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修銓,長於夜市,弱冠入日企,適逢臺灣商業浪潮,在23年前參與臺灣整個商業的空間改造。從1995年起擔任臺灣政府顧問投入臺灣商業改善政策推動工作。曾打造各類型態街區、商圈30餘處,輔導授課、協助項目管理100多處。曾操盤臺中市精明一街、臺北西門町徒步區商圈、苗慄南莊魅力小鎮、高雄市特色商店街、臺北市樞紐商圈。
9月15日,由中國商業地產第一門戶網站——贏商網發起主辦的「2017中國商業推動地產西南峰會」在重慶喜來登大酒店成功舉辦。
西南峰會上,臺灣西門町「商圈教父」、文創界大佬楊修銓出席西南峰會並發表主題演講。對於如何挖掘城市IP來打造商業主題,楊修銓表示,實際上做商業的過程中,會有一些追求途徑。他指出,構成商業最主要的內容元素包括街道、店鋪、廣場、節點、信息、服務等,而商業部分再簡單的切割三塊,就是區位、構成、內容。隨著消費者觀念轉變,需求逐漸延生,不斷刺激商業體做出創新與變革,促使商業體在內容上會用一些創意街區或者是所謂的商業IP去做詮釋。
那麼商業體該怎麼發展呢,一是展示,二是競技。楊修銓闡述,所謂展示,並非只展示品牌,還需展示設計,展示所有的物理空間。而展示的重點是運營商,是企業,它需要展示自己對於社會的觀察,對人性的尊重,甚至對未來的追逐。關於競技,它可能來自於街頭,以街頭文化做商業,會有獨樹一幟的韻味,而服務以及體驗感也是商業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楊修銓指出,做文創應堅持創意、創新、創業、創價、創造。創造,從某個角度來講它很重要。無論做市場營銷還是商品開發,都需要從所謂的人群來找情報。不過調查1000個人,有效的只有300個,而300個裡面還存在1/3誤差,因此如果能夠合理的利用大數據,一定可以在市場上獨佔鰲頭。那麼如何利用大數據作分析就顯得至關重要。
對於IP的定義和來歷,楊修銓表示,IP來自於我們人類,來自於我們平常的生活工作,來自於我們的專業,來自於我們的發明。在這個過程中就創造了它的商業價值,所以IP的價值就會凸現出來。凸現出來因為其有價值,所以當事人需要申請智慧財產權。在這個過程中,當事人要為自己本身,無論是企業、商業或者是一些所謂的想法,必須把它變成自己的所有權。
舉例說明,在曼谷的主城區內,有一個非常有趣的案例。它是一個叫做暹羅發現的商業體。這個案例比較特殊的是建築跟內容結合,內容再跟品牌結合,品牌再跟運營結合,其對於商業體的建造理念來自於城市的相關知識智慧。曼谷是一個很有趣的城市,這個城市自由奔放,雖然它是一個佛教的國家,佛教的城市,但事實上非常純樸。近幾年在曼谷這片土壤上已經開出較多形神兼備的優秀場所。
而日本這座城市,通過大數據以及對曼谷城市的調研,提出了精準的分析,在商業體運營中,通過大數據可以發現消費者進入項目後想買東西的意圖。其設計目標在於為新一代零售體驗帶來一個顛覆式的全新形象,這個形象將更多作為一種策展環境出發進行設計,而不是傳統的大家熟悉的那種店鋪品牌羅列的形象。
以臺灣西門町商圈為例,西門町是文創的典範。臺灣文創的成熟其實也是來自社會整體的IP創造,特色小鎮以城市IP思維發展,落實三生一體的社會價值意義。
西門町位於臺北市萬華區東北方,是臺北西區最重要的消費商圈。
西門町的地名來自日本,當時的居民大多居住於臺北城內,而西門區域就是他們的休憩場所,1896年,這裡有了第一家戲院「東京亭」,1922年時,正式以「西門町」為名。
西門町是臺北市第一條且有指標性意義的徒步區。這裡交通發達,不僅是大臺北公車來往密集的地方,臺北捷運藍線和綠線的交會點西門站也於此。
同時,西門町是臺北著名的流行商圈,紅樓、刺青街、電影街、KTV、萬年大樓、萬國百貨、誠品書店和各式各樣的精品小店都可以在西門町看到,是臺北民眾假日最喜愛的去處之一。
總體來說,好的商業價值來自好的社會企業文化。以自身價值裂變法則,由內而外鏈結,將因主體發展目的,開枝散葉與各界合作共創雙贏。以此裂變創新模式成為價值觀念,在達成「多邊平臺」效應同時,地方文化將存在範圍內每一個品牌、每一個公司、每一個參與者身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