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發現
喜歡裝可愛的臺灣政治人物可不少
高人氣的臺北市長柯文哲總給人一種「萌萌」的感覺。他在公開場合的招牌動作是撓頭、傻樂,時常說一些無傷大雅卻又無釐頭的話,仿佛永遠是一個無辜的大孩子。
陳水扁1994年選臺北市長時,選舉團隊就公布了可愛形象的招貼畫。等他競選2000年地區領導人時,阿扁娃娃、阿扁汗衫、阿扁鑰匙圈更是紛紛出爐。
蔡英文曾送希拉蕊三隻小豬漫畫、也曾曬她與貓的合照。
卸任後的馬英九也時不時秀可愛來刷存在感。比如在臺灣開學日上,他曬出一張單腿站在地上、雙手在頭上比出愛心的照片。
上述四位都是臺灣政客中的「人精」
政治光譜有藍有綠
有名門之後也有出身草根的
但都不約而同選擇了
裝!可!愛!
可是,臺灣政客一開始並不好這口。1949年後的臺灣地區領導人,威嚴的蔣介石跟「可愛」根本沾不了邊,蔣經國與李登輝最多也就是放下架子開始親民。
出現質的變化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島內政客們逐漸把自己的人設與可愛聯繫起來。用新北市長朱立倫的話說就是,「可愛」能讓大家對他產生好感。
究其原因,是因為臺灣的政治環境變了,再往深裡面說,是整個臺灣社會環境發生變化。這就同樣可以解釋,為什麼美國總統川普走的是強硬路線——口無遮攔、毫無顧忌地恃強、對外來移民充滿不屑。因為在美國,裝可愛與弱小者形象並不受青睞。
我們知道,在1987年島內「解嚴」之前,臺灣大眾文化中的女性形象幾乎都是中國的傳統婦女形象,就像電視劇《星星知我心》中的女主角——溫柔賢淑女性。等到「解嚴」後,不同文化元素開始交融碰撞。特別是從上世紀90年代開始,臺灣的流行文化愈來愈受到日本影響,東瀛的可愛文化也逐漸傳入島內並開始生根。
於是我們發現,2000年後,像甜心教主楊丞琳、王心凌這樣的形象,就與傳統意義上的中國古典女性相差很多。而像「康熙來了」「大學生了沒」這類在島內受到熱捧的綜藝節目,一再強調可愛、撒嬌的重要性與有效性,也在潛移默化地影響島內審美品味。
對於島內社會的這種變化,旅美臺灣學者嶽心怡將之稱為「撒嬌世代」的崛起。
「撒嬌」通常是那些心智成熟的人,刻意使用比較嬌弱的姿態來面對他人,她有各種不同的裝可愛方式,包括各種語氣助詞的使用(哇、吧、啦、喔、呦、呀、惹、耶),取小名或別稱(北鼻,阿姨,姐接),還有就是頻繁道歉(公眾人物愛道歉與裝柔弱、裝可憐)。
出現這種情況,也可以和島內流行的、也是從日本傳過來的「小確幸」聯繫起來。
這種「小小的、確定的幸福」,除了有意識地拒絕所謂的「大」之外,還潛意識地將自身定位為弱勢群體。其潛臺詞就是,既然別人的遊戲我們玩不過,那麼就玩我們能玩的遊戲,只圖一個「當下」,只爭一個「我的」,走「歲月靜好」的「民國風」,躲進小樓成一統。
這種心態自本世紀初開始逐漸產生,源於兩岸力量對比發生倒轉、臺灣發展處於沉滯期、民眾對未來失去方向感。因為不知道該如何面對大陸與世界,進而產生的以自我為中心的某種童稚、賭氣、撒嬌的心態。這種態度亦影響到整個臺灣社會。
正所謂「楚靈王好細腰,國中多餓人」,靠選票上臺的臺灣政客自然要投民眾所好。於是政客們通過各種可愛的方式,想方設法讓自己變得更加親民,與民眾打成一片。因此,正如文首所言,臺灣的政治生態中,充滿著各式各樣能展示出「可愛」的戲碼,並且不論是誰,都表演得樂此不疲。
解放日報·上觀新聞原創稿件,轉載請註明出處
作者:修文
微信編輯:皮小姐
覺得不錯? 點個讚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