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超賢一出,大片又穩了!
毫無疑問,林超賢應該是香港導演「北上」之後,最成功的幾位導演之一。深度耕耘動作類型片,故事人物都是「稀缺」題材,票房口碑雙贏。
一部《湄公河行動》豆瓣8.0 ,票房11.86億元,奪取2016年國慶檔冠軍。
一部《紅海行動》 豆瓣8.3 ,票房累計達到驚人的36.5億元,豪奪2018年春節檔冠軍。
這樣的成績讓林超賢早已成為內地影視圈最熾手可熱的導演。縱觀多部影片,林超賢最拿手的地方在於將港片的動作元素與內地觀眾的審美偏好,有效「縫合」,既保留港片的魅力,又讓內地觀眾看到了大片的視覺奇觀。
林超賢真的很懂觀眾,了解影迷的偏好,拍出的影片觀賞性十足,而且情感充沛,有著直戳人心的深厚內力。
這次的《緊急救援》無論在動作場面亦或故事人物上同樣「劍走偏鋒」,動作戲全面升級的同時,把鏡頭對準了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這一不太被觀眾熟知的英雄群體。
截止目前,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全國只有不足600人,但他們已經無數次拯救別人於水火之中,讓他們獲得了第二次生命。
「武戲炸魂、文戲動情」,延期近一年後,國產硬核大片《緊急救援》終於來了。
林超賢電影給人的第一印象就是「硬且燃」。
《緊急救援》一開場就顯露出大片氣質,第一場救援發生在慘烈驚險的海上石油鑽井平臺上。
被大火吞噬、不斷發生爆炸的平臺逐漸解體,緩緩沉入海中。救援的開展被事無巨細的呈現出來,包括直升機的穩定,繩索的安排。
不光是高溫大火,時間也是他們最具威脅的敵人。稍有遲疑,不但救援會失敗,自己也會賠上性命。
從開場的鑽井平臺救援,第二幕的峽谷河流救援,第三幕的客機墜海救援,以及第四幕高潮的著火輪船生死戰,每一場救援都以緊迫的時間作為劇情炸彈的「引線」,把命懸一線的緊張感和如履薄冰的危機感拍得相當刺激。
林超賢創意性地將港片的招牌動作元素融入到了救援行動中。
比如河流救援卡車司機的一幕。特勤隊人員用直升機螺旋槳驅趕流火,鉤鎖拉住車頭;救援遇險後,兩位隊員互不捨棄,拼死相救,最後與死神擦身而過。
一邊是陷入僵局的救援,一邊是飛速飄過來的木樁和殘骸。
交叉剪輯提高了節奏,不斷凸顯時間的緊迫,將救援隊員與死神纏鬥的場面描繪地兇險萬分,令人十分緊張,陷入劇情早已鋪設好的敘事中。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緊急救援》並非槍戰片,但林超賢還是在影片裡展現了特勤隊用驅敵退火的神奇滅火彈,如防彈衣一樣保護特勤隊身體的強韌防火服等,這些神秘「武器」更加全面、專業且真實的展現了這群英雄們的職業屬性。
林超賢表示,「這個題材我不會拍第二遍了,如果只有一兩場救援戲,我覺得可能不夠好看,所以最後決定做四場」。
一次性全盤拋出,要給觀眾最痛快的體驗。
所以,全片四次救援,單拎任何一場,都足以成為一部大片電影的高潮戲。
能有這樣的效果,在於林超賢對動作戲的「死磕」精神,以及演員們的艱苦付出。
林超賢喜歡實景拍攝,水下,火中,高空,「十八般武藝」樣樣都來。
高難度的水下拍攝和海陸空救援全部實拍。飛機失事救援場景裡的飛機,也是劇組專門準備的真飛機。
對此,林超賢覺得很「正常」:「 我不想搭景,因為搭景很假,特別是對演員來說。如果場景是假的,所有人一走進去就能感受到了,演員就不能給出好的反應。」
所以,演員們得親臨感受高溫火焰,克服現場濃烈的硝煙,以及四面八方咆哮的爆炸聲。這樣才能表現出最真實的恐懼反應。讓觀眾相信他們的角色和正處於的危險困境。
《緊急救援》的動作戲絕對令人驚喜,讓人意外的是,在一貫高密度的動作轟炸之外,林超賢此次挪出了更多筆墨去鋪展開救援隊長的親情與生活。
除了死磕動作元素,其實林超賢也有柔情的一面,對於人物內心的刻畫,以及人物之間關係的微妙轉變,他都有不錯的表現能力。
單拿他與彭于晏的例子,這其實是兩人的第四次合作,「超驚晏」組合早已成為「金字招牌」。
從《激戰》、《破風》、《湄公河行動》一路走來,不僅是那些動作場面令人記憶猶新,《激戰》中的師徒情、《湄公河行動》中戰友情,以及《破風》裡的隊友情,都曾打動不少觀眾,戳中他們的淚點。
這次在《緊急救援》裡,男主角彭于晏不僅是救援現場的英雄還是平凡生活裡的單親父親。
這群與死神搶奪生命的人,隨時可能獻出自己的一切,家庭和生活總是讓他們難以兼顧,兌現承諾是他們最難完成的任務。
這些文戲讓這群與死神賽跑的英雄們具有了來自現實生活的煙火氣息。他們也是生活在我們身邊的普通人,他們有自己的生活,也背負了自己在工作之外的責任。
用震撼的武戲撩撥觀眾感官的同時,也會用耐心的文戲去塑造人物、積蓄情緒,讓你在走出影院時依然對這群與死神搏鬥的英雄記憶猶新、充滿敬畏。
畢竟,在生命面前,人人平等,但這群交通海上應急反應特勤隊員卻為了「陌生人」將生死置身事外,他們才是現實生活中,值得令人尊敬的英雄。
主流媒體發文稱他們為「14億中國人的海上守護神」。
12月18日,讓我們在大銀幕上,了解這群不太為人熟知的英雄,明白奇蹟的背後有著他們的偉大付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