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間哪有雙全法,只為本真負浮華
作者|潘妤
指導老師|黃宇明老師
「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這是六祖慧可的禪悟之言。意在告訴我們不要貪圖名利、利慾薰心,重要的是修身養性、追尋本真。他們在凡世間蹉跎歲月後,發現浮華只是表象。而在洗盡鉛華,褪去浮華後,顯露出的本真,才是最為純粹的。
人世間的浮華誘惑千千萬萬,我們在浮世間人來人往,大多數人都被功名利祿限制了前進的腳步,只能不停的原地踏步,此後一生碌碌無為。但元代大畫家黃公望卻從沒被這些誘惑迷暈了眼,他在歷經官場起伏波折後,毅然地改變了自己的生活方式。在當時已經五十歲的黃公望決定去學畫畫。在古代,五十歲已經是人生暮年,但對於黃公望來說,他的人生盛宴才剛剛開始!在之後的二十多年裡,黃公望走哪看哪,極度專注。他用一生完成了一件事,就是實現自我。他與過去的生活徹底決裂,不再討好誰,也不再將時間浪費在無聊的人,無聊的事上,過著極簡的生活。他雖從浮世間來,但卻從未忘記本真;不泯然於眾,只遵循內心真實的感受,欣然向前,歷盡浮華,回歸本真。
在古代有歸有光的「項脊軒」,在近代有梁啓超先生的「飲冰室」,在現代也有來新夏先生的「邃谷樓」。居陋室,惟德馨。就是著名歷史作家來新夏先生的真實寫照。來新夏先生的書房僅僅是樓梯下的暗房,名之曰:「邃谷樓。」他的書房雖然黑暗狹小,卻以文化書香而光陰如晝。正是來新夏先生這種追求生命本真,掙脫名利枷鎖,才卓成散文大家。但縱觀當今學者,僅唯有楊絳錢鍾書夫婦成為了當代中國少有的真正意義上的「隱士」。他們夫妻二人蝸居書齋,杜門避囂,淡泊名利,專心治學,仿佛過著出世般的生活。「非淡泊無以明志」淡泊是一種修養,一種氣度,一種智慧,一種境界。錢鍾書與楊絳都保持了一顆淡泊的心,擺脫名利的羈絆,真正做到了返璞歸真,潛心回歸自然。
在物質日益豐富的今天,我們卻也不能遺忘屬於自己的那扇帶著皎皎月光的書窗。古人能保持內心的本真,並不是為了休閒而讀書,而是將讀書時汲取的知識轉化為腦中的智慧,滋養心靈。而身為當代讀書人的我們不能在讀書時想到的僅僅只有文憑,以後的職位,以及自己今後會處在那個社會平面?古人可以「把欄杆拍遍」、「憑欄且數星」,作為新青年的我們也不能隨意咀嚼書中的文字為滿腹經綸,想到的只是經世致用,將讀書蛻變成了苦事,我們也可以看見古人眼裡的漫天繁星和熠熠星光。宋代劉子軍的兩句詩裡寫道「明月不知君已去,夜深還照讀書窗。」明月不知道讀書人已經離去,淹沒在都市的浮華中;明月夜深來相照的,也不是書聲琅琅的書窗了。他們失去了內心的純粹,遺忘了心中的本真。但「不畏浮雲遮望眼」的我們仍懷著赤子之心,去追尋自己的本心。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正是我們所嚮往的生活。生活的本色為我們創造了詩意的家園,生活的本色為我們造就了精神和心靈的純粹,生活的本色為我們演繹靈魂的本真。人要追求本真,簡潔而樸素,率性而為,超越世俗。堅守本真,褪去浮華,你會得到純天然的快樂!「以清淨心看世界,以歡喜心過生活,以平常心生情味,以柔軟心除掛礙。」除去浮華,看庭前花開花謝;堅守本真,望天上雲捲雲舒。
家長寄語
佛經上有句話深以為然:「不畏一切的事物和道理所羈絆,也不為虛無的道理所困擾」。如果都能做到這樣,便得以身心自由自在。
我們在人間滄海中沉浮,想要獲得解脫,其實最重要的是返璞歸真,保留初心,不以外物世俗慾念為主導,這樣便可脫離苦海,否則被慾念驅使,一切只會顯得更加空虛。
不被外物所迷惑,用淡泊名利的心思來受人敬重,這才是自己本性最有意義的力量。
因為外物一切都是虛幻,人生不過是一場虛妄,領悟真性,找尋俗世修行最真實的自在境界。
End
END
編輯丨侯雯倩
校稿丨胡霖萌
審核丨沙智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