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這樣一群人,
雖然被上帝輕掩上了一扇窗,
卻仍在我們看不到的地方,
舒展枝椏,向陽而生。
就在今天,
我們迎來了第七個「國際殘疾人日」,
它旨在促進人們對殘疾問題的理解,
動員人們支持殘疾人維護自己的尊嚴、權利和幸福。
全球共有6.5億殘疾人,約佔世界總人口的10%,其中80%分布在發展中國家。多年來,在國際社會的努力下,世界各地在保障殘疾人權利和建立無障礙社會方面取得了一定進展。同樣濱州醫學院也不例外。1985年,我校創辦了我國第一個專門招收殘疾人青年的大學本科專業(醫學二系),開創了我國殘疾人高等教育的先河。2012年招收視障學生,2018年招收聽障學生,填補了全國醫學院校開展本科層次視障生、聽障生教育的空白。建成「國家級特殊教育示範園區」,致力於打造集教學、科研、康復服務於一體的殘疾人教育和康復教育高端平臺。30多年來,探索形成了「殘健融合、教康結合、學用合一」的殘疾人人才培養「濱州醫學院模式」,為社會培養了1134名殘疾人醫學人才,為促進國家進步文明事業作出了積極貢獻。學校現為國家殘疾人高等教育基地、盲人醫療按摩規範化實訓基地、康復醫師規範化培訓基地。
「我很開心,很欣慰,我們的聽障學生這個群體,是一個很單純很善良的群體,他看到的世界也是善良的很陽光的。」特殊教育學院的馬慧瑩老師在談起這些學生的時候,目光總是那麼柔和,她說,她希望教那些孩子正確地接受自己的身份,希望他們能夠活躍在大眾的視線當中而不會感到自卑或是畏縮,希望他們有平臺展現自己真正的才華和能力,希望他們被尊重,被正視,被更多人接納,這也是濱州醫學院招收聽障學生的初心。
「在與他們相處的過程中,我們應該坦然接受他們這個殘疾人的身份的。在我們的殘疾學生每年入學的時候,我都會給他們用不同的方式上一堂課,例如如何正視自己的殘疾人身份?我希望他們參與到我們校園的生活,坦然地接受自己殘疾人的身份。首先是接納自己的生命,讓自己知道自己的生命是存在的,我也希望更多的健全人在和殘疾學生的交流過程中,也能夠接納他們,認可他們,讓他們知道他們的生命是可以綻放的。」一字一句,頓挫抑揚,卻滿含柔情與鏗鏘,這是她所堅持的事業帶給她的底氣這是她作為殘疾人與健全人的「橋梁」而獨有的自豪。
「手語的研究與發展,凝聚了數代手語研究者的心血,可手語普及率遠遠不夠。」面對這種日常生活溝通交流障礙問題,展亞濤選擇加入手語協會。「手語研究和推廣之路還很遠很遠,我會為這件事情努力下去。」
「指」因有你,溫暖我心
「在茫茫大海中獨自與巨浪搏鬥的老人是孤獨的。」杜雯在讀《老人與海》時這樣想到。當在校園中遇到可以用手語交流的同學,「非常感謝這些人能夠與我用手語交流,這真的給我帶來了溫暖!」杜雯說道。一比一划,不僅僅搭起我們溝通的橋梁,更拉近了我們心與心的距離。用手勢傳達出那份關愛,指尖上的舞蹈是別樣的美麗。
我校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促進特殊教育事業發展,推動殘疾人文化進步。疫情期間,心系武漢,特教同學用舞動的指尖完成項平工作品,舉辦多次手語比賽,讓「特別的溝通」走向每個同學身邊。我校謀劃特教事業發展,並且成為山東省國家通用手語和通用盲文推廣中心首批批准院校之一。
也許眼中沒有繽紛的色彩,
也許耳中沒有動聽的聲音,
他們卻擁有著共同的信念,
「我命由我不由天!」
是腳踏實地地一步步前進,
是不厭其煩地聽著錄音裡老師的聲音,
和大家一樣,
他們用想像不到的毅力與堅持,
追逐著自己的白衣夢想與美好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