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裸」的真相:人類皮膚為何大多裸露在外 -人類,皮膚 ——快科技...

2021-02-08 快科技

毛髮的進化

● 人類的大部分皮膚都裸露在外,這在靈長類動物中絕無僅有。

● 環境變化迫使我們的祖先長距離遷移,以尋找食物和水,毛髮掉落正是對這一過程的適應。

● 通過分析化石和基因證據,科學家弄清了人類祖先皮膚上的毛髮何時開始掉落。

● 毛髮的脫落,促使人類祖先的大腦容積變得更大,增強了他們的象徵思維能力——在人類進化史上,這是極為關鍵的一步。

靈長類動物中,僅有人類皮膚幾乎完全裸露——不論是披著短黑毛髮的吼猴(howler monkey),還是身穿鬆散銅色「外衣」的紅毛猩猩(orangutan),其他靈長類動物身上都長著濃密的毛髮。儘管腦袋和其他部位也有毛髮,但與我們的近親相比,即使體毛最多的人,皮膚都只能算是裸露的。

我們的體毛是如何脫落的?幾百年來,科學家一直在探討這個問題,但要找到令人信服的答案並不容易:人類進化史上的大多數標誌性轉變,比如直立行走(upright walking),都記錄在人類祖先的化石中,但迄今發現的所有化石,都沒能留下關於人類皮膚進化的直接證據。儘管如此,科學家還是在最近幾年的研究中發現,化石記錄中含有人類從多毛向無毛轉變的間接證據。根據這些線索,以及近十年來基因組學和生理學上的相關研究,我和同事提出了一套令人信服的理論,闡述人類祖先身上的毛髮為什麼會脫落,以及這個過程從何時開始。該理論不僅解釋了我們的外貌相對於其他靈長類動物為什麼如此「奇怪」,還暗示在大腦容量、語言能力等人類其他特徵的進化上,裸露的皮膚發揮了非常關鍵的作用。

毛髮的差異

要弄清楚人類祖先的體毛為什麼會脫落,我們先得知道其他動物為什麼會有毛髮。毛髮是哺乳動物特有的皮膚附屬物,可作為哺乳動物鑑定分類的依據:所有哺乳動物或多或少都有一些毛髮,而毛髮濃密的佔絕大多數。毛髮不僅能防潮、防曬、防擦刮,抵抗有害寄生蟲和細菌的入侵,還具有偽裝功能,有助於迷惑獵食者。根據不同的毛髮特徵,動物之間可以相互辨認。哺乳動物還可利用皮毛傳達「社交信息」,表明自己的情緒:如果一隻狗本能地將脖子和後背上的毛髮豎起,就意味著它在傳遞明顯的警告信號,讓挑釁者離它遠點。

儘管具有如此多的重要功能,但某些哺乳動物世系的毛髮已經退化,變得稀疏而纖細,沒什麼功能。這些動物要麼棲息在地下,要麼生活在水中。對於裸鼴鼠之類生活在地下的哺乳動物,向無毛進化是對地下大規模群居生活的適應。由於在地下,裸鼴鼠看不見同伴,它們的社會活動也只是擠在一起相互取暖,這時毛髮的作用就顯得多餘。鯨魚這類海生哺乳動物完全生活在水中,從不上岸,因此裸露的皮膚可以減小水的阻力,有助於長距離潛遊。為了彌補保溫層的缺失,鯨魚擁有厚厚的皮下脂肪。相反,水獺等半水生哺乳動物則擁有濃密、防水的毛髮,可以吸附空氣,增加浮力,讓水獺更易於向上遊動。在陸地上,毛髮還能保護水獺的皮膚。

大象、犀牛(rhinoceros)、河馬(hip-popotamus)等大型陸上哺乳動物很容易處於過熱狀態,需要散去機體產生的大量熱量,因此毛髮也在進化過程中逐漸脫落。動物體型越大,身體表面積與體重之比就越小,散發體內多餘熱量的難度也就越大(相反,老鼠和其他小型哺乳動物的身體表面積與體重之比較大,需要努力保留足夠的熱量)。在更新世期間(即200萬年前~1萬年前),犀牛、猛獁(mammoth)以及現代大象的其他近親因為生活在寒冷環境中,身體披著長長的毛髮,有助於它們保持體溫,降低進食量。而今天,幾乎所有大型哺乳動物都生活在悶熱環境中,對於這些相對散熱面積較小的動物來說,濃密粗長的毛髮將會危及生命。

人類體毛的脫落並不是對地下或水生生活的進化適應(儘管一個廣為人知的假說認為,人類是從水生猿類進化而來的),也不是體型增大的結果,而是為了使人體保持涼爽狀態,這可以從我們的高級出汗機制看出端倪。

散熱機制

對於很多哺乳動物(不僅是大型哺乳動物)來說,保持身體涼爽是一個大難題,尤其是它們生活在燥熱環境並因為長距離行走和奔跑而產生大量熱量時。它們必須及時調節身體內部溫度,如果過熱,一些器官和組織(特別是大腦)就會受到損傷。

哺乳動物用多種策略防止身體過熱:犬類選擇喘氣的方式;大多數貓科動物在晚間涼爽時段最為活躍;羚羊則把動脈血中的熱量轉移到已通過呼吸冷卻過的小靜脈血中。但對於包括人類在內的靈長類動物來說,出汗是主要的散熱方式——皮膚分泌汗水,汗水蒸發時就會帶走體表的熱量。這種全身降溫機制與蒸發冷卻器(也稱散熱器)的原理相同,能極有效地防止大腦及身體其他部位因過熱而受損。

然而,出汗的方式也不盡相同。哺乳動物的皮膚擁有三種腺體——皮脂腺(Sebaceous gland)、頂泌汗腺(apocrine gland,也稱大汗腺)和小汗腺(eccrine gland),汗液就是由它們共同製造的。在大多數哺乳動物中,皮脂腺和頂泌汗腺是主要產汗腺體,位於毛囊基部附近。它們的分泌物會在毛髮上形成一層油性的、有時呈泡沫狀的混合物(在奔跑的賽馬身上就能看到這樣的汗液)。這種出汗方式雖然有助於降溫,但降溫程度很有限。美國艾奧瓦大學的小G·埃德加·福克(G. Edgar Folk, Jr。)和同事在20多年前就證實,當動物皮毛變得潮溼、被黏稠的油性汗液纏結在一起時,散熱效果就會大打折扣。這是因為蒸發發生在毛髮表面而非皮膚表面,毛髮的雜亂無章阻礙了熱傳遞。在熱傳遞效率降低,可能威脅機體健康的情況下,動物必須大量飲水,而此時往往又沒有現成的飲用水。因此,在酷熱的夏天,如果全身長著毛髮的哺乳動物被迫激烈地或長時間運動,就可能因熱衰竭而虛脫。

人類不僅沒有毛髮,還擁有數量極多的小汗腺(200萬~500萬個),每天能分泌多達12升的稀薄水性汗液。小汗腺並非聚集在毛囊附近,而是靠近皮膚表面,通過微小的毛孔排放汗液。裸露的皮膚,再加上汗腺直接將水性汗液分泌到皮膚表面,而不是聚集於皮毛上,使得人類可以非常有效地釋放過剩熱量。2007年,美國哈佛大學的丹尼爾·E·利伯曼(Daniel E. Lieberman)和猶他大學的丹尼斯·M·布蘭博(Dennis M. Bramble)在《運動醫學》(Sports Medicine)上發表論文指出,人類的散熱系統非常高級,以至於在酷暑天舉行的馬拉松比賽中,一個人可以戰勝一匹馬。

為什麼「水猿假說」站不住腳

為了闡釋人類裸露皮膚的進化過程,科學家提出過很多理論,其中最引人注意、獲得支持最多的是「水猿假說」:人類進化曾經歷過水生階段。在1960年的一篇科普文章中,英國動物學家艾利斯特·哈代(Alister Hardy)爵士首次提出該假說,很快就得到英國作家伊萊恩·摩根(Elaine Morgan)的擁護,後者不斷地在她的演講和作品中宣揚這個假說。但問題是,這個假說顯然是錯誤的。

水猿假說認為,在700萬年前~500萬年前,東非大裂谷的出現,使早期人類無法在他們偏愛的熱帶森林環境中生存,不得不適應沼澤、沿海和澇原的半水生生活,而且在此度過了約100萬年。摩根認為,人類與水生和半水生哺乳動物擁有一些共同的解剖學特徵,而與稀樹草原的哺乳動物不同,這就是人類祖先曾經歷過水生時代的證據。這裡提及的解剖學特徵包括裸露的皮膚、頂泌汗腺的減少以及皮下脂肪量的出現。

水猿假說有三個站不住腳的地方。首先,在摩根列舉的特徵中,不同的水生哺乳動物本身就有很大差別,因此動物體毛的數量與它們的生存環境之間沒有直接關係。其次,化石記錄表明,水生棲息地有很多獵食性的鱷魚和攻擊性很強的河馬等動物。在與這些猛獸對峙時,個體很小、自衛能力不足的人類祖先根本不是對手。第三,水猿假說太複雜。這種假說認為,我們的先祖從陸地生活轉入半水生生活,然後再回到全陸地生活。正如美國印第安納大學波利斯分校的約翰·H·朗頓(John H. Langdon)所闡述的那樣,對化石記錄最直接的詮釋是,人類一直生活在陸地上,人類裸露皮膚的進化動力源自氣候變化——它使森林轉變為稀樹草原。從科學的角度看,最簡單的解釋往往是正確的。

——尼娜·G·雅布隆斯基

相關焦點

  •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未來的真相!
    費米隨口而出的一句話,為何困擾人類多年?暗示人類無法承受的真相!所謂悖論其實就是在一種情況下推理出來的兩種不同結果,這兩種結果都存在著合理依據。關於外星人的存在,一直是非常具有爭議的話題,曾經就出現過一個物理學家,他隨口而言的一句話成為了整個人類中最可怕的預言,這就是著名的費米悖論。直到現在都缺乏證據來證明當時他的言論。1950年物理學家費米曾與好朋友對外星文明進行研究。在討論外星人和飛碟是否存在的問題是,費米脫口而出的一句話,讓人們直到現在都沒有辦法得出合理的解釋。
  • 人類皮膚和膚色的演化史 (之一)
    JablonskiDepartment of Anthropology, California Academy of Sciences,San Francisco,California 98103 ■摘要人類皮膚是人類表型中最明顯的方面,它的主要特點是裸露的外表,通過分泌汗液極大地增強散熱能力,以及單一物種中存在的由基因決定的大範圍的皮膚顏色。
  • 《人類一敗塗地》小恐龍皮膚怎麼樣 人類跌落夢境小恐龍皮膚介紹速...
    《人類一敗塗地》小恐龍皮膚怎麼樣 人類跌落夢境小恐龍皮膚介紹速圍觀時間:2020-12-17 16:10   來源:遊俠網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人類一敗塗地》小恐龍皮膚怎麼樣 人類跌落夢境小恐龍皮膚介紹速圍觀 人類一敗塗地小恐龍皮膚怎麼樣?
  • 最新研究稱,人類多能幹細胞能培養製造人類皮膚
    國際學術期刊《自然》最新發表一篇幹細胞研究成果論文稱,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的皮膚類器官在培養4-5個月後,能夠形成多層皮膚組織,包含毛囊、皮脂腺和神經元迴路。這項研究有望帶來一種可以研究人類皮膚發育的工具,並加深對疾病建模和重建手術的認識。
  • 人類皮膚為何呈現顏色深淺不同?UVA:長波赫斑效應紫外線
    這是一篇關於皮膚的文章,了解膚色背後的科學意義,或許這些秘密對人類的生存非常的關鍵,那麼人類不同皮膚顏色是如何形成的呢?今天我們將一起揭開膚色的秘密。在一百五十萬年前,那時的人類已經相當現代這時,人的身體構造就會發生改變,毛髮大量脫落,因此使皮膚暴露於紫外線輻射之中。
  • 泡澡忘了時間,皮膚為何會變皺?專家:人類祖先靠這個生存
    而關於人的手腳為何會變皺的原因,也是很多人都好奇的一件事情。一開始,人們認為皮膚起皺是因為滲透吸水的原因,手腳上的外層細胞在長時間泡水之後會吸收水分而膨脹,而表皮下的真皮層則不會如此,所以皮膚才會變皺。但是這種說法很快就被推翻了,因為當人們泡澡和遊泳時全身都是在水中泡著的,但是會起皺的卻只有手腳。
  • 真實存在過的藍皮膚人類,現已滅絕
    藍色大洋裡的藍色物種倒不少,比如頂級食材大龍蝦眾所周知,人類皮膚依據黑色素的多寡主要分為三類:黑、黃、白。按照常識,藍色根本不會出現在人類皮膚的色系範圍內。這種相距甚遠的皮膚往往代表非人的東西,比如神明、外星人、機器人、變種人、動漫角色等。
  • 最接近真實人類皮膚的皮膚類器官
    作為人體中最大的多層器官,整個皮膚系統由皮膚和它的各種附屬結構(如毛囊、汗腺和指甲)組成,對於體溫調節、體液保持、外部壓力的抵禦、觸覺和痛覺的調節等多種過程至關重要【1】。皮膚由表皮和真皮兩層組成,在發育過程中,雖然表皮起源於外胚層,但真皮則有不同的胚胎起源。
  • 抵達金星只需100天,為何人類卻對火星更感興趣?真相讓人絕望!
    抵達金星只需100天,為何人類卻對火星更感興趣?真相讓人絕望!為何人類對金星的研究顯得很少?為何人類不願深入研究金星?這一問題的真相或許會讓你感到絕望。雖說金星距離地球相較火星而言,更近,再加上自1960年以來,人類就已經向金星發送了近40架宇宙飛船,遺憾的是,這些宇宙飛船無一例外都被催毀了,該現象導致人類不得不選擇暫時放棄登陸金星的計劃,令人們不禁好奇,究竟是何種原因造成的?
  • 多名目擊者自稱,親眼看到人類新種族,皮膚血液呈現出綠色!
    地球上罕見的新種族,身上流著綠色血液,為何如今不見身影?地球上孕育的生命數不勝數,在漫長的進化歷程中,新物種的湧現,人類文明愈加成熟,讓人不禁感嘆地球的偉大。每個生物都是獨立的個體,分散在不同的地區。人類是眾多生物中最突出的高等生物,擁有獨一無二的大腦,既能思考問題還能創造產物,每個人的身體構造都幾近相同,有著鮮紅色的血,長著類似的五官,不過組合在一起就頗有不同了。歷史上目擊綠種人的案例在大家固有的認知中,無論動物還是人類,血液都是鮮紅色的。
  • 從傳遞疼痛到自主修復,電子皮膚離人類皮膚還遠嗎?
    電子皮膚,是對人類皮膚進行模擬甚至是還原,從而使機器人擁有像人類一樣的觸覺。通常情況下,為了模仿人類皮膚的功能和機械特性、能夠像衣服一樣附著在設備表面,電子皮膚多由輕薄、透明、柔軟、拉伸性優良的材料製成。理想的電子皮膚應具有快速響應的觸覺感知和反饋能力、良好的擴展性和耐用性。
  • 黑色吸熱很快,非洲人為何還進化出黑色皮膚?
    圖示:電磁波譜圖,知道X射線有害,就容易理解紫外線為何也有害。比紫外線能量更高的電磁波,就是醫院裡用來檢查身體的X射線了,X射線能致癌就是因為它的能量高,而且可以穿透我們的身體。紫外線B(UVB)和紫外線A(UVA),會傷害我們裸露的皮膚。紫外線是一種短波電磁輻射,能量較高,可以穿透裸露的皮膚直接傷害細胞中的DNA,引起基因突變,可能導致惡性皮膚癌,紫外線還能分解血液中的葉酸,葉酸濃度降低,對孕婦來說非常危險,這可能導致她們生下脊柱裂、無腦兒等神經系統發生嚴重發育問題的孩子,此外紫外線也能誘發腎臟病等健康問題。
  • 研究人員針對人類皮膚衰老提出新的見解
    皮膚是人類表現出早期衰老的器官之一。作為重要的物理屏障,皮膚由成纖維細胞和角質細胞等多種類型的細胞組成。由於其高度的異質性,很難準確揭示人類皮膚衰老的細胞類型特異性分子機制,這阻礙了我們對人類皮膚衰老的認識,也阻礙了人類皮膚衰老及相關疾病的幹預措施的開發。
  • 火星比金星遠,為何人類地外探索還要選擇火星?
    本文參加百家號#科學了不起#系列徵文賽作者:文/虞子期人類明明可以在地球上生活得好好,為何天天都想往「地外走」?無非就是有幾個常規化的原因存在第一、探索地外生命第二、尋找地外資源第三、看看是否適合人類居住,為未來人類前往地外星球做好準備這就是最為基本的原因,而金星確實距離我們地球比較近,但是為什麼全世界卻都趕著去探測火星?
  • 人類多能幹細胞培養出皮膚「類器官」
    長期以來,此類培養系統一直被用來研究人體外皮膚的發育。重建皮膚及其相關結構(如毛囊和皮脂腺)一直被視為一項難度極高的生物醫學挑戰。  此次,美國哈佛醫學院研究人員卡爾·克勒及其同事,第一次報告了「類器官」培養系統在仔細優化生長條件後,能夠利用人類多能幹細胞生成皮膚「類器官」。
  • 新型電子皮膚:更像人類皮膚,可同時感知溫度和應力!
    觸覺感受器,緊密地分布在整個皮膚上,感受溫度或者機械刺激(例如觸摸或揉捏)並將其轉化為電信號,然後傳送給大腦。人類皮膚的層次、觸覺感受器和附屬物。(圖片來源:維基百科)電子皮膚(e-skins)是一種模仿人類皮膚的柔性電子設備。它由輕薄、透明、柔性、可拉伸的材料製成,可非常方便地貼合於人體皮膚表面,感知壓力、溫度等外界環境刺激,實現人工觸覺。
  • BBC:為什麼人類的身體幾乎沒有毛髮?
    但是當我們把自己與其他哺乳類動物和與我們親緣關係最近的猿類相比時,我們會驚奇的發現人類是唯一毛髮如此稀疏的哺乳類動物。和毛髮濃密的黑猩猩、倭黑猩猩以及所有其他的靈長類不同,人類的皮膚大部分都是裸露的。這是我們進化的結果,儘管毛髮有它的好處:它可以隔熱、保暖、保護皮膚,某些情況下還是一種有用的迷彩。既然它有這些優勢,那麼為什麼人類在進化中失去了大部分的毛髮呢?
  • 科學家解碼人類皮膚衰老機制
    相比之下,真皮中充滿了維持皮膚強度和彈性的細胞外基質(ECM)和真皮成纖維細胞、免疫細胞和內皮細胞。在表皮和真皮之間是對細胞間通訊和黏連至關重要的真皮-表皮連接層(DEJ)。小結綜上,本研究利用scRNA-seq確定了不同類型細胞中獨特的基因表達特徵以及隨著年齡增長各個基因表達水平的變化,從而描繪出了一幅全面的人類皮膚衰老過程轉錄組圖譜,為理解皮膚衰老和治療相關疾病提供了新的思路。
  • 人類新種族出現了?科學家發現原始部落,皮膚和血液為何是藍色?
    如今人類分為三種膚色的人群,分散在世界各個角落。全人類依靠自己的努力,共同開創出了璀璨的人類文明。黃白黑已經成為了我們默認的人類膚色,但是在某些未知的區域,或許還生存著其他顏色的人種,科學家就曾在非洲的山區裡發現了藍色人種,這是真的嗎?
  • 我們的皮膚一泡水就出現褶皺,這是人類來自海洋的證據?
    筆者:三體-小遙面對複雜的人類歷史,人們始終十分好奇自身的真正來源。在達爾文進化論的觀點中,人類起源於猿類的說法其實已經得到了很多人的認可,不過由於缺少有關過渡物種的證據,人類起源於海猿的說法也佔據了一席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