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情茶助爽」:唐代詩人與日常茗飲中的茶詩|一詩一會

2020-12-13 界面新聞

自古以來,飲酒就是文人名士用以消遣和激發創造力的方式之一。從魏晉時期的竹林七賢到「醉者神全」的莊子,無一不在酣飲和酒醉中抒發詩性。唐代之後,飲酒作詩幾乎成了每個詩人的課題。在這方面,「詩仙」李白最有發言權——「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人生得意須盡歡,莫使金樽空對月」,而與之齊名的杜甫同樣是愛酒之人——「白日放歌須縱酒,青春作伴好還鄉」,直到晚年病痛纏身才終於「潦倒新停濁酒杯」。另一位詩人白居易不僅愛飲酒,還懂得如何飲得愜意——「綠蟻新醅酒,紅泥小火爐。晚來天欲雪,能飲一杯無?」

事實上,除了愛好飲酒作詩之外,古代的詩人們也善於「以茶入詩」。相比酒文化的繁榮,茶葉在唐代之前還只是中國南方不太起眼的地方特產。8世紀中葉後,隨著經濟和社會的發展,茶園、茶商不斷增多,茶葉開始在各地推廣,並被文人墨客奉為會客的佳品。他們發現,茶不僅令人冷靜、清醒,而且有助於長時間地坐禪冥思。茗飲的意趣也為許多詩人帶來了靈感,創作了一系列以茶為主題和反映茶之美學的「茶詩」。

加拿大學者貝劍銘(James A.Benn)在《茶在中國》一書中指出,中國古代茶文化的形成很大程度上源於佛教僧侶們對茗飲的傳播。在寺院中,僧人出於戒律不可飲酒,只可飲茶,原本不足為奇,但值得一提的是,寺院也是精英們交流思想與文化的重要場所。「以茶代酒」的風俗使僧侶和文人得以聚集在同一方天地,分享相同的審美觀念,而不必擔心醉酒的危險。

在這樣的情形下,中國的茶文化、佛教的禪宗與唐代的茶詩一同興起,相輔相成。在流傳至今的茶詩中,我們可以清楚地看到,現代人賦予茶的價值,諸如天然、健康、解毒、提神醒腦等,並不是新觀點,而是唐代詩人早已提出的。除了關注茶的特性和飲茶的感受外,茶詩中也常常蘊含著詩人們對充滿禪意的隱居生活的嚮往。經出版社授權,界面文化(ID: BooksAndFun)從《茶在中國》一書中選取相關內容,以饗讀者。

《唐代茶詩》

文 | 貝劍銘 (James A.Benn) 譯 | 朱慧穎

茶詩中的宗教及美學意義

據時人所言,茗飲之風始於開元間(713—742)泰山的75降魔藏禪師,然後傳遍整個大唐帝國。我們不必對大約與此同時詩歌中突然出現茶而感到驚奇,因為這無非證實了8世紀中葉飲茶大為流行的其他證據,我們也不必訝異於唐詩中茶與寺院、僧人緊密關聯。活躍於開元初的詩人蔡希寂提供了一個比較特別的例子,反映了此種關聯,他在《登福先寺上方然公禪寺》的最後一句說到「茶果」是典型的僧人晚餐。這是現存最早言及茶的唐詩,而且很明顯作者並不想強調「茶果」是很獨特的物品。有趣的是,正如降魔禪師,蔡詩中的湛然也屬於北宗禪一派。不管有意無意,禪宗的興起與茗飲的發展在唐代文獻資料中常常連在一起。不過,一位唐代小詩人對寺院用茶的隨便一提決不能代表茶與佛教之間全面的相互影響,這一點我們能從更著名更多產的詩人之詩作中窺知。

8世紀一位聲名尤著、崇信佛教的詩人王維(701—761)留下了幾首詠茶詩。此外,與王維同時代的幾位著名的盛唐詩人如岑參(737—792)、李嘉祐(活躍於8世紀)、韋應物(737—792)也寫過一些與茶有關的詩歌。從18世紀重要的詩歌選集《全唐詩》中流傳下來的茶詩來看,提及茶次數最多的唐代詩人為白居易(772—846)。但是我們要正確看待這一事實,因為白居易的茶詩不超過30首,與其詩歌總數(2800多首)相比是一個很小的數目。這一統計數據表明,雖然茶詩的內容與影響或許具有重要的文化意義,但它從盛唐時期詩歌總量的角度看依然是一個微不足道的類別。

崇信佛教的詩人王維(701—761)眾所周知王維與佛教關係深厚,但其茶詩不見有明顯的佛教內涵。王維傳世的詩歌中有三首談及茶。《贈吳官》中有「長安客舍熱如煮,無個荼糜難御暑」。《酬嚴少尹徐舍人見過不遇》曰「君但傾茶碗,無妨騎馬歸」,從整首詩的上下文判斷,這句詩說到了茶令人不眠的作用:喝茶後會恢復精神,一掃前一晚過度勞累造成的疲乏。在另一首詩《河南嚴尹弟見宿弊廬訪別人賦十韻》中,王維描畫了「花醥和松屑,茶香透竹叢」的情景,從中我們可以推斷詩人家中同時用浸泡過花朵的酒和茶待客。從這三個對茶順便一提的詩句顯然可見在王維所處的時期,茶已因為能解渴、御暑和提神而為人喜愛,被廣泛用作普通的飲品。王維的詩歌也表明一般人們並不覺得茶應該承載深刻的宗教或美學意義,這樣做是詩人們自己的選擇。

如果說王維的詩歌只是把茶放在某個背景之下或當作陪襯來描述,那麼與其相反,一些同時代的詩人則把茶作為詩歌的核心。韋應物就是這樣一位願意以茶為主角的詩人,其《喜園中茶生》云:

潔性不可汙,為飲滌塵煩。此物信靈味,本自出山原。聊因理郡餘,率爾植荒園。喜隨眾草長,得與幽人言。

這是一首短詩,但它包含了有趣而新鮮的觀念,值得分析。首先,茶樹被賦予了超凡脫俗的特點:它性潔,不能被玷汙。這一觀念很有可能受中古中國佛教認為萬物皆有佛性的思想影響。我們知道,這一思想本來僅適用於有感情的生命,但是到了唐代甚至延伸至草木。下一句詩進一步強化了韋應物對茶的理解:茶能「滌塵煩」。在佛教文本中,「塵」通常代表蒙蔽我們本性的妄念與汙垢。「煩」字意為「擔憂」或「焦慮」,但也是「煩惱」之煩,它在佛教中指「煩惱障」(梵文:klesa)。因此,這些詩句既使茶具有強烈的佛教色彩,同時也呼應了《茶經》中茶能滌煩一說。而且,在詩人筆下茶樹和其他植物生長在一起,正如聖人或菩薩雖意識清明,心性澄淨,卻混跡於凡夫俗子當中。似乎是為了強化這一宗教意味的解讀,詩人又告訴我們茶有「靈」味。因此,我們可以從這寥寥數行看出唐代詩人如何有意識地把佛教教義與他們對茶這一新飲品的讚美相連,精妙的詩句由此構建了圍繞茶深有影響的非世俗性審美。

新的文化空間:寺院飲茶

有時詩人把名剎的某種茶當作寫作題材,有時他描述和某位高僧一起喝茶,但也有些唐詩將目光投注於在寺院飲茶的經歷,這種經歷及其在文學藝術作品中的表現對於貫穿後世的對茶的審美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盛唐詩人岑參描寫了夜宿寺院見一茶園的情形。在作於763年秋的《暮秋會嚴京兆後廳竹齋》中,詩人形容了茶的色與香,令人如臨其境:「甌香茶色嫩,窗冷竹聲幹。」對該詩而言,寺院是一個適合靜思的地方——而茶最適合靜思默想之時。不過,用茶待客的高官通常以人為主題而不是茶自身。例如,李嘉祐的詩歌提到了五種不同情境下的茶:春天的陽羨茶園;與薦福寺老僧「啜茗翻真偈」;送別之茶;獨自飲茶;宴席上飲茶。從環境的多樣化可知到李嘉祐的時代,茶已進入官僚生活的各個方面。下面我們來讀其中一首以寺院為背景的詩歌:

《同皇甫侍御題薦福寺一公房》虛室獨焚香,林空靜磬長。閒窺數竿竹,老在一繩床。啜茗翻真偈,然燈繼夕陽。人歸遠相送,步履出迴廊。

除了茶,李詩還提及繩床。誠如柯嘉豪(John Kieschnick)所言,和佛教徒緊密相關的繩床是中國家具史(以及身體姿態史)上的重要創新。文人墨客構建了真正享受茗茶的理想化或審美化場景,文人像僧人那樣坐在繩床上邊啜茗邊看佛偈的形象是其中一個重要的元素。我們會看到,優雅、有意義的理想化品茗場景是始終會在明清文人的心中引起共鳴。

圖片來源:視覺中國唐代詩人經常稱讚茶激發了他們的詩興。在唐代知識分子劉禹錫(772—835)寫給白居易的詩歌之一《酬樂天閒臥見寄》中,詩人說「詩情茶助爽,藥力酒能宣」,指出了茶的功能之一——正如酒能增強藥效,茶能激發詩情。劉禹錫還進一步抒寫了與同伴品茶的經歷,即《西山蘭若試茶歌》:

山僧後簷茶數叢,春來映竹抽新茸。宛然為客振衣起,自傍芳叢摘鷹嘴。斯須炒成滿室香,便酌砌下金沙水。驟雨松聲入鼎來,白雲滿碗花徘徊。悠揚噴鼻宿酲散,清峭徹骨煩襟開。陽崖陰嶺各殊氣,未若竹下莓苔地。炎帝雖嘗未解煎,桐君有籙那知味。新芽連拳半未舒,自摘至煎俄頃餘。木蘭沾露香微似,瑤草臨波色不如。僧言靈味宜幽寂,採採翹英為嘉客。不辭緘封寄郡齋,磚井銅爐損標格。何況蒙山顧渚春,白泥赤印走風塵。欲知花乳清泠味,須是眠雲跂石人。

劉詩的獨特在於他一直關注茶的物質性——其採制、煎煮與分布。它也提供了寶貴的證據,證明顧渚山上一個寺廟的僧房周圍生長著茶樹。在後面的幾章中我們還會遇到顧渚茶,而且我們從其他資料知道,珍稀的茶葉往往長在山寺中或近旁的小塊土地上。劉禹錫還述及如何為貴客煮茶——主人親自採來最嫩的新芽炒制,然後用當地新鮮的泉水煮成一盞香茗。詩人注意到了茶葉的外形與香氣,還說這種茶葉好就好在生長在竹子下面長滿苔蘚的地方,無意中顯示了自己的鑑賞能力。有趣的是,他步陸羽後塵,也稱神農(詩中呼之為「炎帝」)為茶葉的發現者,不過他把品飲這一堪稱「翹英」的春茶的樂趣明確地放在現在而不是遠古時期。在詩人筆下,這位僧人是具有「清泠味」之美妙「花乳」的高雅守護者和鑑賞家。他還說,寄遞此茶若用「白泥赤印」緘封會有損茶味,唯有山中隱士知其真味。這裡又是詩人把涉及茶之美學的許多元素集中在一起,聚焦於遠離宦海沉浮的理想化寺院生活。

劉禹錫的另一首詩《秋日過鴻舉法師寺院,便送歸江陵》,更間接地用茶再現偶遇高僧的經歷:

看畫長廊遍,尋僧一徑幽。小池兼鶴淨,古木帶蟬秋。客至茶煙起,禽歸講席收。浮杯明日去,相望水悠悠。

在這首詩中,言及茶的僅為茶煙、茶杯之句,但茶的出現顯然是為了讓讀者把茶與僧人靜思默觀的生活相聯結。劉禹錫的這幾首詩反映了詩人們如何書寫茶——是作為詩歌的主題,抑或是人際交往中用以表情達意的語言寶庫中的一個元素。除了上述幾例,許多中唐詩人也寫詩歌詠茶、寺院、隱士,如孟郊(751—814)經常在詩中提及在寺院飲茶。張籍(767—830)的許多詩涉及隱逸、清寂的概念,並以茶入詩。客觀地說,與高僧共飲茗茶的文人形象成為唐詩的慣例。

《茶在中國:一部宗教與文化史》[加] 貝劍銘 (James A.Benn) 著 朱慧穎 譯中國工人出版社 2019-12本文書摘部分節選自《茶在中國:一部宗教與文化史》一書第四章,較原文有刪改,經出版社授權發布。

相關焦點

  • 詩中茶韻丨——清正,清幽,清雅,清心
    茶詩作為一種重要的創作題材和精神載體,飽含著歷代文人雅士的審美志趣和情操抱負。唐代斐汶在《茶述》中說——茶,起於東晉,盛於今朝。其性精清,其味浩潔,其用滌煩,其功致和。參百品而不混,越眾飲而獨高。茶作為一種飲品,儒、釋、道三家也都將其融入日常生活之中,從中達到一種集體文化認同,即:和、靜、清。故此,茶也就被賦予了這一高雅的審美意蘊。今天和讀者朋友們一起從詩詞中去認識和領悟茶的哲學理念之旨趣和精髓。
  • 【茶詩】《飲茶歌誚崔石使君》裡的茶、酒、禪
    在【話史】中小編提到了唐代的茶僧皎然,以及茶取代酒成為文人士大夫的首選飲品;有讀過【話史】的朋友問小編可否詳細地說說唐代的「茶酒之爭」。
  • 「從來佳茗似佳人」,以茶入詩的十首名句佳作
    小編按照歷史先後整理了十首有一定代表意義的茶詩,與茶友共賞。- 01 左思《嬌女詩》-評選理由:早期茶詩。唐代之前的早期茶詩寥若晨星,目前已知最早的是西晉孫楚的《出歌》,記載著「薑桂茶荈出巴蜀」,印證著中國西南部是世界茶的發源地。同代茶詩更富有文學氣息的,當屬左思的《嬌女詩》,其中有「止為荼荈據,吹噓對鼎立。」
  • 在蘇軾心目中,茶是有生命、有靈性的,在他的茶詩中可一一體現
    宋代的文人們不僅將飲茶當成一種生活的情趣,而目『在對茶詩進行抒發感性表達的同時,更多的進行了哲理的思辨。宋代茶詩是對唐代茶詩的繼承和發展,宋代初期的土禹倆,中期的梅堯臣、蘇軾、黃庭堅、歐陽修以及南宋的陸遊等等,都對品茗情有獨鍾,寫下了大量膾炙人口的詠茶之作,並目『讓茶對於宋代的文人們來說不僅可以當成一種生活的情趣,在茶詩中抒發情感,還能傳達更多的哲理追求。
  • 10首關於茶的詩詞佳作或名句,茶與詩的搭配,很美很愜意
    中國自古以來,也是詩的國度,唐詩、宋詞、元曲,歷來是我們稱道的文化明珠。茶詩,在許多詩人的作品中,都有所體現,像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盧仝、蘇東坡、李清照等,都是極愛茶的人,他們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吟詠茶的詩詞佳作。
  • 【聽書】茶粥原來在我國唐代就已流行,古人還把配方寫進了詩裡
    進一步而言,茶粥也是中國眾多飲茶習慣中的一種。要聊起茶粥的掌故,便不得不提唐代儲光羲的茶詩《吃茗粥作》。 其實茗粥一事,也不是唐代人的發明。陸羽《茶經》中,便記載了西晉時期一件與茗粥有關的事件。其中寫道:傅鹹《司隸教》曰:聞南市有蜀嫗作茶粥賣,為廉事打破其器具,後又賣餅於市。而禁茶粥以困蜀嫗,何哉?
  • 唐代詩人,竟然酷愛茶粥!到底是祛暑飲品,還是黑暗料理?
    一起來看看今天的文章吧!林瑩女士抄錄《吃茗粥作》(丹桂茶園彩箋)有一年在日本東京的表參道,誤打誤撞的走進了大名鼎鼎的茶茶の間。主理這家小店的主理人和多田喜氏,被當地媒體稱為日本茶的三賢人之一。我在他的店中喝了一款名為「流星」的日本煎茶。名字雖美,味道卻也平平。反倒是中午吃的茶餐裡的一碗茶粥,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 茶書網:《不讀詩何以解茶:歷代茶詩選注》
    茶是中華民族的舉國之飲,發於神農,聞於魯周公,興於唐朝,盛於宋代,普及於明清之時。茶文化,是茶與文化的有機融合 ,這包含和體現一定時期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隨著茶葉消費市場的拓展,近年來茶文化呈現欣欣向榮的景象。歷代不乏詠頌茶葉的詩歌。本書精選365首關於茶文化的古詩,所選之詩截至清代,每首詩均包括作者小識、注釋、助讀三個部分,全面詮釋中國茶文化的內涵。
  • 「茶中有詩意,詩中有茶味」,明朝如何在茶詩中展現出飲茶文化?
    曾經擔任國子監祭酒的翰林學者陶望齡就寫過一首《勝公煎茶歌兼寄嘲中郎》的詠茶詩,詩中對於龍井茶等當時的名茶就口感和茶的香味作過細細品鑑,這在他的詠茶詩中是頭一篇。在宋朝,茶葉大多是團茶,因而宋朝「點茶」的技藝乃是一絕。
  • 盤點古人寫的茶詩,這些詩你讀過幾首?
    說到茶詩,不得不提盧仝,他的這首詩很長,精華在「一碗」至「七碗」部分,這一部分被單獨提取出來,稱為《七碗茶詩》,這一部分描述了喝這七碗茶的過程中,不同階段的身體感受,被後人解讀為「茶氣」。一言到七言詩又叫「一七體」,這首詩又被稱為「寶塔詩」。這是元稹送別白居易時所作的一首詩,寫出了茶「味香、形美」的特徵,體現了詩人對茶的喜愛。全詩看似在讚美茶的美,實則表達了詩人與白居易之間真摯的友情。
  • 白居易10首經典寫茶詩,足見樂天對「茶」的愛及貢獻
    「不寄他人先寄我,應緣我是別茶人」,說明白居易在品茶、辨茶方面具有獨到的造詣。據統計,唐詩中共有茶詩684首,涉及作者97人,而白居易一人就65首,約佔總數的十分之一。把茶大量移入詩壇,使茶酒在詩壇中並駕齊驅的是白居易。從他的詩中,我們看到茶在文人中的地位逐漸上升、轉化的過程。我們一起讀讀樂天這些詩,看看樂天對茶是怎麼一個「愛」。
  • 這些唐代茶詩,美到窒息
    ,美到窒息要說茶詩,其實已經是咱們的老朋友了,在喜馬拉雅《跟著古詩學品茶》的課程中,咱們就已經學過好多首茶詩了。最近也剛結束了抄寫茶詩的活動。多聊茶的新同學越來越多了,除了新同學對學習茶詩有很高的呼聲之外,很多老同學也表示沒有抄茶詩很不習慣,看來多聊茶的學霸真的很多嘛。多傑老師常說:茶詩,應該成為現當代茶席中必不可少的元素。詩和茶,就是在這個時候奇妙的交匯在了一起。為了便於大家學習,若是在《跟著古詩學品茶》課程中有講過,我會在詩歌后面單獨備註。
  • 「當年萬裡覓封侯」,而今「晴窗細乳戲分茶」!
    有這麼一位詩人,當我們學生時代在課本上與他的作品相遇,一直以為他是老憤青;年歲漸長,讀多了他的詩,才猛然發現,原來他也曾是位愛茶擼貓的精緻文藝小青年。 他,便是宋朝詩人陸遊。
  • 7首著名的茶詩:盧仝飄逸、蘇軾懂行,你最喜歡哪一首?
    茶,不僅是普通大眾愛喝的飲品,更是士大夫、文人雅士爭相歌詠、消遣的對象,從古至今,也不知有多少茶詩、茶詞、茶文流傳了下來,像著名的詩人白居易、盧仝、蘇東坡等,都是極愛茶的人。為我們留下了許多吟詠茶的佳作。白居易曾說:「或飲茶一盞,或吟詩一章」,這樣愜意如春的生活,怕是許多人都嚮往的吧。茶與詩,要多美好有多美好。
  • 品一杯香茗吟一首古詩
    唐代著名的茶學家陸羽,因為一生嗜茶並精於茶道,所以創創作了世界第一部《茶經》。從《茶經》誕生之日起,中國人飲茶就成為了一種文化。並且當茶文化與詩歌文化相互融合之後,就變成了足以驚豔世俗的「茶詩」。據不完全統計唐代大約有500首「詠茶」的詩詞。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大詩人,都曾一邊品茗一邊作詩。
  • 自比茶聖的寫詩達人陸遊,85年人生寫茶詩近400首,為啥這麼愛茶
    陸遊,字務觀,號放翁,生於北宋,活在南宋,是兩宋時期最著名的愛國詩人。在長達85年的生命裡,他筆耕不輟,寫下了近萬首詩歌和其他的文學作品,自言「六十年間萬首詩」。根據後人的整理,現存詩作就達到了9300多首,包括《劍南詩稿》85卷,《渭南文集》50卷、《老學庵筆記》10卷及《南唐書》等。
  • 茶文化中影響力極大的5位人物,促進了唐代茶文化發展,值得銘記
    皎然與陸羽的交情匪淺,其所作之詩中與陸羽有關的詩有二十首之多。《飲茶歌送鄭容》中皎然說:「賞君此茶祛我疾,使人胸中蕩憂慄」。《飲茶歌誚崔使君》中皎然描繪了剡溪茶一飲、再飲、三飲的感受。《顧渚行寄裴方舟》中,皎然甚為關心紫筍茶事。
  • 茶聖是陸羽,茶仙是盧仝,那麼茶詩之冠是誰?自然非白樂天莫屬
    陸羽因寫《茶經》而被後人尊稱為「茶聖」,盧仝[tóng]也因一篇《走筆謝孟諫議寄新茶/七碗茶歌》被譽為「茶仙」,這些人,都是茶中有名的人物。唐朝也是詩歌鼎盛的時代,當詩人愛上喝茶,自然會寫下不少茶詩,那麼,誰是唐朝寫茶詩最多的人呢?我想,此人非大詩人白居易莫屬!
  • 昔日小蠻腰,今日兩碗茶,白居易的拿起與放下
    這一首茶詩幾乎貫穿古今,影響了無數的文人雅士。同時代的詩人白居易與盧仝倒是有著同樣的喝茶心境。 喝茶可養性抒懷在白居易的詩中常可以感受到,《兩碗茶》中寫道:食罷一覺睡,起來兩碗茶。舉頭看日影,已復西南斜。
  • 從《茶經》中,探尋唐代茶道的流派發展
    由此可見,飲茶風氣在唐代時期尤為興盛,已經成為日常生活中或不可缺的食物之一,佔據重要的地位。「茶興於唐」並非空穴來風,是具有一定史學依據和經濟因素。唐代在當時社會環境中屬於世界性的大國,其綜合國力、經濟實力、文化繁榮程度都佔據世界前列,並將茶文化作為一種文化輸出,向世界各地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