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網際網路世界有一個有趣的現象:在人數上相對較少的一部分群體往往能夠發出較大的聲音,從而掩蓋真實的信息。但是這一點並不是首先出現在網際網路領域,在國際輿論領域這早已經是西方媒體默認的共識了。
用煤炭發電說是碳排放過高,不用就說是制裁反噬,橫豎都是西方媒體有理
而這也就造成了一個很有趣的現象,那就是薛丁格的公信力。最近就有這樣一則新聞,12月18日的《澳大利亞人報》和12月20日的英國《金融時報》都提到了一件事:中國對澳實施煤炭進口限制令導致中國出現了電力短缺,大城市的數千萬居民被迫實施供暖配給,甚至無法使用電梯;路燈和不必要的室外照明設備被關閉,就連工廠都被迫停工停產。並且稱這一現象從浙江逐步蔓延到陝西、江西、內蒙古和上海等省份。兩家媒體的報導還各自引用了不具名中國能源行業從業人員的話來進行佐證,佐證中國對澳大利亞煤炭的嚴重依賴,從而推導出中國對澳制裁對本國民眾所造成的嚴重傷害,更進一步坐實中國採取了錯誤的舉措來解決與澳大利亞的貿易爭端。
豬聽完都笑了
這種可笑的論調就仿佛是在說中國的豬肉價格上漲是因為與ABCD四大糧商的對抗一般,讓人既想嗤笑卻又笑不出來。原因無他,對於相當一部分的外國民眾來說,在一個長期對華態度惡劣的媒體現實之中生活,自然而然地就會傾向於相信中國的負面新聞,而不願意去深究事實。正因如此,英媒和澳媒的相關報導,才有值得評析的價值,不僅僅是讓小丑顯出原形,更重要的是對真實的追求。
中國是個富煤國啊,你們這是把煤炭當做石油了麼
首先需要對外媒的不實報導予以闢謠,對是闢謠而不是指正,因為這種報導純粹就是充斥著嫉妒心且不懷好意的謠言而已。2020年10月中國原煤產量3.3億噸,累計產量31億噸,預計總產量與2019年的37.5億噸相當,用於發電的動力煤和用於工業生產的焦煤比例大致為2:1。而2019年中國進口澳大利亞煤炭數量說法不一,但大致在8000萬噸到9000萬噸的區間內,約為中國本國產能的2%到2.5%左右。同時,這9300萬噸煤炭中,用於發電的動力煤和用於工業生產的焦煤比例也同樣大致為2:1。因此可以說,限制澳大利亞煤炭進口,既沒有影響中國居民用電也沒有影響中國工業用電。
冬季是枯水期,冬季風力發電機會凍住,冬季太陽照射時間少,清潔能源發電減少原因三連
其次則需要說明一下中國電力短缺的一個主要原因和兩個次要原因。最主要的原因是國外疫情太過嚴重,導致世界各國對中國產品的需求大幅增加,進而導致中國工業用電大幅增長。另外兩個原因也很容易理解:冬季取暖用電高峰期的到來以及部分省份由於清潔能源發電量因季節因素減少而導致的總發電量的減少,比如風電和水電資源的季節性枯竭。
西方媒體的不良嗜好從始至終從未改變
至此「中國缺電」這個話題基本已經理清了脈絡,但是「外媒報導中國因制裁澳大利亞而缺電」這個問題卻並沒有到達終點。正如上文所言,在西方媒體長達數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渲染之下,媒體現實取代了現實,將媒體希望人們所看到的事實映射入人們的腦中。而這背後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是因為西方國家和大部分第三世界的民眾缺乏足夠的信息來源,用以進行分析和判斷;而在網絡時代,這種信息源又往往為媒體所把持,共同構築成了所謂的輿論霸權。
現實之魔幻遠超人們想像
然而,當《今日俄羅斯》這種對於西方國家放在冷戰時期屬於不折不扣的敵國特工的媒體,能夠打出「關注RT獲取主流媒體不會告訴你的真相」這樣原本是西方媒體用來針對敵對國家的宣傳語來獲取流量,並且確實地已經在英法德等一眾老歐洲國家獲得了相當規模的受眾的時候,薛丁格的公信力由此可見一斑。一言以蔽之,無論是今天造謠中國缺電,還是明天宣傳抗疫措施,西方的民眾都會質疑,質疑,還是質疑。從這個角度來說,這些媒體所善於玩弄的把戲也算是不負眾望,成功反噬了將其從潘多拉的魔盒中放出的一眾列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