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在黔東南10丨苗族鬥牛,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

2021-01-10 珊珊三丫頭

歡迎點擊「關注」旅遊自媒體人:珊珊三丫頭,關注《野在黔東南丨一個人的旅行》系列,愛生活、愛攝影、愛旅行,2018,我們一起出發吧。

因為放鬆自己的工作狀態,我和朋友們在一起的時間多了,真正體會到了慢生活和快樂。在臺江苗族姊妹節上,有幸全程目睹一次苗族鬥牛活動。這是我長久以來第一次如此安心地享受休閒,如此愜意而自在地遠離忙碌,沒有自責,沒有空虛,沒有負罪感。

西班牙鬥牛世人皆知,對中國鬥牛在資料上描述並不多,中國鬥牛的民俗似乎默默無聞。但在貴州的苗族地區,鬥牛是苗族傳統的民俗活動,苗族村寨的男女老少都喜歡看鬥牛,兩頭水牯牛以角相抵鬥以爭勝論負的活動,苗族鬥牛被稱為「東方式鬥牛」。

苗族鬥牛區別於其他民族的鬥牛,就在於苗族鬥牛是苗族牛圖騰崇拜的遺蹟。苗族鬥牛的初衷具有紀念祖先和紀念英雄,後來,因不斷遷徙、年代久遠等緣故,逐漸演變成了民間的娛樂活動。

清代愛必達的 《黔南識略》中記載這一帶苗族祀祖,擇大牯牛頭角端正者 飼,及壯,即合寨共鬥牛於野,勝即為吉,卜日殺之以祭」。這 裡所說的祭祖是六十年一祭,必須殺牛,而其他中祭、小祭不 殺。大祭在鬥牛之後一個月舉行,因鬥牛與祭祖間隔時間長,故鬥牛成了一個相對獨立的節日,當地人稱之為鬥牛節。

以前是在民俗節日或農閒時節鬥牛,現在州慶、國慶、元旦等時間也要鬥牛,一年要鬥十幾次。鬥牛是苗家人不衰的時尚,也是當地群眾喜聞樂見的一種體育活動。

觀鬥牛的現場人山人海,整個鬥牛場人聲鼎沸,熱鬧非凡。

鬥牛牛角來完成。因牛角的長度、寬度、厚度、硬度、彎曲度等不同,鬥牛打鬥的方法也不同,一般常用的技巧是拍、撬、挖、摳、碰等。苗族鬥牛相對比較緩和,把牛拉到鬥牛場的中央放牛拼鬥,鬥到其中一頭牛逃跑。

這時候工作人員將繩子套在兩頭牛各自的一條腿上,然後用人強行分離,下場休息避免牛和觀眾受傷。

能進最後決賽的牛,頭頂頭頂處傷痕累累,血跡斑斑。勝者牛由主人牽牛繞場一圈,鳴炮呼號以示慶賀。最後鬥勝的牛被稱為牛王,為村寨帶來榮譽。

相關焦點

  • 民族圖騰——苗族
    苗族圖騰苗族現在主要聚居於貴州省東南部、廣西大苗山、海南島及貴州
  • 四川習俗:苗族崇拜葫蘆、彝族崇拜虎、羌族崇拜羊
    四川漢族地區圖騰崇拜幾趨於無,只有龍等崇拜的遺蹟。但少數民族中卻保留了一些,如苗族崇拜葫蘆、彝族崇拜虎、羌族崇拜羊等等。葫蘆為苗族的圖騰。苗族以葫蘆作圖騰崇拜,稱葫蘆為「疙瘩」。「圖門豬」即葫蘆神,苗族也稱為大耳朵蓉薩,其供奉的「圈門豬」也就是用瓠做的葫蘆。「圈門豬」的由來也有個傳說:相傳上古苗族的先民很窮,偷了漢族財主的一隻豬。財主來找時,打開豬圈一看,不見有豬。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圖騰象徵
    黔東臺江縣施洞地區苗族婦女衣袖上繡有紅色的龍紋;凱裡市舟溪等地的苗族婦女,在裙上飾有雙龍掄寶的形象;臺江、雷山、凱裡等縣市的苗族婦女,在銀衣、項圈、銀牛角上均飾有龍紋圖案。龍的形象千變萬化,龍的花紋圖案種類繁多。它不僅作為服飾,還裝飾在建築、工藝品上,其意在於它是苗族人民共同心理和文化意識的反映。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裝飾紋樣等介紹
    據有關專家考查,苗族服飾上形態多樣的龍形象,主要描述了三種意象:農業意象、生殖意象、祖靈意象。表現農業意象的主要依據是龍主水的本體意識的功能化、具象化。農業社會對水這自然力極為崇拜,苗族龍鮮明地表述了農業對水的依存。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文化,銀頭飾類型
    《苗族古歌》又說牛為「修狃「(傳說中的巨獸,有人考證說是犀牛一引者注)變化,而地上的江河是「修狃」用角開出來的得到,這就是苗族戴銀牛角及木製牛角的緣由;再者,因苗族是屬農耕經濟文化類型的民族,牛是主要的生產工具,因而他們對牛十分愛護。
  • 苗族的過年習俗 - 百度經驗
    這個順口溜反映了苗族的過年習俗的一些準備過程。它還傳遞著兩個重要的信息:一是「做豆腐、打掃屋、打耙耙」,這三件事,是苗族的過年習俗最基本的,是必需做的事。二是苗族歷史上很貧困,做了一年的準備,只有在三十夜這天才好好消費、享受。當然,這是以前的生活場景,現在生活改變了,幾乎天天都是過年了,也不要等到二十五六才做豆腐打耙耙。苗族同胞過年,沒有統一的日期,一般是在農曆十月的「卯」(兔)日。
  • 首部傳統村落微電影《樹圖騰》在京首映
    江小魚主持首映儀式    12月26日,首部以傳統村落為題材的微電影《樹圖騰》在北京舉行首映儀式。現場由著名策劃人、導演江小魚主持,因《非誠勿擾》一炮而紅的情感作家曾子航也來到現場,為《樹圖騰》加油助威。    微電影《樹圖騰》旨在通過展現傳統村落的文化血脈存在,喚起人們對傳統村落保護的重視,對傳統文明的尊重和呵護。
  • 樂龍七點半丨民族旅行地圖之 熱情活潑的多彩苗族
    苗族舞蹈又分為以下幾種類型:1.《踩堂》在苗族青年男女中,最常見也是他們最喜愛的集體舞蹈叫《踩堂》,每逢年節舉行《踩堂》時,由英俊男子組成的蘆笙隊,人人手把蘆笙邊吹邊晃動著軀體繞坪而來。2.錦雞舞《錦雞舞》也是在銅鼓和蘆笙伴奏下,由中年以上的苗族婦女表演在銅鼓坪上的傳統祭祀性舞蹈,這個舞蹈充分體現了苗族人民自古對飛鳥圖騰的崇拜和嚮往。她們頭戴銀飾,身穿黑色短上衣,腰間束若干條五彩鑲邊,末端墜掛銀牌和流蘇似錦雞華麗羽毛的彩條長裙,臀部被高高墊起效仿錦雞高翹的尾羽。
  • 中國湖南 苗族服飾
    2016年時尚.北京系列活動將在北京展覽館舉辦,專場秀上雷山苗族各支系傳統苗族服飾在T臺上展示,將傳統與時尚完美結合,帶給了觀眾仿佛穿越千年的視覺享受!苗族服飾是我國所有民族服飾中最為華麗的服飾,既是中華文化中的一朵奇葩,也是歷史文化的瑰寶。湘西方言苗區和黔東方言苗區喜好銀飾,黔南某些地區喜好貝飾,而西部方言區苗族服飾則少銀飾。銀飾、苗繡、蠟染是苗族服飾的主要特色。
  • 李佳琦發微博,為貴州苗族銀飾「帶貨」!
    李佳琦發微博,為貴州苗族銀飾「帶貨」!代表當代紀錄片最高水平的BBC也專門製作了一部講述白銀歷史的紀錄片——《白銀帝國》其中,花了大篇幅對黔東南苗族的銀飾文化進行介紹!苗族是一個以美麗回答一切的民族。而這個季節,是最能看見它美麗的時刻。因為,苗年來了!10月,正是苗年的季節。是苗家人一年中最隆重的節日。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服飾文化,傳統意義的弱化
    文化的變異導致了苗族服裝的變化,清末民初是一個分水嶺。在此之前,黔東南地區的苗族與外界接觸少,服飾文化的變化十分緩慢;在此之後,黔東南苗族服飾文化在前所未有的文化撞擊下迅速發生變遷,其主導文化也從原始宗教巫文化轉向多元化。青年男子不再挽髻和留髮辮,而是普遍包頭巾,城市的男子多以漢裝為主。女裝簡單化,有的地區女裝開始出現以褲代裙的狀況。
  • 苗文化的綜合載體——苗族服飾
    (彭秀蓮 攝)苗族服飾圖案是苗族宗教精神的積澱。苗族服飾喜用原始信仰組合圖案,尤以龍、獅、蝴蝶組合變形最多。蝴蝶作為苗族文化體系中始祖、母親的象徵,已成為一種定型化的圖騰意象;龍作為司水的神明和家宅神,能保佑民族風調雨順,幸福吉祥。較之漢文化中的龍,苗族民俗中的龍形象更為和藹可親,形態變化更為多樣。
  • 56個民族服飾——苗族服飾!
    ,黔東南苗服不下200種,是我國和世界上苗族的服飾。從製作技藝看,服飾發展史上的五種形制,即編制型、織制型、縫製型、拼合型和剪裁型,在黔東南苗族服飾中均有範例,歷史層級關係清晰,堪稱服飾製作史陳列館。從用色上看,她們善於選用多種強烈的對比色彩,努力追求顏色的濃鬱和厚重的豔麗感,一般均為紅、黑、白、黃、藍五種。從構圖上看,它並不強調突出主題,只注重適應服裝的整體感的要求。從形式上看,分為盛裝和便裝。
  • 中國傳統文化,苗族頭飾文化,它的多樣性
    以至有不少研究人員認為一號漢墓女主人可能是苗族婦女。苗族椎醫的流行地區為湖南湘西;貴州黔東南、黔南以及安順、貴陽郊區等地。秦漢時期湖南湘西、貴州東北等地的苗族,流行分臂髻。苗族以外其他少數民族亦有此髮式。秦漢時期貴州東南等地區的苗族姑娘還流行梳高髻。高髻,在視覺上大大拉長了身體的比例,使人顯得高了一些,增加了曲線美感。
  • 黔東南凱裡苗族姑娘做銀匠 直播帶貨成「網紅」
    黔東南凱裡苗族姑娘做銀匠 直播帶貨成「網紅」 發布時間:2020-09-19 13:30:32      來源:黔東南新聞網   雪兒是來自凱裡市下司鎮的一名地地道道苗族女孩
  • 苗族四月八,亞魯王的傳說,苗人的圖騰
    苗族四月八是苗族人的傳統節日,又稱"亞魯節"。每逢這天,苗族都要紀念古代英雄亞魯。 人們在一起吹 笙、跳舞、唱山歌、蕩鞦韆、上刀梯、玩龍燈、耍獅子等,人山人海,場面極為壯觀。 傳說苗族祖先原來住羅格桑(今貴陽附近),他們過著豐衣足食的生活。
  • 不同民族的文化,苗族服飾特點,超短裙設計
    貴州東南部雷山縣的桃江、臺江縣的巫腳交、劍河縣的久擺、丹寨縣的排調以及榕江縣的寨薄、仰旺等地區的苗族超短裙在千姿百態的苗族服飾中獨具一格。這裡的婦女是以穿一種特別短的褶裙為突出特點,衣服極厚、較硬而黝黑。其褶裙到底短至何種程度?
  • 非遺小知識,苗族銀飾可不僅是嫁妝,它還是穿在身上的「烽火臺」
    眾所周知,苗族服飾種類繁多。據統計,有二百多種之多。按地區可分為湘西型、黔東型、川黔滇型、黔中南型、海南型五種類型,二十多種款式。然而,雖然有許多種類,但其特點是非常明顯的!苗族銀飾在苗族服飾中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今天,本村民就與大家來聊一聊苗族銀飾。
  • 貴州苗族!
    中國是個多民族的國家,每個民族都有每個民族的特色和歷史,苗族更是很特別的一個,苗族是中華三祖之一蚩尤的後代,今天小編給大家介紹的是苗族上百支系中的一支「短裙苗族」,也叫錦雞苗族,之所以叫短裙苗是源自該族群婦女的服飾穿著,族群中的女人一年四季春夏秋冬都身著短裙
  • 貴州省黔東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臺江縣施洞小學學生刺繡作品
    在國家大力促進教育公平的背景下,中國美術家協會少兒美術藝術委員會專項課題組與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教育科學研究院,就推動湘西希望小學美術教育事業進步,展開探索和實踐。湘西地域與民族文化特色鮮明,儘管這裡的農村學校在美術教育觀念、教育管理、教學水平、師資力量等方面存在不足,卻擁有「民間美術」這座富礦,只要持續深挖,就能提升美術教學資源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