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我軍的編制一般是集團軍、軍、師、團、營、連、排和班,在這其中,卻很少有「旅級編制」的部隊。
其實早在民國時期,旅就成為了中國軍隊中的一個重要編制,而旅的編制名稱源自於清朝末年清軍軍制中的「協」,而軍事主官就叫「協統」。
直到民國建立後,袁世凱為體現出新制度的特點,特意將北洋軍中的「鎮」、「協」等名稱改為了「師」、「旅」,這才有了後來旅級部隊的番號。
要說旅級部隊和師級部隊、團級部隊有何區別,除了人數的配置上,最大的區別可能就是三者的作戰功能。要知道,團級部隊是最大的戰鬥單位,而師級部隊則是最小的戰役單位,因此,旅級部隊的存在就有些模稜兩可了。
另外,旅級部隊和師、團兩個部隊之間還有一個區別,那就是火力配置和後勤保障上,旅級部隊的火力配置絕對高過團級部隊,但並不弱於師級部隊,唯一一點便是與師級部隊在後勤保障的上差距。
打個比方,師級部隊有一萬人,下轄三個團,一個團就是三千人,而剩下的人就會全部被編入後勤部隊,幫助主力部隊完成後勤保障工作。但旅級部隊就不行,因為他們人員不足。
因此,這就成為了旅級部隊在我軍中少見的原因之一,另外,我軍取消旅級編制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那就精簡、優化部隊的指揮系統。
眾所周知,上級命令的下達是由一級一級向下傳遞了,而多一個旅級部隊,就多了一道工序,這就大大浪費了時間。當年,抗日戰爭爆發後,國軍部隊就因為指揮系統繁瑣,導致很多時候命令沒法及時傳達,部隊各自為戰的情況經常發生。
為了改變這一現象,早在1938年的南嶽軍事會議上,國軍就決定取消旅級部隊的番號,直到1940年,國軍中已經見不到旅級部隊了,除了一些地方系部隊以外。
如此說來,旅級部隊完全就是一個「雞肋」,但在我軍中偶爾也能看到旅級編制的部隊,那麼它到底有何優勢?
旅級編制的作戰單位,往往人數少而精,這句話說出來可能感覺不到什麼,舉兩個例子。我國強大的海軍陸戰隊,就有旅級編制,我國最強的海軍艦隊,南海艦隊下轄就有兩個海軍陸戰旅。除此之外,號稱「朱日和之狼」的藍軍旅,就是旅級編制的部隊。
如今,我國的旅級部隊早已擺脫了原有旅級部隊的傳統觀念,不僅擁有強大先進的武器裝備,且作戰人員不再單一。一個混成旅往往由炮兵、工兵、步兵等多個兵種聯合組成,且在戰鬥中分工明確,靈活機動,任務完成率大大提高。
混成旅的組建,是我國向著多兵種、多軍種聯合作戰發展邁出的一大步。值得一提的是,我國開始了「師改旅」的建設,通俗點說,就是將一個師改編為一個旅,兵力火力配置與原有的師級部隊相同,但多餘的人將全部編進後勤保障部隊。
這樣,「師改旅」後的部隊不僅擁有一個師級單位的強大火力,更有著一個師級單位穩定的後勤保障系統。而且混成旅的兵力不臃腫,成功實現了部隊靈活作戰的目標。
而「師改旅」則意味著我軍的現代化發展再次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隨著「師改旅」的建設不斷完善,團級戰鬥單位將會慢慢退出歷史舞臺,而師改旅後的混成旅將會同時承擔起原有團級和師級部隊的重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