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從易
韓國頂級編劇金恩淑(又稱金銀淑)編劇,頂流韓星李敏鎬、金高銀主演的《The King:永遠的君主》(下文簡稱《The King》)撲街了沒有,在國內網際網路上成為一個玄學問題。
在韓國,這個問題是沒有多大異議的。
雖然《The King》在韓網上討論度依然很高,僅次於《夫妻的世界》,但韓網新聞和評論,幾乎是一邊倒的差評;
同時《The King》的收視率,也是金恩淑歷年來所有劇集遭遇的最大滑鐵盧。
但在國內網際網路上,李敏鎬的粉絲幾乎是全網控評,比李敏鎬韓國粉絲還賣力,有時都讓人產生錯覺:這李敏鎬是中國偶像嗎?
甚至出現了翻譯組鳳凰天使刊發了一篇批評《The King》的評論,被李敏鎬的粉絲要求刪文並道歉的滑稽場景。
李敏鎬在劇中是「國王」,他估計沒料到,在劇外,中國的粉絲也把他當「國王」了。
總之,國內自媒體刊發關於《The King》的差評,粉絲們集體出動,要麼說韓網這個記者是李敏鎬黑子,要麼說《The King》在韓網多麼熱,在Netflix的點播率多麼高……
因此國內不少觀眾都懵了:這劇到底撲沒撲啊?
我們以實打實的收視率數據說話——這個才是最關鍵的指標。
結論是:李敏鎬新劇在韓國遭遇滑鐵盧。
目前劇集播出一半,8大集,16小集:
第一大集兩小集收視率為:10.1%、11.4%;
第二大集兩小集為:8.4%,11.6%;
第三大集兩小集為:7.8%、9%;
第四大集兩小集為:8%、9.7%;
第五大集兩小集為:7.6%、8.6%;
第六大集兩小集為:7.4%、10.3%;
上周五第七大集兩小集為:7.0%、8.1%;
上周六第八大集兩小集為:6.1%、8.1%(歷史新低);
《The King》包攬了金恩淑所有作品收視率指標的所有最差:
它是金恩淑在公共電視臺平均收視率最差的電視劇;
它是金恩淑在公共電視臺第一部收視率跌破10%的電視劇;
它是金恩淑第一部收視率節節倒退非節節升高的電視劇;
金恩淑此前所有電視劇平均收視率都突破10%,包括在有線臺播出的《鬼怪》和《陽光先生》(兩部平均收視率均破12%);
就目前看來,《The King》已經成為金恩淑收視率最差的電視劇,竟然比在有線臺播出的電視劇還差……
國內李敏鎬的粉絲挽尊說,「看看現在的三大臺電視劇就是靠the king撐著本土收視率」。
快別扯了。
《The King》所在的SBS的金土檔,前一部作品《Hyena》的平均收視率就超過10%,又不是靠《The King》「救檔」;
另外,KBS的周末劇收視率依然輕輕鬆鬆破30%。
三大臺還不至於落魄到靠《The King》撐,《The King》還是自求多福吧。
金恩淑可以說是韓國話語權最大的電視劇編劇了,此前她的作品幾乎都是爆款。
怎麼這一次《The King》就撲了?
金恩淑的爆款公式
愛看韓劇的觀眾可能對金恩淑都不陌生,此前在國內爆紅的《秘密公園》《繼承者們》《太陽的後裔》《鬼怪》等,都是金恩淑編劇的。
1973年出生的金恩淑,2003年聯合編寫周末劇《太陽南邊》,由此進入編劇行業。
此後她差不多1~2年就推出一部新劇:
2003年《太陽南邊》,最高收視率大於22.9%;
2004年《巴黎戀人》,最高收視率為57.6%;
2005年《布拉格戀人》,最高收視率為31%;
2006年《戀人》,最高收視率25.3%;
2008年《on air》,最高收視率25.8%;
2009年《市政廳》,最高收視率19.6%;
2010年玄彬、河智苑主演的《秘密花園》,是金恩淑轉折性的作品,最高收視率31.4%;
2012年《紳士的品格》,最高收視率24.4%;
2013年李敏鎬、金宇彬主演的《繼承者們》,最高收視率25.6%;
2016年宋仲基、宋慧喬主演的《太陽的後裔》,最高收視率38.8%;
2016年底孔侑、李棟旭主演的《鬼怪》,是金恩淑作品第一次在有線臺播出,最高收視率18.6%,創下當時有線臺新紀錄;
2018年李秉憲主演的《陽光先生》,同樣在有線臺播出,最高收視率18.1%。
可以說,金恩淑大部分劇集都成爆款。
尤其是2010年《秘密花園》之後,截至《The King》,全員爆款,並成了韓流最大的「造星機器」,出演他劇集的明星均實現了人氣的躍升。
比如多少人入坑李敏鎬是因為《繼承者們》,宋仲基從《太陽的後裔》成為國民男神,孔侑和李棟旭憑藉「鬼怪CP」國民度大漲……
金恩淑的劇集有四大爆款公式:
首先,愛情是她作品中永恆的主題。
全世界觀眾都愛看愛情故事,而韓流的中流砥柱也是韓國愛情偶像劇。
金恩淑作品世界觀各不相同,主人公人設也常有變動,內裡卻是一致的,即渲染男女主人公的羅曼史。
第二個爆款公式,5%創新理論。
金恩淑這樣說過她的編劇法則,「觀眾看劇就是用來逃避現實的」;
「一般到了第五集,如果女主角還在受難,觀眾就不愛看了。在他們看來,為什麼白馬王子還不出現還不拯救女主角啊」
「對觀眾而言,只能接受5%的創新」。
換句話說,金恩淑的劇都是在萬能的老套路上做世界觀與人設的變動,給觀眾一個新的噱頭。
比如在《巴黎戀人》裡,是孤獨的人相愛;
《秘密花園》裡,是靈魂互換的人相愛;
《繼承者們》裡,是富二代與貧窮女相愛;
《太陽的後裔》,是軍官與軍醫相愛;
《鬼怪》,是擁有不朽生命的鬼怪與「鬼怪新娘」相愛……
這一回《The King》,5%的創新是平行世界裡,處於不同時空的國王與女警察相愛。
第三個爆款公式:愈發宏大的世界觀,超越愛情的立意。
傳統瑪麗蘇愛情在金恩淑這裡已經寫盡了,作為國民編劇,她有自我突破的需求,同時也擁有韓國最頂級的製作資源,這時她盡可以放手一搏去創造新的故事。
2010年的《秘密花園》已有這樣的跡象,在韓劇裡率先使用靈魂互換的設定;
2016年《太陽的後裔》雖是愛情故事,但也放置於愛國主義的框架下,以愛情升華到愛國;
2016年的《鬼怪》則開始以東方傳說為主題;
2018年的《陽光先生》則以19世紀初的朝鮮為背景,講述一個韓國少年以美國軍人的身份回到祖國朝鮮(那時南北未分裂),和兩班貴族家的小姐相遇相愛的故事。
愛情背後,是100年前韓國的民族解放史。
第四個爆款公式:精準的選角,頂級的製作。
金恩淑的劇成了「造星機器」,一方面是金恩淑實在很擅長通過新人設、名場面和名臺詞刻畫人物,讓人物魅力大增。
比如《太陽的後裔》,柳時鎮拋接手機、跪地綁鞋帶橋段,不僅給角色加分,也給演員加分;
另一方面,她在選角上也頗為精準,先是外形上與角色貼合,再綜合考量演技+流量。
比如《鬼怪》裡,孔侑是忠武路新崛起的中生代;
《陽光先生》李秉憲雖然有醜聞,但演技實在沒得說,除了他實在也鮮有人駕馭得了崔宥鎮這個角色。
而作為韓國話語權最大的編劇,金恩淑可以選導演、選演員,她的作品電視臺也搶著製作,從陣容到資源投入都是韓劇最高級別。
林林總總因素影響下,讓金恩淑的劇幾乎是爆款的同名詞。
爆款公式緣何在《The King》失靈
《The King》以平行世界為背景,講述了想要關閉次元之門的理科型大韓帝國皇帝李袞(李敏鎬 飾),和想要守護朋友及愛情的文科型大韓民國刑警鄭太乙(金高銀 飾),兩人輾轉於兩個世界互相幫助而發生的一系列故事。
在《The King》上,金恩淑還是使用了她的公式。
比如愛情主線;比如5%的創新,不同時空的國王與警察的戀愛;比如宏大的世界架構,平行世界概念;比如頂級的製作+頂流演員+公共臺最好的播出檔期……
但《The King》啞火了。
問題出在,原本哪一方面都做到極致的金恩淑劇,這一回哪一方面都欠缺了一點。
其一,有宏大的世界觀,但意淫嚴重過頭。
金恩淑設定的平行世界裡,有一個大韓帝國:
君主立憲制;GDP全球第四;沒有經歷過二戰;南北從未分開過因此也沒有朝鮮;大韓帝國提供稀土類給全世界,一噸價值20億美元,這些稀土還歸國王所有……
意淫就意淫吧,但夾帶私貨、內涵其他國家就太掉價了。
比如劇中內涵中國的漁船總是到大韓帝國的海域捕魚;
更慘的是日本,日本被塑造成侵略者,國王親自出徵,並下令發炮射擊近處的日軍威脅,日軍終於撤退。
劇中的大韓帝國看似實力強勁,實際上更像是過家家。
虛職的國王竟然有軍權;民選總統竟然一心想嫁給國王……
其實《The King》還是可以看出金恩淑的野心的。
通過構想平行世界,她想探討的是這樣一個超越愛情的主題:如果在另一個世界裡有一個「我」比我過得更幸福,你會選擇與對方交換生活嗎?
劇中有些在這個世界是平民百姓,在另一個世界卻是大富豪,他們選擇殺害平行世界的另一個「我」,取而代之。
可惜的是,劇集過半,這個議題並未深入展開。整部劇就在意淫和愛情戲上繞圈子。
這就是進入到第二個問題,愛情戲老套懸浮,失去讓人心動的力量。
從《鬼怪》到《陽光先生》,男女主角的感情戲都是一大看點,他們從相識、相知到相戀,都有一個輾轉的過程鋪墊,層層推進,水到渠成。
這一回《The King》給人的感覺就是兩個字——唐突。
男主角第二集就向女主角表白,要她做他的皇后。
可兩個人明明才相識啊。
男主角愛上女主角的原因是,在他的世界裡,在他兒時遇難時,有個人拯救他的生命,他保留了這個人的工作卡——工作卡上是女主角的照片和名字。
所以他在另一個時空裡看到女主角,他就愛上女主角了。
因為你曾救過我(還不確定是不是你,因為也沒看到臉),所以25年後再次遇到你,我就愛上你了。
這樣的感情遞進,不是過於生拉硬扯嗎?
其三,除了編劇掉線外,這一次導演和演員也全員掉線。
先說導演。
從《太陽的後裔》開始,到《鬼怪》《陽光先生》,金恩淑都是與李應福導演合作。
李應福擅長於氛圍的營造與節奏的把控,可以完美還原金恩淑書寫的美輪美奐的大場面;同時也讓金恩淑那些有些矯情或空洞的臺詞,在舒服的氛圍和節奏下顯得自然而然。
到了《The King》,因為李應福執導Netflix新劇沒有檔期,《The King》便與《太陽的後裔》的副導演白尚勳合作。
白尚勳負責剪輯等工作,執導過《請輸入搜索詞:WWW》的鄭志賢擔任現場導演。
奈何兩個導演明顯火候不足。以前金恩淑的劇都是開篇就先聲奪人,這一回《The King》開篇更像是勸退:剪輯混亂、機位亂切、支線零散……
沒有好導演的加持,金恩淑劇本的空洞就顯得更空洞,抒情就顯得矯情而濫情。
至於演員和表演,李敏鎬發福了是不爭的事實,跟《藍色大海的傳說》胖了一號;
李敏鎬演技也原地踏步。韓網的留言說的好,「《鬼怪》的時候都說金高銀演技不好,但《The King》的時候都說只有她能看了」。
比如這一場國王率領海軍回擊日本侵略的戲,李敏鎬的眼神能再空洞一點嗎?
必須公正地說,爆款公式雖然在《The King》身上失靈,但這並不是說《The King》就是一部爛劇了。
瘦死的駱駝比馬大,金恩淑的基本水準仍在,《The King》在豆瓣上還是可以給出7分左右的。
不只是金恩淑的困境
也是韓國偶像劇的困境
《The King》的失利,不僅僅是劇作本身的問題。
它折射的更是,韓國言情偶像劇的結構性困境。
新世紀以來,韓流興起。
1998年經濟危機發生之後,韓國開始反思經濟發展模式。時任韓國總統金大中提出「文化立國」的思路,接著就是真金白銀的大投入,韓國政府對文化的財政預算不斷加大。
至今,韓國政府對文化的扶持動用的仍是「舉國體制」,不遺餘力。
為了推廣韓流,韓國政府甚至不惜動用「外交手段」,韓國政府自己出錢購買韓劇版權,在他國電視臺免費播放。
韓流也不負眾望地帶動了文化產業的發展和韓國經濟的發展。
有韓國人做過統計,在他們的文化產業當中,每多100美元的輸出就會有400多美元的產業拉動。
不妨看看我們所生活的城市,有多少韓流服飾店、韓國料理店、韓國咖啡館;看看我們周邊的朋友,有多少在用韓國產品,有多少人在韓劇,有多少喜歡韓星。
可以說,韓國政府利用韓流在下一盤很大的棋,把韓國建設成為21世紀的文化大國和知識經濟的強國,最終訴求是國家軟實力的提升。
而韓流輸出的急先鋒和主體,就是韓國言情偶像劇。
愛情是全世界人民的永恆主題。
韓劇裡的愛情尤其受歡迎,是因為它將「造夢」體現得淋漓極致——帥男靚女+精美雅致的服化道+美輪美奐的場景+動人心弦的視聽+曲折離奇的情節+傳統與現代結合、真善美的價值觀……
因此,20年韓流其實就是一部韓國言情偶像劇的變遷史。
從《夏娃的誘惑》《藍色生死戀》《天國的階梯》,到《我的女孩》《我的名字叫金三順》《宮》《原來是美男啊》,到《聽見你的聲音》《來自星星的你》《沒關係,是愛情啊》,再到晚近幾年的《太陽的後裔》《藍色大海的傳說》《鬼怪》……
為了給觀眾製造新鮮感,韓國言情偶像劇始終在不斷進行5%的創新。
但坦白說,20年來,韓國也生產了至少幾百部言情偶像劇了,愛情這一題材有點過度開掘,竭澤而漁了。
此時的韓劇陷入了兩難困境:
言情偶像劇的思路已到了瓶頸,韓國本土觀眾已審美疲勞;
但為了文化輸出和創造外匯,為了通過韓劇拉動韓國經濟、消費等的增長,就必須持續「造夢」,必須源源不斷推出類似作品。
夢越來越華麗,也越來越空洞,就像吹大的泡沫,破了。
其結果就是《The King》的尷尬境地:在韓國本土收視率失利。
韓劇裡愛情天花亂墜
韓國年輕人卻拋棄了愛情
這兩三年來,相較於「造夢」的言情偶像劇,寫實向韓劇在韓國本土更受歡迎。
韓國年輕人不愛金恩淑式華麗但空洞的「夢」,除了審美疲勞外,一大原因是,這樣的「夢」與他們的現實生活太遙遠了。
韓劇裡男女主角的愛情可以跨越時空、跨越生死,完美的男主角對女主角極盡寵愛,愛她、呵護她、尊重她、以她為世界的中心,然後他們生兒育女從此過上無憂無慮的生活……
現實卻是,韓國年輕人普遍不想結婚、不想談戀愛、不想生孩子了。
韓國正成為世界唯一出生率進入「零時代」的國家。
韓國2019年總和生育率呈現歷史最低水平,每名女性平均生育0.92名子女,比2018年的平均數0.98進一步降低。
韓聯社報導,韓國連續兩年總和生育率低於1,顯示韓國人口持續減少趨勢;韓國目前是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經合組織)成員中唯一總和生育率不足1的經濟體。
通常而言,一個國家總和生育率只有不低於2.1,才能達到所謂「世代更替水平」,「國家的財政稅收才不至於因人口下降而遞減,其社會福利體系也不至於因納稅和繳納福利金數量減少而崩潰」。
韓國低於1的生育率是遠遠達不到世代更替水平。
危言聳聽點講,按照這個趨勢下去,韓國早晚會從世界上消失——只要時間足夠長。
韓國低生育率背後,是韓國的低結婚率,以及單身人群的不斷龐大。
韓國統計廳19日發布的資料顯示,去年韓國的結婚率(每1000人中的初婚和再婚登記總數)為4.7‰,登記數為23.92萬對,跌至1970年有統計以來的最低水平。
韓國2007年的結婚率為7‰,2015年跌破6‰,呈現遞減趨勢。
韓國統計廳2018年調查顯示,13歲以上的韓國人中有超過一半認為,婚姻只是人生的選擇項而非必選項,認為應該結婚的比例由2012年的62.7%跌至2018年的48.1%,首次跌破50%。
為什麼一個擅長製造愛情幻夢的國家,卻有一半年輕人認為沒必要結婚?更不用說生孩子了。
除了這是個人選擇外,更多年輕人是不敢結婚、不敢戀愛、不敢生小孩。
因為結不起,愛不起,養不起。
雖然韓國是一個發達社會,但韓國的階層固化非常嚴重,大部分財富都為幾大財閥所壟斷。
1945年韓國宣布光復,1960年代韓國政府實行了「出口主導型」開發經濟戰略,政府扶持的幾大財閥迅速崛起,創造了被稱為「漢江奇蹟」的經濟高速增長期。
只是隨著財閥勢力的不斷擴大,財閥漸漸成了綁架政府的力量,韓國的經濟體系也成了「獨特」的財閥資本主義。
韓國大多數財閥,都是那種巨無霸型的企業,業務內容方方面面,只要把本集團內部的需求交由自己集團旗下的子公司,就可以保障子公司的正常運行。
這樣的結果是,強者通吃、馬太效應,財閥企業愈發強大,中小企業舉步維艱,新興創業者出頭非常困難。
有一個數據對比,美國排名前100名的富豪中,有71名是當代的創業者,而韓國排名前100名的富豪中,76名是父輩財富的繼承人。
一個社會有階層劃分很正常,但如果上一代的階層與出身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下一代的最終階層,那麼,這樣的社會便是畸形的。
據韓國國家統計廳公布的「2015年社會調查」結果顯示,五名韓國人當中,有四名認為自己在同一代中,「階層上升」很難。
當被問及「一生當中,通過自己的努力,提高自己在同一代群體中的社會、經濟地位的可能性」時,只有21.8%的人回答「可能性很高」,有62.2%的人稱「可能性很小」。
而無論是《天空之城》這樣的韓劇,還是《燃燒》《寄生蟲》這樣的韓國電影,它們都深刻揭示了韓國社會貧富的極端分化,以及階層流動的困難。
巨富階層紙醉金迷、為所欲為,貧窮階層只能如螻蟻般生活在暗如天日的地下室,或成為「寄生蟲」,或最後極端地「燃燒」。
韓國年輕人以「X拋一代」自嘲。
一開始「三拋一代」,因為巨大的經濟壓力拋棄了戀愛、結婚、生育;
後來有了「五拋一代」,連住房、人際關係都拋棄;
更有甚者自稱「七拋一代」,連夢想和希望都要拋棄。
雖然《The King》裡的男主角是坐擁幾億美元的國王,身騎白馬,一呼百應,可以穿越世界與女主角談一場轟轟烈烈的戀愛,但現實中許多韓國年輕人卻深陷貧困。
你讓年輕人如何沉浸在這樣的空洞的夢裡?
可以這麼說,韓劇雖是流行文化產品,但它們同時是帶有強烈政治意圖的宣傳。
對內,可以以愛情幻夢麻痺年輕人的神經,他們沉浸於「奶頭樂」,喪失改變與反抗的動力。
對外,韓劇則是韓國的自我宣傳和推廣,進行文化輸出和國家形象輸出。
很多人經由韓劇建立了對韓國男明星和韓國非常美好的想像,願意去韓國旅遊和讀書,購買韓國的產品。
但殘酷的事實是,韓國年輕人慘兮兮,韓國女性多是「金智英」,韓國有「N號房」,韓國粉絲飯的idol裡不乏「樸有天」……
掀開華麗的袍,底下也許滿是蝨子。
因此,不妨看看韓劇打發時間,但也長點心,何必入戲太深。
為了一部韓劇一個你根本不認識的idol,一葉障目地在國內到處控評,累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