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朋友說,在太古裡逛街的很多年輕女生背的都是名牌包包。
這不奇怪。
太古裡根子上是商業的浮華世界,年輕、外表、個性、品味,都是湧入這裡的人想展示或者獲取的資源。
畢竟,成都人有很多的消費熱情需要釋放。太古裡又那麼美,太吸引年輕人了,難免成為荷爾蒙聖地。
只是,
你如果覺得%咖啡稍微貴了一點,可以到另一頭找太古裡一牆之隔的Pause或者Invisi咖啡喝,都是平易親民又好喝的咖啡。
你如果覺得藍蛙的西餐高冷了一點,可以到負一樓的gogo plate或者吞川湯飯吃一份幾十元的簡餐。
你如果覺得在wagas喝水陽光太刺眼,可以順道拐進大慈寺燒一炷香。
或者,再多拐幾拐,你就會到達我們上上期講的望平街。逛完望平街繼續步行幾百米,就到達今天要講的祥和裡。
祥和裡就是這樣的一種存在,比方說你是一個青春期的男生,你都不會抱著一種想打望的心情去祥和裡看看。
放眼望過去,打麻將的大爺大媽,趴在桌子上面午睡的老闆,拿著電焊施工的工人,趁沒有生意從筐子裡面揀櫻桃兒來吃的水果店老闆,一邊耍手機一邊遛狗的年輕人,坐在駕駛室無止境無脾氣等著前面一輛車挪動的車主。。。
這一切都在告訴你一個真相,不要對生活抱有什麼企圖。
來就是了!
你背個大書包穿件幾十元的oversize的T恤,跟男朋友女朋友打完電動打完籃球或者操場上轉完圈圈,走到祥和裡的路口,看見十幾二十年開不敗的三角梅,就順著這種心情走進來了。
四五百米的祥和裡,你有汗漬的襯衣褲子,你有剛剛蹭了一點泥的鞋子,你有剛剛吵了一回架的小情緒,在這裡都能被好好接待。
你甚至坐在街沿上打個盹,都會被電瓶車鎖車的嘀嘀聲親切喚醒。
太古裡有這樣的聲音嗎?
並沒有。
要知道,我們十多年前混跡在這裡的時候,祥和裡就是那個年代的網紅街道了。現在還在的滋味烤魚當年就是從這裡起步並一路走紅九眼橋的夜生活圈子的。那個時候,一條祥和裡街道上一南一北兩個門店都是他們家的。我們下班去的時候,一號店已經坐滿,被攆到二號店,門口已經排了一堆號了。
也有在附近工作的朋友也會在祥和裡租房子住,下樓排隊吃網紅餐廳也方便。祥和裡是實實在在的居民街區,只是整條街都很好吃,所以一到晚上就被四面八方趕來的食客包圍了。
甚至在祥和裡中間偏東一些的一個很大的公共廁所,我記得當年說的是成都非常早期的旅遊景點級別的廁所。現在路過,大門口進去就是超級大超級明亮的大廳,有一面很寬的鏡子。這麼多年,食客住戶風風火火來來往往,這公共廁所還是那麼乾淨。
我在附近上班的時候,有時中午會點一份粵氏軒的叉燒飯,那個時候還沒有外賣小哥,都是商家自己安排小工來送餐。或者在心情好的中午散步到粵氏軒,幾個朋友各點一種套飯,還可以再點一份腸粉。吃完飯,慢吞吞的走回去上班。
有時隊長波波他們過來,大家就會一起吃串串或者自貢嫩魚館。畢竟隊長是自貢人嘛,一聽嫩魚館老闆地道的自貢話,就知道不會錯。點一份仔姜嫩魚花蓮或者仔姜雞、仔姜排骨,都是巴適的自貢味道。
竹子屋筱莊也是十幾年屹立不倒的老飯店。這家店最大的特色就是有幾個榻榻米包間,以及外牆幾叢綠綠蔥蔥的竹子。我們這次再來就是吃的竹子屋,點了一份雙脆一份雞雜,都是火辣辣的菜。
坐在靠窗的位置,視線穿過不太密的竹叢,可以從顏色辨別出前方的三角梅。周末的下午兩點,這條街生龍活虎的,有些店面在整修或者新裝,搞出的響動也一點不客氣,在這樣的環境裡吃辣,還是很有節奏感的。
這一次逛也有很多新發現。
大陸第一家旅行雜貨的主題品牌道上雜貨,這是在成都的第一家店。
大中午爆滿的蟹蟹大排檔。
店招隨時可能被人順走的學校門口麻辣燙。
喝酒氛圍濃烈的說財要財滷菜老火鍋。
黎黎深夜火鍋
老字號翁記缽缽雞
缽匠翁記缽缽雞
朋來訪小海鮮
……
中午吃完飯,順路又逛逛天祥街,也是吃貨大滿足的一條街。天祥街最初是因為以前這個片區有一個「天祥寺」,是成都人為了紀念南宋末年的民族英雄文天祥而建的。
文天祥不是成都人,也沒有到過成都。
這就很有意思了。
成都其實是個傳統的移民城市,清代初期康熙年間有一波湖廣填四川,1980年代又有一波各地來的移民。
成都人長得好看也就是這樣來的。
移民城市的性格一般比較包容,才有這種只要是天下一流人物,我們成都人都要熱情長情表白的習慣。
既然興致來了,再散步走兩公裡路到雙橋路的sewing machine coffee(縫紉機咖啡)喝一杯。
15或18元起一杯的牛奶咖啡,河馬鑽不進去的超窄清水紅磚店面,老吳自己改造的二手咖啡機,有情人終不會被綠的復古自行車。
一杯二杯三杯四杯五杯六杯,客人們像接到口令一樣拿到咖啡後在椅子上躺成一排,這就是成都年輕人的午後廣場舞時間,午後養花養草養魚遛鳥時間,午後練毛筆字時間,午後帶孫兒孫女時間。
老吳是安徽人,2017年來成都的時候就被迷上了,不知道是被哪一種味道迷上的,這件事至今是個謎。
他之前在沿海也是做烘焙類的工作,還是覺得成都夠包容,找個不起眼的洞穴也可以開個店,喪喪的懶懶的,居然可以吸引那麼多人來喝。
成都人整得起太古裡那種高雅逼格,也可以不看裝修只看味道直白通透天真無邪。
中午十二點開門,通常賣個一百多杯。官方時間是營業到晚上八點,老吳經常下午三四點就在朋友圈發消息說豆子賣完了今天提前打烊。除了本身生意很好之外,老吳說,反正做煩了不想做了就提前關了。
老吳跟那些老派的成都老闆差不多,在國際化的風潮下保持著成都的真性情。
一個安徽人,做了一個非常成都的咖啡店,這也是個謎。
順道,在和縫紉機相隔只有幾十米的同一個屋簷下,已經開了三年的five elephant咖啡味道也不錯。據說是老闆在德國的時候喝了當地一家很有名的咖啡後,回成都復刻打造的一個咖啡館。
人,本質上都是雜食動物。
我想起最近看B站的一篇分析文,說B站上的人喜歡看紀錄片,而是喜好非常繁雜。看上去非常不正經的B站,還是個學習的樂園,哲學啊科技啊醫學啊國際關係啊什麼都不缺。就連著名的校園攝影師陳隊長都買了B站的會員來看日劇看紀錄片看石原裡美周遊列國。
像是在祥和裡這樣的居民區美食街,大家都是靠真本事在鄰居眼皮下打拼,稍有不慎就會遭到隔壁耳朵隔壁嘴巴眼睛的嫌棄。
雙向兩車道,社會車輛都不敢隨便闖進的小街道,老闆也不是非要留你這一個客人,反正去隔壁家吃也是會拿出吃垮這條街的氣勢。
大家都是熟人,熟得不能再熟的人,好酒好菜好肉一直都在,不管不顧不客套,才是輕鬆自在的人間溫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