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三表妹,跨界早教的媒體人,五歲男娃的職場媽媽
一份5歲小孩的簡歷,上了熱搜,驚豔了網友:
大班認字量1500個+英語書年閱讀量500本+每周三篇英語日記四歲半開始學鋼琴,準備考英皇二級已經學圍棋4個月,目前考下圍棋11級2歲開始學塗鴉,已經有150多幅作品
……
網友看完驚嘆:我這輩子都趕不上一個五歲小朋友……
很多人說小孩的父母在高薪行業的頭部國際公司做高管比不了;小孩家長畢業於復旦比不了; 5歲的娃去過40多個城市比不了……
可是,大家都是有孩子的成熟的中年人了,難道沒看到「陪伴」兩個字?
人和人、家庭和家庭的差距,天然就存在,無需去比較,但是陪伴人人能做到啊。
要是每天2.5小時陪伴太難、不可能,那就先從0.5小時開始啊。
「從文到武,從靜到動」的有效陪伴,其實不就是放下手機專心陪娃嘛。
除了陪伴,我還看到了這對父母的用心。
雖然看到5歲孩子寫英語日記,讓我瑟瑟發抖,但看看他父母用excel做的閱讀記錄,掐指一算,我家也讀了不少書啊。
▲5歲男孩的英文書錄
說起來慚愧,我們幼兒園,老師都細緻到發了閱讀存摺,讓家長每天如實記錄孩子閱讀情況。可是,每次讀完書,我們還是都沒有記錄的習慣。
檢討!深刻檢討!
想想吧,如果從孩子讀的第一本書開始,所有讀過的書都被記錄在一本閱讀存摺裡,大家的閱讀家底也都頗為豐厚?
雖然沒有帶孩子去過40多個城市,但如果每一次出行都用一本手帳記錄下來,比如孩子在公園撿的第一片葉子這樣,翻開來不也是溫馨撲鼻?
人家把每天的活動按文史、藝術、數理、運動……做了一下歸類和劃分,咱們不也給孩子讀過不少唐詩、兒歌、不也看過很多大師的繪本,數過不少小鴨子……
人家的塗鴉有150多幅作品,那是因為……因為家長沒捨得扔啊!我家的塗鴉、手工、彩泥要是不扔,也是可以開個野獸派藝術展的。
看來看去,這才是我們和人家父母用心的差距。
說起做實驗來,我們就更是輸的徹底。
哪個孩子孩沒亂扔過東西?你眼中的亂扔,卻變成了人家的重力實驗——一個東西在手裡,手放開了,居然往下落,好神奇。
玩水的時候,瓶蓋浮著、玻璃球往下沉了,人家在研究浮力和密度的時候,我們卻總是因為孩子把家裡搞得到處是水阻止了。
說到底,包裝孩子真的是家長們的一項重要技能。
你還只會修圖發朋友圈?
包裝孩子顏值以外的各種技能,趕緊學起來啊,和會修圖一樣重要!
說到這個,就想起幼兒園開學的時候,老師也讓交了孩子簡歷以及孩子名字的由來,真後悔自己寫得那麼隨意了。
其實這個孩子做過的事情,我們家孩子也沒差多少,可是自己孩子的簡歷上,比如愛好那一欄,我們只用了一些貧乏的詞彙:讀書、運動……
對比之下忽然發現:從小就教會孩子包裝自己,並不是什麼壞事。
更重要的是,我們多麼容易忽視孩子的閃光點啊。
講起自己的孩子,總是喜歡說,「我家那個啊,只會傻玩,啥也不會!」「我家那個啊,只愛看動畫片,啥書都看不進去。」
可在人家父母的眼中,總是能從各種小事中發現孩子值得驕傲的地方。
看《汪汪隊立大功》,孩子非常熟悉汪汪隊故事圖譜,能快速分析出每個狗狗的車型迭代,這是一種技能;
他會拿著氣球和盒子站在沙發上往下扔,猜猜哪個先落地,這是他在探索。
對比很多大人的簡歷,才發現我們不是沒有優點、只是缺少發現優點的角度。
用心規劃一下孩子的日常,用心記錄孩子每天的進步,值得我們點讚。
畢竟在這樣一份科學、用心、詳細記錄孩子成長的簡歷面前,不管讀什麼學校,讓老師印象深刻的都是父母對孩子的用心。
所以,看完這份簡歷,我一點都不焦慮,我倒是覺得自己真心應該向這對父母學習,至少可以從今天起,做做以下幾件事吧:
1.用閱讀存摺記錄孩子每天的閱讀;
2.不再潦草對付幼兒園布置的每一項作業;
3.為孩子的每次出行,做一個有意思的記錄;
4.認真保留老師對孩子的每一份正向反饋,每當孩子想放棄的時候,這個第三方的評價可能是最好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