都說愛玩是孩子的天性,但是我們發現,如今的孩子卻寧願呆在家裡,也不願意出去和自己的小夥伴們玩耍。
據一項研究表明,在對兩萬名的小學生的調查中,有62%的孩子都表示,他們寧願通過社交軟體的方式和朋友交流,也不願意出門。
朋友最近也和我們吐槽,說自己的孩子就是典型的「肥宅」。孩子從小就不想出家門,也不知道怎麼和其他的小夥伴們交流。有時候,朋友和老公出差,孩子能一周都待在家裡。現在,孩子上了小學,除了體重超標以外,也不能很好和同學相處。同事也正在為此發愁。
那麼,為什麼我們的孩子如今變得越來越宅呢?對於這些總是喜歡宅在家裡的孩子,我們作為爸爸媽媽,又應該如何引導他們呢?
01 如今的孩子越來越宅
說起如今的孩子越來越宅,最主要的原因就是網絡技術的飛速發展。雖然科技進步給大家帶來了很多便利,但是也不可避免地產生一些負面的影響。
孩子都普遍早早接觸了電子產品,小小的孩子就已經有了自己的手機。很多大人都感嘆,現在的孩子,論起玩手機,自己都自嘆不如。這讓孩子足不出戶,就可以和自己的同學夥伴交流。
另外,很多孩子宅在家裡,也有可能是沉迷電子遊戲。一到放假,孩子們就宅在家裡打遊戲,有時候飯都顧不上吃。並且,爸爸媽媽工作忙,又缺乏對孩子必要的監督,因此孩子才總是宅在家裡。
另一個孩子宅在家裡的原因是孩子學習壓力繁重。我們發現,如今的很多小學生就已經是壓力山大,每天都是寫不完的家庭作業,聽不完的網課。再加上爸爸媽媽那種讓孩子贏在起跑線上的心理,孩子的壓力就更加重了,基本上沒有時間走出家門。
02 宅的孩子問題有哪些
心理學研究表明,孩子宅在家裡,首先就是會對孩子的心理產生不良影響。經常在家的孩子,他們的世界會變得越來越自我。
我們都知道,溝通和交流是連接我們和外界環境的重要途徑。但是,對於總是宅在家裡的孩子來說,他們缺乏這種途徑,更多的是自己和自己對話。這樣的孩子會越來越自我。
小的孩子會遇到一個發展階段,那就是自我中心階段。這個階段,孩子會普遍認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其他的人的想法都和自己一樣。隨著孩子不斷長大,與他們交流和溝通的增加,孩子才意識到了自己不是世界的中心,意識到了自己和別人是不同的。進而,孩子發展了共情的能力。
但是,對於經常宅在家裡的孩子來說,他們自我中心的這個階段會更長,也就更不容易獲得共情的能力。這樣的孩子未來也會很自我,無法受到他人的青睞和認可。
宅對孩子的另一個影響就是影響孩子的身體健康。孩子宅在家裡,普遍都是一坐一整天,基本不會參加一些體育運動和鍛鍊。但是,日常鍛鍊的意義在於促進孩子身體發育,保持孩子的身體健康。
不熱愛運動,總是宅在家裡的孩子身體素質相對於其他的孩子來說會差一些,並且經常容易生病。就像是鄰居的孩子一樣,雖然成績很好,但是三天兩頭就要到醫院,天氣一變化就會感冒。身體是一,其他的都是零,孩子沒有健康的身體,就算是成績再好也沒用。
最後,宅的危害就是影響孩子的人際交往能力。就像是剛才開頭提到的同事的孩子一樣,上了小學以後,孩子不知道怎樣和同學交流,不知道怎麼和老師相處。歸根結底,就是孩子經常在家,不接觸外人的原因。這些孩子缺乏人際交往的技能,未來長大以後,人際交往能力也會成為一塊短板。
03 父母如何身體力行帶孩子走出家門?
要想孩子變得不宅,作為爸爸媽媽,我們應該怎樣引導孩子,又應該怎樣身體力行,帶孩子走出家門呢?
接下來,就給大家介紹幾種好的辦法,希望能給各位爸爸媽媽一些啟發。
首先就是爸爸媽媽都抽出一些時間陪陪孩子。
很多時候,孩子不是不想出去,而是找不到陪伴自己出去的人。如今的爸爸媽媽工作繁忙,很少留出時間陪孩子。但是,俗話說得好,時間就像海綿裡的水,擠一擠總是會有的。
因此,我們作為爸爸媽媽,要儘可能抽出一些時間,或者是平時下班吃完飯帶孩子到公園散散步,或者是一個月抽出一個周末帶孩子去郊遊。在爸爸媽媽的陪伴下,孩子才更願意走出家門。
其次,就是通過和孩子建立共同愛好的方式,把孩子請出家門。
很多孩子不願意出家門,可能也是因為缺乏興趣愛好。我們發現,生活中也有很多孩子熱愛打籃球,羽毛球等等體育愛好,這些孩子就算沒有爸爸媽媽的督促,也會經常出門鍛鍊。
因此,做為父母,我們可以和孩子建立共同的興趣愛好,最好是一些體育運動。通過這種方式,既可以讓孩子出門,又可以用新的愛好減少孩子上網打遊戲的時間,可謂是一舉兩得。
最後,爸爸媽媽也要以身作則。
如果自己本來就是一個喜歡宅的人,那麼自然孩子有樣學樣,也總是會喜歡宅在家裡。因此,爸爸媽媽也要為孩子做出榜樣,身體力行。
相信大家都學會了引導孩子走出家門的辦法。那麼,大家對比還有什麼好的建議嗎?歡迎大家在評論區留言和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