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藝術設計的表現上,留白通常作為「配角」出現,在這裡白通常作為一個襯託主體的角色。在學校上課時,老師通常也不太刻意強調「留白」的技巧,因此大家很自然的覺得「白」是一個容易被忽略的配角,就像每天呼吸一般自然,更不會特別去想到它。直到出了社會自己做設計時,才意識到留白其實可以「反客為主」!
* 轉自:mydesy (節選)
容易被忽略的存在-白背負的因果關係用語法來形容的,留白就像一個動詞,有因果關係,空是指動作,白則是因這動作而產生出來的結果,有空的動作,白才會自動顯現出來。所以通常在平面構圖上,我們熟悉的水平、垂直、S型、黃金比例的圖像構成法,不會把留白單獨提出,但留白會因為你安排的動作,成為一個重要的存在。
作為一個設計師,應該思考的是今天我是要讓白成為主角呢?還是讓白成為配角來襯託主體?只要抓住客群,設計的方向就很清楚了。
現在流行「留白的文創設計」,像是美式工業風、MUJI 無印良品或是IKEA,類似這樣風格的商品,其實留給使用者很大的想像空間。
舉例市面上有一款時鐘設計,它的面板上只在12、3、6、9 的位置標上四個點但其餘留白,掌握主角和配角之間的平衡,反而讓指針和那四個點看起來更顯眼!文創設計不等於留白,但是留白卻能讓文創設計更有風格。
不過也有特殊的例子,像荷蘭藝術家艾雪、日本設計師福田繁雄,有些作品是刻意經營留白,讓「白」成為畫面構成的主角,這是使用留白把玩造型設計的最高表現。
艾雪 荷蘭平面藝術大師莫裡茲·柯尼利斯·艾雪(Maurits CornelisEscher , 1898-1972),活躍於義大利、瑞士、比利時與荷蘭地區的60年間,在其作品當中,常可看到圖像的形變,觀看時產生矛盾錯覺感,如《白天與黑夜》便是他最知名的作品之一。
福田繁雄 (ふくだしげお/Fukuda Shigeo,1 9 3 2年2月4日~ 2 0 0 9年1月1 1日)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到許多熟悉的日常生活物件,善用「線」與「面」將其符號化,表現出饒富趣味的造型與圖像。
當「吃東西」已經跳脫圖溫飽、吃營養的觀念,而提升至吃「美」食的五感體驗時,擺盤藝術就因應而生。這當中,又以西方的法國料理與東方的日本懷石料理、和果子表現得最為明顯,食物與食器結合為一個平面,擺放的位置與數量就是控制「留白」技巧的因素之一。
法國料理
懷石料理
日本和果子
靜態白與動態白
白,是襯託主體與控制閱讀節奏的關鍵性技巧。
之所以在留白技巧上花了許多時間經營與推敲,目的就是要讓「白」引爆出來的邊際效應能夠發揮至最大,這也是設計師們特別要去跟客戶闡述的部分。
事實上現在多數人的觀念當中,「白」似乎仍與「沒有東西」畫上等號,因此在工作上我們也很常遇到這樣的要求:
◆ 能用的空間就不要浪費!
◆ 不要在版面上留太多白,圖文儘量放大,視覺上看起來比較豐富。
◆ 版面上還有空白耶?為什麼要多留這一塊然後不把旁邊的圖放大?
有一句話說:「留白技巧的展現,體現設計師畢生功力之所在。」,說了那麼多,到底在設計師的眼中,不做滿的效果,能為客戶帶來的效益到底有多大?
留白的功能是為了:
◆ 讓主角被看見。
◆ 讓觀看者產生想像與懸疑。
◆ 在腦中留下咀嚼作品後的餘韻。
這三點目的,都需要利用留白來控制閱讀的節奏,被引導的速度,就如同一首詩歌般,有它的起承轉合與時間性,就像影片一樣產生了「動態白」與「靜態白」的差別。
什麼是「動態白」呢?如果你對小時候玩過的翻頁書還有印象的話,每一張小圖在每一頁做一點變化,加快速度翻過一頁又一頁,就很像正在跑的影格化身為一部微電影;而「靜態白」就是靜止不動的書頁,不過一旦開始翻動書頁又能成為動態白。隨著視線定睛在某些景物,又是一個定格的移動;每一次視線的移動在腦海中就換一個構圖,因此在平面設計上,靜態與動態並沒有明確的分隔點,是可以隨著閱讀方式、順序來做角色互換的。
閱讀方式,其實依據文化有所不同,比如歐美人就會習慣性先看英文,但如果版面上的其他字體設計比英文大很多,觀看者就能被設計師引導先看到主標題要講的資訊,因為我們的眼球會自動搜尋視覺差異最大的物件,這就是我們想表達的「文字勝負」!
【靜態白】背景大量的黃,項是有個性的留白,S 型的馬路讓畫面有「方向性與動態」。
安靜平穩的排版,主題依然能凸顯並清晰
1/2 主圖,文字雖小但在1/2 的白當中還是能清楚閱讀
視線隨著文字大小遊走,畫面中的留白因而產生動態
由於文字是動態的,因此白變的破碎。趣味的曲面字體讓留白產生流動
談到靜態白有一個有趣的發現,一般我們打開書本封面後不會單刀直入看見內容,通常會有兩頁至四頁的開門頁(這裡指的是較常見的作法),或許上面只會出現出版社網址、作者的短短一句話或是一段引用自書本內容裡的金句,依照書本性質不同有所差異。
這個開門頁的功能就是「開幕」,很像開戲之前的帘子,而一本書看完之後最後的白頁,則是「閉幕」的效果。閱讀一本書就像是看一場舞臺好戲,演員出場之前與退場之後,都需要給觀眾一個深呼吸喘息的時間,就屬於「靜態白」。
空白≠留白「留白」與「空白」哪裡不一樣?設計師如何去定義空白與白是很明確的,因為它決定了版面設計中最重要的情境營造。總的來說,留白是裝飾性的手法,不能填滿其他元素;空白是功能性的空間,是要讓使用者填入資訊的。事實上所有的平面設計物件中,文字之於底色,底色就是配角,配角會因為不同的顏色,產生了色彩心理學上的感受,因此當你的視線被版面上的主角吸引住,版面上卻沒有任何顏色讓你引發其他的心理感受時,這個配角就可以被你定義為「空白」。
留白為了「襯託主體」單純的白,在平面設計版面上,目的就是襯託主角,而這才是我們真正要講的留白。
它不見得是指某一種固定的顏色與形狀,因此即使用白色,以同等地位來說,還是可以使用另外一種顏色、素材、質感、文字排列、圖片排列,或者是襯託主體面積與版面比例,這些關係都可以解釋成白。
空白則是「功能性」空白則單純指向功能性,例如考卷姓名欄位填寫等等;拿機票來說,各個項目指示的功能性是空白,沒有裝飾性,而它並不需要被定義,就像謝卡,上面的空白是要讓你填寫內容的。
無印良品,無論是在他的品牌網站、文宣品、商品設計上使用的色彩其實並不是真正的純白,有可能是米白、象牙白……。這種不是特別亮的白色,都是為了讓每一位走進無印良品店內消費的客人們,在五感上覺得舒適放鬆。
版面設計的留白關乎兩個意義,一是有意義的主配角關係,另一個則是直接被定義成有意義的背景色。先假設你正在欣賞一片向日葵花海,突然有一位穿著白色工作服的園丁走進,你一下子就會注意到那個園丁,這時候視覺主角就轉移到園丁身上,被忽略的花海則成為了配角,變成了眼中風景的「留白」,這就是我們提到的「有意義的主配角關係」。
同樣的,如果在滿版背景中突然出現一個挖空式的「白空間」,相對於滿版背景的主空間,挖空的部分則變成了意義上的留白,這就是「直接被定義成有意義的背景色」。
大面積的黑色就是整張畫面裡的「留白」空間,視覺感受更加強烈
大量線條填滿留白的地方,成為背景的圖騰
圖騰充滿整個畫面,變成了背景,白色色塊反而成為視覺焦點
以白色為底,加上黑色芭蕾舞者主圖,構成黑白雙色的畫面留白
運用多種不同元素的圖塊構成畫面時,使用同色系的顏色比較不使人視覺疲乏
作為背景的單一色灰,是一種留白;數字與圖像線條中也有留白
紋飾的鋪色也是另一種「無」的概念,但卻多了風格與氛圍的詮釋
畫面中以大比例安插圖像吸睛,剩下的1/4 留白區塊安置文字,自然能導引視線看見文字
-END-
乚亅 丿 乛 字 丶乙 一 勹 匕 冫 體卜 廠 刀 兒 二 阝刂
冂 丷 幾 力 冖 忄學 人 亻 入 十 厶 亠 匸 訁堂 廴 又卩
分享丨學習丨成長
回復關鍵詞 [教程] [字酷] [上課] 獲取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