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成都:推進垃圾分類 引領低碳綠色生活新時尚
「成都市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小區」銀泰·泰悅灣內的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
成都市錦江區環衛清運中心(垃圾壓縮轉運站),錦江區居民分好類的垃圾會到這裡進行壓縮轉運。
2021年3月1日起,《成都市生活垃圾管理條例》(以下簡稱《條例》)將正式實施。《條例》共10章78條,涵蓋總則,規劃與建設,源頭減量,分類投放,清掃及分類收集、轉運,分類處理,產業發展,監督管理,法律責任和附則等生活垃圾管理的各個方面。
這是一個醞釀已久的《條例》。早在2012年,成都就開始探索垃圾分類管理工作,2017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國家發展改革委、住房城鄉建設部《生活垃圾分類制度實施方案》,明確要求包括成都在內的46個重點城市到2020年底要基本建立垃圾分類相關法律法規和標準體系,形成可複製、可推廣的生活垃圾分類模式。
這是一個正當其時的《條例》。目前,成都每日產生的生活垃圾量已達1.8萬噸以上,並隨著人口數量的增長以每年約8%的速度遞增。全面推行垃圾分類,關係到廣大人民群眾生活環境,關係到資源節約使用,更是社會文明水平的一個重要體現。
這是一個剛柔並濟的《條例》。明確要求加強社會監督,建立垃圾分類激勵機制,鼓勵通過獎勵、表彰、積分兌換等方式,提高群眾參與垃圾分類的積極性,同時按照上位法要求,對違反垃圾分類有關規定情節嚴重的行為進行處罰,以確保垃圾分類取得實效。
實行垃圾分類,既是民生「關鍵小事」,也是社會發展大事。隨著《條例》的出臺,成都垃圾分類也正式步入法治化、系統化、常態化軌道。寬與嚴、剛與柔,在不斷的探索與創新中,成都垃圾分類形成了「全社會參與、成建制推進、市場化運作、產業化發展」的模式。
成建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
破解「先分後混」難題的有效之舉
每天下午兩點,家住成都市高新區肖家河街道國際花園小區的居民楊興都會來到小區生活垃圾分類收集點,將家裡的廚餘垃圾放進專門的垃圾桶內。一小時後,兩名環衛工人來到收集點,使用轉運車的升降平臺,將車廂裡的空桶移到地面,再將裝有垃圾的桶放到稱重器上,稱重、錄入系統後,再轉移到車上。「以桶換桶」,不到兩分鐘,就完成了垃圾的分類收集。
不遠處,肖家河垃圾分類處置中心裡,廚餘垃圾一體化處置設備正在作業,它可以使廚餘垃圾就地減量85%以上。此外,還有廚餘垃圾信息化管理、其他垃圾轉運、可回收物的分揀、有害垃圾暫存等「集合功能」。中心監控室裡,「廚餘垃圾收運處理實時監控」精準統計每日小區、院落垃圾量對比、區域內垃圾量變化趨勢。
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在肖家河社區,四個環節環環相扣,不出街道就可以完成從垃圾分類投放到分類處置的過程。
其實,在垃圾分類中,居民前端分類投放只是其中一環,整個分類處置則是一個協同的過程,涉及政府、企業、社區、居民等各個層面。很長一段時間內,生活垃圾「前分後混」成為阻礙垃圾分類有效實施的「攔路虎」。而像肖家河街道這樣的「閉循環」,正是成都探索出的破題之道——成建制推進生活垃圾分類體系建設。
2019年以來,成都堅持以問題為導向,創新提出以街道為單位「整體實施、成片推進」的生活垃圾分類工作模式,打破以居民小區、社區院落為單位,零星、碎片化的垃圾分類方式,將生活垃圾分類的著力單元放在建制街道(鎮),有效推動了生活垃圾分類投放、收集、運輸、處置工作體系完善,提升生活垃圾分類處理效率。
同時,以市場化為手段支撐,完善分類收運體系。明確每個街道至少配置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廚餘垃圾運輸車各1輛;實行定時、定點、定車、定類「四定」收運;創新建立廚餘垃圾獨立收運處置體系和信息化管理平臺,在廚餘垃圾運輸車輛上搭載稱重和GPS定位系統,通過手持終端實時上傳收運信息。
截至目前,成都已在261個建制街道(鎮)、792個社區開展生活垃圾分類示範創建,全市參與生活垃圾分類的居民小區覆蓋率達90%以上。在全市公共機構及1.35萬餘個小區鋪設四分類設施,並配備標誌統一的四分類運輸車2872輛。建成廚餘垃圾就地處理設施22個、社會項目23個、再生資源社區回收站(點)2000餘個、可回收物分揀設施28個、大件垃圾拆解設施20個。全市居民小區參與主動積極,物業管理工作大膽細緻,環衛公司收運處置接駁順暢,有效避免了「前分後混」問題。
創新
全社會參與推進產業化發展
垃圾分類不只是一個文明意識的問題,也是一個基層治理的命題,既需要細密周全的考慮,也需要「人」的有效執行。
於細微處下功夫,像「繡花」一樣精細的城市治理理念,也體現在成都的垃圾分類中。
抓產業,推進生活垃圾管理產業化發展。
在《條例》中專章規定促進生活垃圾管理產業化發展的內容,成為成都垃圾分類工作一大亮點,這也與成都城市管理始終堅持「城市管理+產業+企業」戰略密不可分。在垃圾分類中,成都引入商業邏輯,加強對關聯產業的政策扶持,鼓勵探索基礎設施模式創新、產業培育和整合,促進產業融合發展,不斷完善生活垃圾產業生態鏈,提升垃圾分類的可持續性。
近年來,成都大力推進「網際網路+回收」新模式建設,暢通前端收、儲渠道。加快分揀中心和物流體系建設,推進再生資源分揀中心規劃配置,打通中端分揀轉運渠道。加大企業招引和培育力度,培育了成都欣興回收、成都廢寶網等10餘家本土龍頭企業;鼓勵創新技術研發和應用,打造了彭州、大邑等再生資源回收利用示範基地。更多無害化、資源化、減量化的廚餘垃圾就地處置設施投入使用,在降低收運環節拋冒滴漏等二次汙染風險的同時,也在一定程度上為企業帶來了經濟效益、環境效益、社會效益。
重實效,因地制宜推進廚餘垃圾處理。作為全球聞名的美食之都,成都積極構建廚餘垃圾處理新模式,形成了「集中規模化+分布小型化」「政府統籌+社會協同」的廚餘垃圾處理工作思路和模式。
成都市是全國首批33個餐廚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試點城市之一,2013年以來大力推進餐廚垃圾集中處理工作。截至目前,已建成餐廚垃圾政府集中處置項目4個,處理能力達570噸/日。2018年起,成都大力推進餐廚垃圾源頭「油水渣」分離工作,引入行願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在全市7000餘家餐飲服務單位安裝使用油水渣三分離設施,可實現源頭減量比達40%以上。
此外,成都還廣泛開展餐廚垃圾處置技術路線探索。形成了好氧制肥、厭氧產沼、食腐類昆蟲養殖、聯合生物發酵、生化水解、酵素生產、油水分離後焚燒等7種廚餘垃圾處理方式,為廚餘垃圾資源化利用和無害化處理提供路徑選擇。
截至目前,成都全市共建成廚餘垃圾集中處理設施4個、就地處理設施22個、社會項目23個,廚餘垃圾綜合處理能力達2300餘噸/日。今年1-10月,成都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回收量達230萬餘噸,廚餘垃圾回收量達65萬餘噸,生活垃圾回收利用率達35%。
成都生活垃圾分類
成都生活垃圾按照下列標準分類:可回收物,指適宜回收和資源化利用的生活垃圾,包括廢紙、廢塑料、廢玻璃、廢金屬、廢織物等。
有害垃圾,指《國家危險廢物名錄》中列出的家庭源危險廢物,包括居民日常生活中產生的廢螢光燈管、廢溫度計、廢血壓計、電子類危險廢物、廢藥品、廢殺蟲劑和消毒劑及其容器、廢油漆和溶劑及其容器、廢礦物油及其容器、廢膠片及廢相紙、廢鎳鎘電池、廢氧化汞電池等。
廚餘垃圾,指易腐爛、含有機質的生活垃圾,包括居民家庭產生的食材廢料、剩菜剩飯、花卉綠植等廚餘垃圾,餐飲經營者、單位食堂等生產過程中產生的餐飲垃圾以及農貿市場產生的瓜皮果核等其他廚餘垃圾。
其他垃圾,指除可回收物、有害垃圾和廚餘垃圾之外的其他生活垃圾,包括普通無汞電池、菸蒂等。(禾雨)
(責編:羅昱、高紅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