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員經濟」是個當下火熱的話題,可當我們聊起「會員制」時,似乎每個人心中都有一個自己的定義。
「新會員經濟」下的會員制設定,是拋開了「用戶忠誠度培養」的傳統目標,直接在C端和B端「價量約定」這個本質的商業目標上下功夫,通過合理的會員體系設計,迅速的將效果體現在業務數據上,這也是由於中國網際網路各個2C領域各個細分市場都進入了充分甚至過分競爭的狀態所導致的。「新會員經濟」的出現是在網際網路用戶紅利結束、 流量成本越來越高、傳統的獲客運營效率降低 的背景下,基於網際網路應用、數據、產業鏈的多樣性, 以及供應端的定製化需求,突破傳統會員模式,實現消費分級、個性需求、場景打通等新的會員服務形態。
早在1980年,麥可波特就提出了「轉化成本」的概念,就是指用戶從一個產品服務的提供者轉向另外一個提供者時所產生的「一次性成本」,這個「一次性成本」不僅僅指財務成本,有點像俞軍老師的「產品方法論」中提過的「產品服務價值= (新體驗-舊體驗) - 替換成本 」公式裡的「替換成本」,其中就包含了用戶的情感遷移成本,過往付出的時間、精力,存量的收益,都會構成這個「替換成本」,從而構成企業的競爭壁壘。
1985年,芭芭拉本德傑克遜也提出了關係營銷的概念,這個概念的核心是「顧客忠誠度」,之後在傳統商業領域衍生出的各類會員制,幾乎都是基於關係營銷概念裡「忠誠度」的訴求,來設計的,通過與顧客之間持續互動,建立「情感連結」,從而實現壁壘,讓對手付出更高的成本才能來參與市場競爭。
但是,
一方面我對「忠誠度」這個叫法不太感冒,另外一方面這種通過會員體系持續互動讓用戶從「無感」、「習慣」、「認同」、「喜愛」一路實現「顧客忠誠」的漫長路徑,並不見得適合當下競爭如此激烈中國網際網路,相比起「情感連接」的目標,解決「價量先後」的用戶商家博弈問題,反而成了相對現實的目標,一旦解決就能通過有效鎖客,在同業競爭中建立優勢。
會員制在網際網路技術背景下的形態當消費者成為企業的會員,這意味著在日常的交易、互動之外,雙方建立了可持續互動的關係,還降低了運營面臨的收入波動風險。
傳統的會員制度,通常都是單一化的場景和單一化的消費需求,提供相對簡單的、 不具備擴展性的會員服務。如今,網際網路技術提升了行業利用會員模式的能力,會員業務可以應用的場景和空間都大大增多或加強了,Prime、88VIP、京東plus跟各類會員的抱團,也都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催生出來的。
會員制的業態在高速發展,但它通常是服務於某個業務目的,是個手段,並不獨立構成某個模式,它需要找到匹配業務場景的點才能跑通。
會員制,在C端和B端「價量約定」的邏輯中,會基於進入門檻和逃離成本產出「強關係」和「弱關係」的多種形態。
下一篇嘗試給當下的「會員制」做個系統分類。
當然我說的也不一定對。
以上。
2020年,
堅持每天記錄下筆記不斷更,先堅持寫,再爭取言之有物。
早睡早起,走一萬步。
讀些有趣的書,認識些有趣的人。
「關於專欄-DEMO的工作筆記」
記錄我的商業觀察和日常思考,主要研究會員經濟和組織管理方面。
「關於我」
戴某DEMO,支付寶幹BD,淘系忙運營,影業帶會員體系,新零售出策略,牽過組織管理,做過戰略規劃,曾趴在地上幹過業務,也飛到天上做過戰略,目前是業餘投資人,兼職寫書做顧問,主業是做個有趣的人,然後找到更多有趣的人。
全網搜「戴某DEMO」均可找到我寫過的各類文字。
「關於商業觀察所」
「商業觀察所 | DEMO」成員部分來自網際網路一線業務弄潮鵝「CEO」,部分是投資界的分析獅「投資人」,以及數位博古通今學識淵博的大神長者「前輩」,讓認知迭代和優質資源之間,互為因果,乘勢而上;我們尋求那些有見地的「異見」,以「好奇」而非「對立」的心態對待「異見」,不僅僅是看重結論,更多的是想了解這些「異見」背後的信息支撐和思考的角度,為我們洞察商業世界的角度更多樣;
「會員經濟研究所| DEMO」是一個精準和優質的「會員」業務從業者社區,針對相關領域提供分享和答疑等服務,星球有配套的微信社群。誰在社群?阿里系一線會員業務的負責人、業內運營專家,知名會員體系的搭建者,不定期分享乾貨,連接200+會員經濟相關從業人士,未來還會給會員更多線上和線下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