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高興跟大家分享這個話題《彼之蜜糖,吾之砒霜》。這個話題不是說大家認為好吃的東西,我認為有毒,而是說我們面臨的食物選擇問題。
演講嘉賓雲無心:《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這個題目讓我想起在遠古的時代,我們的祖先每天就幹兩件事:要麼去圍攻野獸,要麼是被野獸追擊。他如果跑不快,就被野獸搞定了。所以,對他們來說,每天要幹的事情就是不停地補充體力。而食物中最有效的補充方式就是糖,因為糖在體內可以最快速地吸收,然後轉化為能量。但是古人們不會製糖,他們獲得糖只有兩種途徑:一個是水果,一個是蜂蜜。前幾天在網上有一個人問我,為什麼我們吃的水果都是甜的?我說不是我們吃的水果都是甜的,而是因為只有那些甜的東西才被我們的祖先選做水果。
說起對糖的喜歡,我想起一段歷史公案,涉及到兩個人一位是西奧多·羅斯福,一戰時期的美國總統,另一位是哈維威利,美國FDA之父,都是青史留名的人物。
當時,羅斯福有糖尿病,但是他特別喜歡吃甜食,醫生不讓他吃,他就非常鬱悶。結果那個時候出現了糖精,他可以吃,所以特別高興。但是糖精沒有經過安全審核。哈維威利是研究糖的化學家,他特別反感糖精,說這個東西是個煤焦油,不健康,對身體有害。羅斯福知道後特別生氣,於是兩人吵起來了,羅斯福說任何說糖精有害的人都是白痴,最後兩個人不歡而散。
幾年前我寫過一篇文章《糖害健康勝於反式脂肪》。我們都知道反式脂肪是非常有害的,因為它是工業加工的產物。現在世界各國基本上已經禁止了反式脂肪使用。就現實而言,我說糖對健康的危害比反式脂肪要大。
糖對健康至少有四種危害:
第一:糖容易導致肥胖。糖是一種熱量,沒有其他的營養成分,吃完以後還沒有飽的感覺,所以你不知不覺攝入了更多的熱量,結果就是長胖。
圖片來源:Pixabay
第二:糖容易導致齲齒。因為你吃完糖以後會有糖殘留在口腔,助長細菌繁殖,形成蛀牙,這個對小朋友的危害尤其嚴重。
圖片來源:Pixabay
第三:因為糖在體內的代謝會影響到胰島素等激素的分泌,會產生高血脂、高血壓、血糖等間接的症狀。醫學界統稱為代謝症候群。
第四:糖還容易導致痛風。痛風的產生是由於尿酸在體內蓄積過多,我們平常為了防止痛風,要少吃那些含嘌呤高的食物。因為嘌呤在體內會轉化為尿酸,糖和酒精會抑制尿酸的排出,所以糖和酒精也會導致痛風。
為什麼我說糖比反式脂肪更過分?因為反式脂肪在中國並沒有廣泛應用。反式脂肪在國外非常流行的時候,中國的食品工業還沒有發展起來,等到中國加工食品比較普遍的時候,反式脂肪的危害已經廣為人知。
前幾年,國家疾控中心做過調查,即使在北上廣深一線城市,平均每人每天攝入的反式脂肪酸是零點六幾克,只有小部分人,生活方式極為偏執的那些人,他可能超過世界衛生組織規定的每天不超過2.2克反式脂肪的量。對於絕大多數人來說,都用不著擔心。
圖片來源:pixabay
糖就不一樣,世衛組織制定的指南說,我們每天攝入的糖不要超過50克,最好降到25克以下。50克是多少?在可樂、涼茶、酸奶各種甜飲料裡邊,如果大家覺得「甜」得比較舒服的話,它的糖含量一般在10%以上。一瓶500毫升飲料的含糖量已經超過50克,再加上你還要吃其他含糖的食品,比如糕點、紅燒肉等,所以每人每天攝入的糖是很容易超過50g。
圖片來源:pixabay
糖的危害顯然來自於它有熱量,它能夠在體內助長細菌,能夠產生齲齒,還會影響各種代謝。如果有一種東西它只是提供甜味,沒有後邊這些麻煩,那不就很完美了嗎?這個就叫做甜味劑。糖精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甜味劑,糖精的命運特別的波瀾起伏,我跟大家簡要地梳理一下。
1878年,法赫伯格在萊姆斯的實驗室裡做實驗。他做實驗習慣特別不好,下班了不洗手就回家了,回家吃飯也不洗手,他還不用筷子、刀叉,直接拿手抓著吃。有一天,他發現有一個餅特別甜,他問老婆怎麼回事,你是不是放糖放多了?他老婆說沒有,跟以前一樣的。這個時候,他冒險家的瘋狂體現得淋漓盡致。他回到實驗室,把實驗室裡所有的東西都嘗了一遍,終於在一個廢棄的、加熱過的燒杯裡找到一種很甜的東西,這個就是糖精。為了保證這個東西加到食物裡是安全的,傳說他一下子吃下了10克。大家知道糖精的甜度是蔗糖的300到500倍,10克糖精的甜度相當於3公斤以上的白糖。他把它吃下去了,過了24小時,他覺得自己沒事。當然,這是一個歷史傳說。
另一個傳說,說他找了一伙人讓人家吃糖精,吃完以後收集他們的尿液,發現糖精基本上都排出來了,他覺得很安全,於是自己建了一個廠開始生產開始賣。
因為當時食品安全的體系沒有建立完全,國家也沒有監管,所以糖精的生產在當時頗有規模。有一個特別著名的眾議員就是賣糖精發得財。但是哈維威利特別反感糖精,兩人吵起來,誰也說服不了誰,就去找總統羅斯福裁決。羅斯福畢竟還是總統,要尊重科學,就把這事就交給約翰霍普金斯的校長,讓他測試一下糖精的安全性。
這個地方說起來也是個挺好玩的歷史段子,萊姆斯還是挺受人讚許的。當年法赫伯格就是在萊姆斯的實驗室裡面做實驗發現了糖精,他們第一次發論文的時候,兩人還是共同作者。發刊以後,法赫伯格偷偷地把糖精申請了專利,並在幾年以後開始賣糖精,萊姆斯這才發現沒他什麼事了,給他氣得大罵這傢伙是個人渣。現在輪到萊姆斯測試糖精的安全性,畢竟是科學家,萊姆斯沒有公報私仇,客觀地表示,少量吃糖精是可以的,放過糖精一馬。
但是威利反擊說糖精就是不安全。萊姆斯已經做出了這個決定,他也不能反對。他就以退為進:我們不把糖精加到食品裡,我們一包一包地賣給消費者,這樣大家拿回家自己加。總的來說,糖精就這樣又能繼續賣了。
1958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提出了《1958年食品添加物修正案》,裡面提及到食品添加物「GRAS」的概念(「一般認為安全」的英文縮寫,全稱為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名單,糖精被認為是安全的。
好景不長,1968年,科學家用特別大量的甜蜜素和糖精混合物餵老鼠,發現老鼠得了癌症。於是,甜蜜素在1968年被禁了。1972年,FDA又計劃取消糖精的GRAS資格。
當時喜歡糖精和賣糖精的這幫人就急了。工業界就開始大做廣告在電視,廣告牌上的廣告是這樣的:糖精我們已經吃了這麼多年了,我們人民不應該由政府來規定我們該吃什麼和不該吃什麼。
結果,國會一個星期收到100萬封信抗議FDA。國會只好響應民意,糖精照賣,不過賣的時候加一個警告信息,說糖精可能有危害,兩年審核一次。
後來又有一些實驗發現,當初做的老鼠實驗的原因是因為老鼠中的尿液組成很特別,因為尿液的組成導致了雄性老鼠得膀胱癌,所以糖精緻癌的事只跟老鼠有關,跟人沒關。一直到1991年,FDA只好把提案給撤回來了。撤回來之後, 2000年柯林頓當總統的時候就正式取消了那個警告。
大家看,一百多年以後糖精才獲得了一個正式的安全的資格,這就是糖精的故事。
後來又出了幾款新的人工甜味劑,糖精就沒有那麼有吸引力了。而歷史也非常地搞笑,這幾款甜味劑的出現都跟糖精差不多,全是犯錯了,跟段子一樣。
甜蜜素化學結構式。
甜蜜素在1937年被發現,當時實驗員做實驗,他們是要生產一種退燒藥,但是他做實驗不好好做,在實驗室抽菸,邊做實驗邊抽菸,就粘到煙上了,一嘗挺甜,於是發現了甜蜜素。
阿斯巴甜化學結構式。
這個是阿斯巴甜,當時實驗員做一種潰瘍藥,他做實驗去翻一個紙,手指太幹翻不動,他要舔舔手指,把手打溼了去翻,結果,一舔發現手指是甜的,阿斯巴甜就發現了。
三氯蔗糖化學結構式。
這是三氯蔗糖,分子式就是一個蔗糖,下邊三個被氯取代了。做這個實驗的學生當時是要用蔗糖氯化以後來做一個工業產品,樣品做出來後教授就跟那個學生說,你去把這個東西test一下。他說的是test,「測試」一下。那個教授是個印度人,這個學生以為叫他taste,「嘗」一下。學生覺得很怪異,但特別聽話,教師說什麼就是什麼了,真的嘗了一下,於是這個三氯蔗糖就這麼發現了。
在之前的食品添加劑的安全評估流程中,比如說有各種代謝、老鼠動物實驗,但是安全流程中沒有腸道菌的檢測,但是近年來隨著腸道菌研究的興起,有一些研究就發現人工甜味劑可能會導致腸道菌的組成發生改變,尤其是在動物中,有可能會影響健康,這個是目前對人工甜味劑的質疑。
演講嘉賓雲無心:《彼之蜜糖,吾之砒霜》
10月份,歐洲開了一個糖尿病協會的年會,澳大利亞有個教授做了一個實
驗,把甜味劑裝到膠囊裡邊給人吃。吃完兩周以後,他發現人的糞便中好細菌的量下降壞細菌上升了,其中有一些細菌是跟糖代謝的一些指標有關。所以他得出一個結論,這些人工甜味劑有可能會導致糖尿病。當然,在學術界來說,這是一個非常初步的研究,因為總共加起來30個人左右,時間也比較短,實驗本身設計還有一些不嚴密的地方。
在學術界,大家覺得這是一個很有趣的研究,但是結論還需要進一步的去確定。但是媒體已經等不及了,大家看前一段時間有一個中文的媒體,直接有一篇文章的標題是「飲料裡加這個東西兩周就會毀了你」。我也寫過相關的解讀文章。(連結:這種東西兩周就毀掉你的健康?只是欺負你不會查閱文獻而已)
總的來說,在傳統的食品安全審核中,人工甜味劑是能夠通過審核的,也沒發現有問題。但是現在的腸道菌研究顯示,它有可能會破壞腸道菌群。但是,我們也沒有必要太過恐慌,因為實驗中使用的人工甜味劑用量比較大,在我們現實的使用量下,對於健康有什麼樣的影響還缺乏進一步的證據。
甜蜜素、阿斯巴甜和三氯蔗糖老是被人所質疑,是因為它們是人工合成的,大家對人工合成總是充滿了質疑。甜葉菊和羅漢果就比較幸運了。從植物中提取出來的甜甘跟人工合成甜劑一樣,甜度非常地高,並且沒有熱量。因為是天然產物,大家對它們的安全性沒有太多的質疑,所以說,食品添加劑的出身也是非常重要的。
在甜味劑當中,除了糖和甜味劑,還有糖醇。糖醇這個東西是一個糖,糖的化學結構是多羥基醛或多羥基酮,羰基還原變成了一個羥基,它其實既不是糖也不是醇,就叫糖醇。
跟糖相比,糖醇具有以下三個優點。
第一,糖醇不會像糖那樣容易導致你的蛀牙。糖醇在口香糖中用的特別多,木糖醇甜味跟蔗糖差不多,但是它不會被口腔的細菌所代謝。FDA還專門有一個健康聲稱,木糖醇的口香糖有助於保護牙齒。
第二,糖醇在體內的吸收率比較低。如果說糖百分之百都會被吸收,那麼糖醇一般只有百分之二三十被吸收。吸收的那部分代謝之後產生的熱量也比較低,通常是蔗糖的50%-60%。因此在獲得相同的熱量的情況下,糖醇的熱量要比糖更低。
第三,糖醇不導致血糖波動,或者說它對血糖波動的影響非常地小,這是它的另一個優勢。
第四,糖醇具有良好的加工性能。如果飲料中加甜味劑或加糖,它的作用只是甜味,但是要做糕點的話,甜味劑是不行的。因為糕點中的糖要起到填充體積和粘黏的作用,甜味劑滿足不了這個要求但是糖醇可以,糖醇能夠起到跟糖一樣的加工性能。
因為糖醇這些明顯的優勢,導致糖醇應用廣泛。但是糖醇具有一個副作用,由於包含的大分子不容易被身體吸收,進入小腸和大腸後在那裡發酵,容易導致脹氣,腹瀉,脫水等副作用。一天內消費量超過20克麥芽糖醇時更容易出現這類症狀。不過,一旦麥芽糖醇離開身體,這些症狀就會自然消失。
總的來說,糖醇是一種不錯的甜味劑,它的缺陷就是甜味比較低,你需要的量可能比較大,而大了又可能產生腹瀉。目前很多的無糖月餅就是用糖醇代替了糖漿和糖,糖尿病人也可以吃的。所以說,糖醇至少現在看起來還是一個比較受歡迎的東西。
我們回到最初的命題,「吾之蜜糖,彼之砒霜」。
因為我們對於糖的需求是與生俱來的,大家都覺得有甜味的東西很好,但是它對於我們的健康卻是有影響的。那麼我們如何來選擇?最簡單的一個問題是,你可不可以不吃甜味?如果你可以接受不甜的東西,那麼選擇就變得非常的簡單,你就避免了所有糖、甜味劑。如果你做不到,就像羅斯福一樣,非得吃糖,,那麼你就沒有別的選擇,你就只能在糖、人工甜味劑、合成甜味劑和糖醇之間去選擇。四者之間沒有一個絕對好的東西,都有各自的優缺點。
圖片來源:Pixabay
每個人的選擇是不一樣的,這取決於你對於健康的認知和對於風險的認知。比如說,我確實見到過很多營養學界的人,他認為甜味劑能夠影響到腸道桿菌,危害太大了,所以他寧願吃糖。但是糖尿病協會裡一個英國的教授認為甜味劑比糖要好,並且他自己每天喝含甜味劑的飲料並且推薦給他的病人吃甜味劑。
隨著人們對健康的關注越來越多,糖對健康的危害也越來越被大家認識到,但是甜味劑卻有不確定性,我們現在不知道它的問題有多大,如果你覺得因為不知道問題有多大,你就想得很嚴重,你拒絕它,這也確實是你個人的選擇;或者你覺得至少目前看起來還沒有確認它有多嚴重的問題,你要選擇它,這個也挺合理,這就是我說的這個標題「吾之蜜糖,彼之砒霜」的含義。
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