紐西蘭毛利文學: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2020-12-26 中國社會科學網

毛利人是紐西蘭的原住民,如今紐西蘭奉行白人與毛利人並重的雙元文化主義官方政策,因此毛利文化在紐西蘭的地位遠非印第安人和澳大利亞土著的文化在各自國家的地位所能相比。雖然只是較為晚近才產生的一種文化現象,但自20世紀50年代起步,毛利英語文學已經取得了驕人的成績,湧現出威蒂·依希馬埃拉、凱裡·休姆等一批優秀作家,其中休姆1985年被授予布克獎,這也是紐西蘭作家首次榮膺這一著名的國際文學獎項。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

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如同玻里尼西亞人的其他分支一樣,毛利人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分屬於各個部落和亞部落,他們沒有文字,卻有著源遠流長的部落口頭傳統。毛利口頭傳統涵蓋的範圍甚廣,但主體部分由譜系、諺語、散文敘事和歌謠詩四大類別構成。它們不僅描述了毛利人的歷史,而且還承載著毛利人的宗教觀念、哲學思考、風俗習慣和個體經歷。毛利口頭傳統一方面承襲了玻里尼西亞的神話傳說,另一方面又在毛利人遷居紐西蘭後在新環境滋養下添寫了「半是事實,半是傳說」的部落史。在近代地理大發現和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前,毛利口頭傳統就這樣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自主地更新和豐富著。

隨著1642年荷蘭人艾貝爾·塔斯曼和1769年英國人詹姆斯·庫克等歐洲探險家的到來,原本位於「想像中的南方大陸」地帶的紐西蘭開始進入歐洲的視野。至18世紀90年代,已有一批歐美捕鯨人在紐西蘭南島海岸定居下來,隨同捕鯨人前來的還有基督教教會組織。為了有效地傳播基督教和便於進行殖民統治,傳教士在毛利人的協助下於19世紀早期創製了毛利文字並積極加以推廣,文字的出現使書面記錄毛利口頭傳統和用毛利語從事寫作成為可能。廣義的毛利書面文學可以追溯到19世紀40年代毛利人參與歐洲白人對毛利神話傳說的搜集和對毛利民族志的撰寫。在喬治·格雷、埃爾斯登·貝斯特等歐洲白人的編輯加工下,原本「在表演中創編」「在情境性語境中呈現」分屬於各個部落且彼此並不完全相同的部落口頭傳統被強行整合成統一固定、面向閱讀的毛利口頭文學。需要指出的是,當時尚無「毛利人」這種說法,紐西蘭原住民彼時通常被稱為「紐西蘭人」或「紐西蘭種族」。

1840年英國王室與數百名毛利部落酋長籤訂了《懷唐伊條約》,紐西蘭以相對和平的方式淪為英國的殖民地,此後英國人大量移居紐西蘭。到了19世紀60年代,「當普通的(紐西蘭)當地人發現歐洲人在數量上超過了自己時,為了把他們自己與新來者區別開來,人們才開始普遍使用『毛利』一詞」。由此可見,作為概念的「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在紐西蘭土著「與歐洲人接觸並面臨被殖民地化的情況下」才產生的。19世紀毛利人的文學活動還可見於他們創辦的毛利報刊、用毛利語撰寫的部落史以及與千禧年宗教運動有關的系列闡述。這些書面寫作為日後毛利作家的出現奠定了一定基礎。

 城市化進程為毛利英語文學出現鋪平道路

無論是原本的口頭傳播還是後來的書面轉化,毛利口傳文學「本身不是虛構性的,這與白人文學對『文學』這一術語的理解有所不同」。虛構類創作在前殖民地社會通常會出現得較晚,因為欣賞和生產這類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依賴受過一定教育的讀者群體。20世紀早期,絕大多數毛利人生活在鄉村,他們忙於應對土地流失、語言失落、人口銳減等諸多攸關民族存亡的問題。毛利人鮮少有機會或動力進入白人的高等教育世界。儘管從1867年開始,紐西蘭就在學校強力推行英語教育,禁止使用毛利語,但除少數個例之外,具有一定英語文化修養的毛利中產階層直到二戰之後才開始湧現。

城市化進程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為毛利英語文學的出現鋪平了道路。二戰之後,在國內經濟繁榮和製造業對勞動力需求激增的驅動下,大批毛利人離開世代居住的鄉村,前往白人生活的城市尋找工作。到1966年時,已有41.1%的毛利人遷居到城鎮。毛利人進城打破了白人和毛利人原來各居城、鄉的空間布局,原本的相對平安無事如今因「共處一室」而引發了一系列的族群矛盾。對毛利人而言,進城是一場「巨大的、撕裂性的社會變革,或許只有英國殖民統治和拓居者資本主義社會建立時期的土地轉讓才能與之相比」。在社會史的意義上,這種轉變可能是種創傷,然而對文學而言,城市化卻可能是種恩惠,因為它為毛利英語文學及其讀者群體的產生創造了物質條件。進城之後,毛利人逐漸開始系統地接受英語教育,其子女也開始習慣用英語而非毛利語進行自我表述;居於城市之中,古老的民族口傳文化在毛利人日常生活中的活力逐漸消退。此外,政府也希望藉助文學的倫理教誨功能管理和教育「頑劣」的毛利人。所有這些加在一起推動了毛利英語文學的萌生。

毛利作家植入了非歐洲的經歷以表達毛利人的想像

1952年,紐西蘭毛利事務部創辦了《新世界雜誌》,以便為新近城市化的「毛利人家提供生動有趣、增長見聞的讀物」。1955年,《新世界雜誌》第13期刊登了J. C. 斯特姆的短篇故事《為了所有的聖徒》,這標誌著毛利英語文學的生成。毛利人對短篇小說、詩歌這些外來的文學樣式表現出濃厚的興趣,到1959年9月時,《新世界雜誌》的編輯如此說道:「毛利作家的出現是一種較為晚近的現象,他們正在嘗試創作小說、短篇故事和現代形式的詩歌……目前肯定有幾十位毛利人最近開始創作短篇故事,有些無疑取得了成功。」從這裡不難窺見毛利英語文學的蓬勃發展態勢。《新世界雜誌》在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為毛利英語文學的發表提供了難得的渠道,挖掘培養了威蒂·依希馬埃拉、帕特裡夏·格雷斯等一批日後蜚聲世界文壇的毛利作家。隨著依希馬埃拉、格雷斯等人的逐漸成熟和出版長篇小說、短篇故事集、劇本和詩集,毛利人終於在20世紀70年代迎來了毛利文藝的復興。

歷經一百餘年的時間,毛利文學實現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文學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發展演變。如今,這三種傳統不可避免地交織在一起,但命運卻不盡相同:口頭傳統對現在的毛利人依然至關重要,但更多適用於儀式場合;隨著熟練使用毛利語的毛利人數量銳減,毛利語書面文學的創作明顯後勁不足。相形之下,後起的毛利英語文學卻顯得生機勃勃。就演變軌跡來看,興起後的毛利英語文學先後經歷了早期的田園抒情與文學重構、中期的激進抵抗與多元探索以及21世紀以來的走向全球本土化三個發展階段。其間它一直在探索中前行,在動態中調整,始終如一地反映毛利人的歷史遭遇,且介入了紐西蘭的族群話語生成和文化建構。

毛利英語文學是紐西蘭文學發展史上的一塊裡程碑,它預示著在原本白人單一文化佔據主導地位和以盎格魯—撒克遜人為中心的紐西蘭社會視角發生了轉變,它為人們提供了原住民透視該國社會問題的獨特視角。毛利作家改造了源自歐洲的文學文化樣式,在其中植入了非歐洲的經歷以表達毛利人的想像,在審美實踐中有機融合了傳統視角和當代經驗。毛利英語文學不僅處於紐西蘭文壇的中心,而且還步入了世界文學的領地,尤其在那些關涉世界原住民及其抗爭的作品中,毛利英語文學毫無疑問成了被效仿的典範。毛利文學研究提出了諸多亟待思考的問題,比如文學的社會功能、評判標準,依據族裔身份或情感認同對作家作品予以分類的有效性、闡明毛利英語和毛利想像的獨特性等等。這些問題引發了紐西蘭國內外的廣泛共鳴,促使人們思考毛利人是誰、毛利文化是什麼、毛利文化如何進行傳播和自我調節等,而這些思考也必將推動世界原住民文學文化研究邁向縱深。

(作者系國家社科基金一般項目「紐西蘭毛利英語小說研究」負責人、上海理工大學教授)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劉略昌

歡迎關注中國社會科學網微信公眾號 cssn_cn,獲取更多學術資訊。

相關焦點

  • 劉略昌:紐西蘭毛利文學 從口頭傳統到英語文學
    毛利人和毛利文學是殖民化的產物毛利文學先後經歷了從部落口頭傳統到毛利語書面寫作再到毛利英語文學的演進,文學樣式、存在形態、內涵意蘊、主題聚焦等隨著殖民進程和歷史發展不斷得到豐富。毛利口頭傳統一方面承襲了玻里尼西亞的神話傳說,另一方面又在毛利人遷居紐西蘭後在新環境滋養下添寫了「半是事實,半是傳說」的部落史。在近代地理大發現和與歐洲文明接觸之前,毛利口頭傳統就這樣在相對封閉的環境中獨立自主地更新和豐富著。
  • 紐西蘭運動員的毛利戰舞,紐西蘭的一種傳統文化
    你是否記得,2014年男籃世界盃,紐西蘭在對陣美國隊賽前表演了一段毛利戰舞。大夥們都驚呆了,2018年紐西蘭對陣中國隊也上演了一場,其實挺震撼的,毛利戰舞一直以來是它們的傳統,不輸氣勢,對他們來說,這是神聖的時刻,所以都非常嚴肅,這也是表達對對手的敬意與尊重。
  • 強勢崛起到內外交困:英語文學學科的百年浮沉
    在奉行文化精英主義的阿諾德眼中,維多利亞社會的中產階級是庸俗不堪的「非利士人」,工人階級更是目不識丁的群氓,一個綿延了數百年的文化傳統眼看搖搖欲墜。怎樣才能讓文化傳統香火不斷?阿諾德認為,文學能春風化雨般潛移默化地把文化中陽春白雪的部分自上而下傳遞下去,傳播並教授文學正典要落到一門新興學科,即英語文學身上。
  • 非洲文學的困境:缺席的「非洲」,無聲的文學
    後來,他給我們帶來了巨著《非洲小說與傳統》(Roman africain et traditions,1982)。伊巴丹的阿比奧拉·艾瑞爾作了大量研究,豐富了非洲文學研究的成就。有人可能還會提到1984年在布拉柴維爾(Brazzaville)召開的弗朗茲·法農學術研討會;提到1987年在拉各斯召開的學術研討會,慶祝1986年的諾貝爾獎頒給了沃來·索因卡;或者,還有一些規模較小的會議,如1985年在雅溫德召開的口頭文學會議、1991年在阿比讓(Abidjan)召開的神話會議,甚至是1996年在布拉柴維爾召開的索尼·拉布·譚斯專題會議。
  • 英國文學的獨特氣質: 「烏託邦文學」與「反面烏託邦文學」
    反面烏託邦文學早在18世紀的喬納森·斯威夫特(1667—1745)的名著《格列佛遊記》(1726)中就已經初露端倪,書中的主人公格列佛到過的大人國、小人國、飛島、巫人國、馬國等離奇的國度,都帶有強烈的烏託邦或反烏託邦色彩。進入20世紀以後,反面烏託邦文學幾乎取代傳統的烏託邦文學而在英國盛行。
  • 最近很火的「凡爾賽文學」英語怎麼說?
    說起這個最近很火的「凡爾賽文學」,網友總結了三句話:漫不經心地自誇,故作苦惱地炫耀,欲拒還迎地責怪。小學妹覺得網友總結地真的是太貼切了,凡爾賽文學的主要特徵那就是「先抑後揚、明貶實褒」,例如:· Wow, I can't believe that a rubbishy little article like mine had been published in a national news-paper
  • 高考英語作文話題—文學與藝術(高考英語寫作亮點句型+高級詞彙)
    新東方網>英語>英語學習>高中英語>正文高考英語作文話題—文學與藝術(高考英語寫作亮點句型+高級詞彙) 2020-03-18 14:27 來源:新東方網整理 作者:
  • "凡爾賽文學"入選2020年十大流行語,用英語怎麼說?
    閱讀每日新聞,對積累英語詞彙,學習地道的英語表達是大有裨益的。下面是"凡爾賽文學"入選2020年十大流行語,用英語怎麼說?的內容。  《咬文嚼字》編輯部12月4日揭曉2020年十大流行語,「凡爾賽文學」、「打工人」等網絡流行語入選。此前我們解釋了「打工人(laborer, commuter)」的含義。
  • 「通向優質英語教師之路」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
    英語仍然是全球語言之一,不少國家都以英語作為官方語言。為了促進各國之間的交流,英語教育的重要性愈來愈高,對英語教師的需求也相應增加。 如何成為一個優秀的英語教師呢?大家可以報讀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在師資優良的環境下學習英語主科知識、教學法及研究技巧等,畢業後可以留港工作或回流內地,把知識回饋國家,協助國家培養新一代的語文專才。 香港教育大學英語教學文學碩士課程畢業生方同學現在於香港一間中學任教英文科。
  • 維京人帶給世界的文學瑰寶:《埃達》《薩迦》
    多才多藝的冰島人創造出了世界級的文學珍品,不能不說,這是個奇蹟。《埃達》《薩迦》以當時人們的話語進述了北歐中古時期各位神祇的故事,通過一系列鮮活生動的神話故事描述出了眾多活生生的神明形象,其在之後又逐漸演化為北歐維京人的各種標誌性形象。
  • 網絡小說與傳統文學之爭是個糊塗戰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網絡文學改變了我的命運,我一直對這個行業充滿熱愛,並心懷感激。最初寫書,完全是出於興趣,想寫什麼就寫什麼,天馬行空。自從嘗到了VIP付費的甜頭,再寫新書,就有意識地靠近市場,選擇讀者喜歡的題材,甚至特別重視讀者的反應。更主要的是,付費閱讀有一個很關鍵的元素:更新量。
  • 《失落的衛星》:用中國視角看世界,用西方文學傳統寫旅行
    旅行是一種方法,可以挖掘人的故事談及旅行文學,兩人都非常喜歡身體力行,實地觀察。在學生時代,羅新常常和同學一起到遠方徒步。在《從大都到上都》的寫作過程中,他甚至徒步從北京行走到內蒙古的「上都」。劉子超辭職以後,更是成為全職的旅行作家,在各地體驗和記錄。
  • 重審夏爾·佩羅對法國文學的貢獻
    但古今之爭的論戰徹底動搖了「古人不可超越」的思想,成為法語文學為自身證明,並走向繁榮的新起點。佩羅的童話文學創作始於60歲之後,他並沒有因為榮譽與地位而禁錮自己的思想,而是站在文學新浪潮的高峰,俯身傾聽民間的口頭文學,將口口相傳的民間故事編輯成具有美學價值的藝術文本。童話集《鵝媽媽的故事》於1697年出版,問世之初未引起法國文學界足夠的重視。
  • 除了美景 紐西蘭的毛利文化村也值得去看看
    毛利人是紐西蘭的土著人,儘管只佔紐西蘭400多萬人口中的9%,但在英國航海家庫克發現太平洋中這塊綠洲之前,他們是這塊土地上的最早居民,許多毛利人的文化習俗仍被保存下來。對於每個來到紐西蘭的人來說,都對毛利人的文化很好奇。2014年隨著《爸爸去哪兒2》的熱播,毛利文化更是享譽世界。
  • 朋友圈都在刷屏「凡爾賽文學」,這個詞用英語怎麼說?
    欄目分類:輕英語 內容整理/欄目主編 : Willis 今天你「凡爾賽」了嗎? 什麼是「凡爾賽文學」?
  • 紐西蘭華僑華人與毛利人青年攜手聲援中國抗疫
    2月19日晚,由紐西蘭中華青年聯合會與紐西蘭國際婦女會聯合組織的「為湖北加油,為武漢祈福」的毛利祈福儀式,在奧克蘭三大毛利部落共用的Ruapotaka會堂順利舉行。本次活動同時響應了由惠靈頓各界華人聯合發起的「愛無國界·團結抗疫」接力活動。
  •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
    吠陀文學(考研筆記122)學生李清文 編輯吠陀文學大約在公元前十五世紀到公元前五世紀期間二、考題與參考答題要點:名詞解釋:《吠陀文學》1、古代印度文學吠陀時期最重要的作品是《吠陀》。吠陀的字面意義是知識、學問。
  • 殘雪與西方「現代主義」文學:殘雪接受西方文學影響的必然性
    不過,在這種文學傳統的背景下,讀者寄予文學的種種期待,並不是需要過分地勞心費力即可獲得,因為文學家往往藉助於表象世界就能將思想感情融於其間,傳達給讀者。在 80 年代以後的文學發展中,作家們既秉承了五四傳統中知識分子身上的使命意識,把教化民眾和改革社會作為自己義不容辭的責任;同時,對文學本身價值的關注和強調,也成為這一時期作家們的普遍追求。
  • 文心:傳統文學的本源探求及現代闡釋
    ③到了20世紀90年代,隨著中西方學界日益頻繁地展開深入交流,雙方都表現出了一種強烈的願望,試圖實現一種真正平等的「跨文化(文明)對話」。在如是背景下從事中國古代文論的研究,我們應當釐清以下幾個前提。所以劉勰說『為文之用心』,其實就是《文心雕龍》在『剖情析採』部分,從《神思》篇到《總術》篇作為一個綱領所反覆論說的『心』與『術』的問題。」⑧  然而,胡緯的看法卻與此不同。
  •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
    《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德國學者勒策思考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的力作,一部探討「古今之爭」的簡史!本書是一部「古今之爭」的簡史,梳理了從古希臘至歐洲17世紀末(甚至延續至今)的「古今之爭」,作者思考的是歐洲文學中的傳統與現代的承續問題。「古今之爭」輻射到歐洲的整個文化譜系,必然涉及對學問、靈魂高低等的討論,啟發當下的我們深思諸多相關議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