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回不去的家鄉,融不進的城市,當代年輕人的夢想總是在遠方,永遠在自己最美好的青春年華裡,跑到遠離父母身邊的地方發展,北上廣是我們逃不脫的大城市夢想,在有限的青春裡,總是希望幹出一番大事業,家鄉因為發展受限,往往承載不了自己施展的空間,為了避免自己一眼就能看到頭的生活,所以都選擇了前往大城市打拼。
北上廣不相信眼淚,年輕人不相信命運,大城市圈的發展,讓人只能遠離家鄉;
改革開放之後,我國經濟高速發展,沒有本金、沒有科技,那我們就以市場換技術,以制度換取外資,通過特區的建立,為新中國改革開放之後,賺到了第一桶發展的資金,而這些資金都集中在少數幾個特區,先前偉人設計的思路,就是希望通過「先富帶動後富」,先將幾個地方發展起來,隨後通過資金、技術的積累,以點帶面帶動全國發展。
這樣的政策制度有其歷史必然性,適合我國的國情發展,想法設計初衷也是不錯的,但是這樣做之後,就會有一個「馬太效應」的產生,所謂的強者欲強、弱者更弱,隨著數個大城市的集中發展,它們的經濟實力超前發展其他城市太多,所以當代我國形成了四個超一線城市,這些城市的教育資、醫療、就業環境都是全國頂尖,以至於當代年輕人想要實現自己的夢想,可能都必須遠離家鄉,進入北上廣。
北上廣每天迎來送往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有人在這裡打拼數十年,最終還是逃離不了被離開的命運 ,大城市圈的集中發展,只會讓年輕的生命,拼命的輸送到幾個核心城市,最終形成了夢想永遠在遠方的事實。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家鄉的就業環境、教育資源,讓人不得不往大城市發展;
北上廣勝超一線城市,以及杭州、武漢、成都、西安等新一線城市,這些城市聚集了全國最頂尖的就業、教育、醫療資源,很多時候在家鄉生病,需要做大手術都有可能需要連夜轉到省城,而家鄉就業講究人情世故,大城市就業才講究專業對口,越來越多的大學生,苦心攻讀多年,回到家鄉卻發現無法施展一技之長,最終要麼選擇「一眼就看得到頭」的生活,要麼就是遠走他鄉進入大城市打拼。
「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愛折騰」的年輕人,可能都不願意在家鄉幹著朝九晚五,一個月工資三四千的工作,而一線城市平均工資都是八千往上,雖然一線消費水準也遠高於家鄉,也許在一線的工資除掉開銷,最終到手也沒多少,但是畢竟是高工資,未來也許自己能闖出一番天地,而且在一線的工作機會遠比家鄉高,一份工作不如意可以選擇跳槽,而在家鄉卻不一定有這麼多的選擇。
年輕人逃離家鄉,頂級畢業生留學海外並定居,都是人性追求美好生活的基本反應;
在當下中國教育的問題,就是每年拿著最好的教育資金,給國外培養人才,這也是我國每年清華、北大大量留學滯外,沒有回歸祖國參與建設被人詬病最嚴重的事情,就像年輕人逃離家鄉去外地務工,頂級畢業生留學海外並定居,兩者存在著諸多的相似性。
頂級畢業生畢業後,定居海外發展,也許在這之中又多了一層「愛國與否」的牽扯,畢竟出一個人才不容易,而培養一個人才到能參與建設,也是投入了多年的教育資源,尤其是像清華、北大這種院校,其門下子弟哪個不是市狀元或者省狀元,在他們的求學過程中,不僅有當地學校的獎學金,清北二校的入學獎金,還有當地政府的嘉獎等,這些都是對他們看得見的投入,而看不見的則是我國數十年的培養,國家教育資源的投入,這些人學成卻不參與國家建設,確實給國家造成了資源的浪費。
從另外一方面來看,年輕人逃離家鄉和頂級畢業生定居海外,背後其實都是人性追求美好的基本反應,而想要打破這條鏈式反應,最多的莫過於去城市中心化,努力打造國內一流的教育、公平的科研環境等,解決我國城鄉發展比例失衡的問題,解決我國科研資金投入短缺的問題,也許年輕人就再也不用犧牲與家人團聚的時間去外地打拼,而頂級畢業生也可以紮根國內,做好與自己學識相匹配的科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