釋了知行合一、知難而進、知書達禮、知恩圖報的寧波精神。    座談會上,企業家們紛紛敞開心扉,分享化危為機的做法,暢談轉型升級的體會,共同傳遞「紮根寧波、實業報國」的心聲。
  •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縣城如何留住「小鎮青年」?
    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縣城如何留住「小鎮青年」?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縣城,曾經是大多數農村孩子夢想的地方,而今,縣城成為「留不下的城市,回不去的故鄉」。在一線大城市工作,儘管要背負不小的購房負擔和壓力,但大城市提供的發展空間卻是縣城無法比擬的。對於大學畢業生來說,他們更傾向於在城市尋求就業機會。此外,大城市相對完善的公共服務體系對年輕人也頗具吸引力。
  • 日本人「逃離東京」背後的煩惱與契機
    (圖片來自unsplash)曾幾何時,東京承載了很多人的「東京夢」,儘管生活成本很高,生活節奏很快,但這裡是繁華的商業中心,又充滿發展機遇,吸引一代又一代日本年輕人、甚至外國人到東京闖蕩。日本民謠歌曲之王長渕剛的名曲《蜻蜓》就描述了這種情形,把東京稱為「花之都」。然而,疫情發生後,「花之都」也失色不少。
  • 全國10大城市中,這裡最有望成為第6個中心城市,是你的家鄉嗎
    隨著各個城市之間發展得愈發迅速,每個地區的經濟水平以及人們的生活方式都有了很大的改善。其實早在05年間國家就提出了「國家中心城市」這個概念,依照這個概念目前規劃了5個這樣的城市:北京、上海、天津、廣州、重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