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迎點擊「關注」旅遊自媒體人:珊珊三丫頭,關注《野在黔東南丨一個人的旅行》系列,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2018,我們一起出發吧。
因為放鬆自己的工作狀態,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真正體會到了慢生活和快樂。在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有幸全程目睹一次苗族鬥牛活動。這是我長久以來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閒,如此愜意而自在地遠離忙碌,沒有自責,沒有空虛,沒有負罪感。
西班牙鬥牛世人皆知,對中國鬥牛在資料上描述並不多,中國鬥牛的民俗似乎默默無聞。但在貴州的苗族地區,鬥牛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苗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鬥牛,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苗族鬥牛被稱為「東方式鬥牛」。
苗族鬥牛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鬥牛,就在於苗族鬥牛是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苗族鬥牛的初衷具有紀念祖先和紀念英雄,後來,因不斷遷徙、年代久遠等緣故,逐漸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活動。
清代愛必達的 《黔南識略》中記載這一帶苗族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 飼,及壯,即合寨共鬥牛於野,勝即為吉,卜日殺之以祭」。這 裡所說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須殺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 殺。大祭在鬥牛之後一個月舉行,因鬥牛與祭祖間隔時間長,故鬥牛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節日,當地人稱之為鬥牛節。
以前是在民俗節日或農閒時節鬥牛,現在州慶、國慶、元旦等時間也要鬥牛,一年要鬥十幾次。鬥牛是苗家人不衰的時尚,也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育活動。
觀鬥牛的現場人山人海,整個鬥牛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鬥牛牛角來完成。因牛角的長度、寬度、厚度、硬度、彎曲度等不同,鬥牛打鬥的方法也不同,一般常用的技巧是拍、撬、挖、摳、碰等。苗族鬥牛相對比較緩和,把牛拉到鬥牛場的中央放牛拼鬥,鬥到其中一頭牛逃跑。
這時候工作人員將繩子套在兩頭牛各自的一條腿上,然後用人強行分離,下場休息避免牛和觀眾受傷。
能進最後決賽的牛,頭頂頭頂處傷痕累累,血跡斑斑。勝者牛由主人牽牛繞場一圈,鳴炮呼號以示慶賀。最後鬥勝的牛被稱為牛王,為村寨帶來榮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