滌盥虎子孝魯直,親手事母忘顯日。
溺汙不懼丹心赤,器望同存孝誠師。
這是《二十四孝》中對黃庭堅竭盡孝誠侍奉母親的讚譽,每天晚上,黃庭堅都會親自為母親洗滌溺器,從不假手於人,沒有一天忘記兒子應盡的職責。本期我們就來聊一聊這黃庭堅。
史載:黃庭堅生於公元1045年,字魯直,今天的江西省九江市修水縣人,北宋時期著名的文學家、書法家,被譽為江西詩派的開山之祖。
和杜甫、陳師道、陳與義共尊為「一祖三宗」;與張耒、晁補之、秦觀並稱「蘇門四學士」。黃庭堅自幼聰慧,博聞強記,相傳在其六歲時就曾作牧童詩,詩文如下:
騎牛遠遠過前村,吹笛風斜隔岸聞。
多少長安名利客,機關用盡不如君。
牧童騎著牛遠遠地經過山村,他把短笛橫吹著,我隔著田壟就能聽到。長安城內那些追逐名利的人啊,用盡心機也不如你這樣清閒自在。
從詩文中不難看出,這是一首富有理趣而借題發揮的警世詩。那些在官場上爭名逐利的庸人,費盡心機,到頭來還不如一個牧童自在快樂!作者在一貶一褒之中,既表露了不與俗流合汙的心態,又讚美了牧童。
這般的哲思似乎很難是一個六歲的小屁孩能夠做到的,到更像是一個經歷了人生滄桑之人的心語,如此倒是更符合成年後的黃庭堅。
公元1067年,二十三歲的黃庭堅進士及第,文才得到大咖蘇軾的讚賞加持的同時,也給他後來官場的多舛埋下了隱患,成為了新舊兩黨共同的敵人。
及第後的黃庭堅,任汝州葉縣縣尉,此後多年一直擔任些小官,才華得不到施展,時間一長不免對官場的生涯有了些許的厭倦,這一點從他的詩文中可見一斑。
登快閣
痴兒了卻公家事,快閣東西倚晚晴。
落木千山天遠大,澄江一道月分明。
朱弦已為佳人絕,青眼聊因美酒橫。
萬裡歸船弄長笛,此心吾與白鷗盟。
詩的大意是:我黃庭堅並非是一個能幹大事的人啦(氣話),只會敷衍些官事罷了,忙碌了一天趁著傍晚雨後初晴,那就登上快閣放鬆一下心情吧。舉目遠望,時至初冬,萬木蕭條,天地更顯得闊大,而在朗朗明月下澄江如練分明地向遠處流去。
和好基友分別後,便沒有了撫琴的雅興了,只有這美酒,我還是持續的打call中。想想這蹭蹬的仕途,還真不如回到家鄉自嗨去,與白鷗做伴逍遙自在何不樂哉。
這首詩是公元1082年,時年三十八歲的黃庭堅在吉州泰和縣任知縣時所作。詩中黃庭堅通過對官場生涯的厭倦和對登快閣亭欣賞自然景色的歡悅對比;可以感受到詩人對抱負無法實現,胸懷無人理解的痛苦。
黃庭堅的這種痛苦,在後來的一首《寄黃幾復》的詩中有了進一步的表達。
我居北海君南海,寄雁傳書謝不能。
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
持家但有四立壁,治病不蘄三折肱。
想得讀書頭已白,隔溪猿哭瘴溪藤。
詩中「桃李春風一杯酒,江湖夜雨十年燈。」句,在詩詞大會節目中經常作為考題出現,此句也盡表了其中的況味。公元1085年,黃庭堅在德州德平鎮任職,少年時的好基友黃幾復在今天的廣東四會縣任職。
兩人分處天南海北,黃庭堅遙想友人,以詩抒懷。詩中點讚了好基友的廉正、幹練、好學,同時對其垂老沉淪的處境,深表惋惜,抒發了思念友人的殷殷之情,寄寓了對友人懷才不遇的不平與憤慨,這又何嘗不是在說他自己呢!
公元1086年,宋哲宗即位,黃庭堅的仕途有了些短暫的高光時刻。但在參與編寫《神宗實錄》時,被新黨以多有誣陷不實之辭而遭多次貶謫。
在蘇軾、秦少遊等好基友相繼離世後,晚年的黃庭堅更加無意於仕途,從而寄情於山水和紅顏。
驀山溪·贈衡陽妓陳湘
鴛鴦翡翠,小小思珍偶。眉黛斂秋波,盡湖南、山明水秀。娉娉嫋嫋,恰似十三餘,春未透,花枝瘦,正是愁時候。
尋花載酒,肯落誰人後。只恐遠歸來,綠成陰,青梅如豆。心期得處,每自不由人,長亭柳,君知否,千裡猶回首?
公元1104年,黃庭堅再貶宜州。和紅顏知己即將分離、依依惜別之際,黃庭堅寫下了這首《驀山溪》。表達了臨別傷懷,後約無期的悵惘心情。
這也似乎成了一句讖語,第二年,六十一歲的黃庭堅便客死宜州貶所。斯人已逝千年,今天的我輩還在為他悵惋,這是他的成功還是失敗呢!
黃庭堅
軒轅
侍母孝子黃庭堅,
江湖夜雨年復年。
滄桑歷盡淡名利,
不煩繩削自開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