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載自【微信公眾號:生命書,ID:Book-of-Life】經微信公眾號授權轉載,如需轉載與原文作者聯繫
楊於涵同學每日不輟地分享著國學知識,令人感動。我曾經說過,你發多久,我們就讀多久。而實際上,我真正讀的不太多。她有沒有每天都發,我也不能確定;感覺好像沒有吧——我不知道我這麼說是否不負責任、是否構成「污衊」——抹殺別人的功德——當然,別人的功德非我可抹殺的,因果律不因我的話而改變。
楊於涵同學發的「國學日報」,有一些我還是真的認真讀過,尤其是一些與佛教相關的知識,以及陽明心學相關的條目。
【國學日報】
【漢服】
■「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任何民族的建築、文字、語言、舞蹈等等都充滿魅力,無不如此。服裝就更是如此,漢服就曾是漢族的民族服飾。其實,漢服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民族服飾之一,是漢族人穿著的服裝和配飾體系,也被稱為「漢衣冠」、「華服」。遺憾的是,漢服的發展和傳承受到歷史的影響,在流行上也受到時間的局限,僅從黃帝時期發展到明末清初之際;
﹢﹢﹢﹢﹢﹢
■據《左傳》記載:「有服章之美,謂之華;有禮儀之大,謂之夏」,美輪美奐的華夏衣冠文化,使中國有「衣冠上國」的稱謂。大體上,各朝代都極為重視衣冠文化,均「宗周法漢」以繼承漢衣冠為國家大事,所以歷朝均有「輿服志」以要求帝王及官員的服飾禮儀;
﹢﹢﹢﹢﹢﹢
■約五千年前,嫘祖發明飼蠶和絲紡,讓人們的衣冠服飾日臻完備。古人崇尚天人合一,這種思想延伸到社會各個領域。《史記》認為「華夏衣裳為黃帝所制」。《易經》中記載:「黃帝堯舜,垂衣裳而治天下,蓋取諸乾坤」,是說漢服的形制(上衣下裳)是仿照天地而設定的,所以是神聖無比的;
﹢﹢﹢﹢﹢﹢
■「深衣制」是漢服的主要形制,「被體深邃」,故稱深衣。大體有三種:一是「上衣下裳」相連在一起的「深衣」,男女均可穿。即被用作禮服,又可日常穿著,非常實用;二是「上衣下裳」分開的「深衣」,有規定「衣正色,裳間色」,也就是上衣是顏色端正而且純一,下裳則色彩相交錯,這種方式好比「天玄地黃」,常為帝王百官正式的禮服;第三為「襦裙」制(襦即短衣),一般是百姓常服;
﹢﹢﹢﹢﹢﹢
■漢服以「交領」,「右衽」為主要特點,無口、系帶,寬衣大袖,線條柔美流動,飄逸靈動,典雅莊重。一套完整的漢服通常有三層:小衣(內衣)、中衣、大衣;
﹢﹢﹢﹢﹢﹢
■清軍入關後,發布「剃髮易服」的政令,引起了全國性的憤怒,清王朝為此進行了血腥的鎮壓與屠殺,最終使漢服逐漸消亡。如今流行的唐裝、旗袍,長衫馬褂都是滿族服飾或是其改良服飾。今日的漢族人逐漸忘記了祖先曾經擁有的華美衣裳,成了世界上少有的沒有自己民族服裝的種族。進入二十一世紀,民間自發的興起了「復興漢服運動」,越來越多的漢族人再次穿起了漢服。
﹢﹢﹢﹢﹢﹢
今天看到這篇關於漢服的文字,我想起了一首歌:《重回漢唐》,第一次聽到就很喜歡,後來才知道是為了推廣漢服而做的,感覺真好!我真的希望,每一個做企業的、做產品的生意人,都能借鑑這推廣漢服的人的做法,要有企業歌、產品歌、品牌故事、等等。「讓你的宣傳品,變成藝術品」,這是我設想的六度文化創意工作室的口號。
因著我一貫的發散思維,寫東西總愛洋洋灑灑——這是好聽的說法;難聽的評價是「羅裡吧嗦」。我想回到正題:我第一次聽到這首歌,是梁剛老師教給我們唱的:
老師教我們唱的時候,就有人穿著漢服。我們一群人在山水之間,唱這首歌的時候,滿身都是豪情,眼看得山水多情可愛,小雨落在身上,仿若甘霖,無須躲避,一任其恣意飄灑,仿佛享受可人兒的親吻,又似嬰孩時期被母親輕撫摩挲,無限愛意。
如今,好多人喜歡穿旗袍。
旗袍固然也很美,但我總覺得,少了一些什麼……
有人說,現在的漢族人,早已不是漢代時候的漢人——那時候的漢人很純,而現在的漢族人,則很「雜」——數不清多少次的雜交了。說白了,就是「雜交品種」唄。聽到這兒,我蒙了。我不知道這意味著什麼。如果剔除掉我身體裡非「純種漢人」的部分,我是否還活著,都很難說了吧!究竟我們要不要保持「純種」,要不要「雜交」,限於所學,我真的不知道。記得初一時候剛接觸生物學科,周五放學背不會相關章節不讓回家,那時候我背書還挺厲害。但是中學幾年並沒有學到多少生物學知識,而現在我們說到的大概算是「人種學」的知識吧!這對於大眾來講算是比較生僻的學科。我簡直就是文盲一顆。正如有人給我說:有些民族的人,你可以和他交朋友,但是不要和他們合夥做生意,「非我族類,其心必異」,我對此毫無概念,在我最真實的內心裡,更希望各族人民親如手足、不分彼此,反而能夠享受不同文化、習俗的美好與趣味。——可能我又跑題了?
我們今天穿旗袍,算不算是對漢民族的「背叛」?
這個作為前提的漢民族,到底是否存在呢? 滿漢一家,回漢一家,漢藏一家……我們和哪個不是一家呢?
是不是可以,一定程度上,有的時候,忘掉「人種學」,只品味文化,只審美……
只是,當你出席重要場合,當你在漢服和旗袍之間猶豫不決時,還是選擇漢服,比較穩妥。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