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居家辦公
大家都變身大廚了吧
朋友圈裡的美食輪番上陣
可饞壞了不少朋友
要想做出這麼多美味
自然少不了各式調味品的增鮮點綴
今天小編就帶大家來了解一下
醬油類調味品
看看你都用對吃對了嗎?
醬油,是由大豆、豆粕、小麥以及麩皮等原料經過預處理、制曲、發酵、浸出淋油及加熱配製等工藝生產出來的調味品,營養極其豐富,富含胺基酸、B族維生素、糖、酸等多種物質,添至菜餚中會產生特殊的香氣和滋味。
超市裡最常見的兩種調味品
就是生抽和老抽了
雖說他們都屬於醬油的一大類
但是還是有些差別的
關於醬油的製作工藝,南北方之間略有不同:
北方地區氣溫較低,適合「固態發酵」工藝製作醬油;
南方地區氣溫較高,更適合「稀態發酵」工藝。
第一次抽出來的醬油被稱為「頭抽油」,接下來把原料拿回去繼續二次發酵再抽出來的稱為「二抽油」,第三次被發酵抽出的稱為「三抽油」。
生抽就是將頭抽油、二抽油、三抽油按照比例混合之後的醬油。生抽顏色較淺、味道鹹鮮,更適合於炒菜和涼拌。
老抽是將這些「抽油」進一步濃縮後所得的醬油。老抽一般顏色更深,黏度更大,所以更適合於「上色」使用。有一些老抽為了加深顏色,還會額外加入一些「焦糖」(著色劑),更便於著色。
因此,這兩者之間並不存在孰優孰劣,只從功能上進行區分:生抽調味提鮮,老抽增亮上色,大家可根據自己的需要進行選擇。
生產日期和保質期:新鮮為佳,在保質期內使用。
質量指標:醬油中的胺基酸態氮決定了其鮮味和營養價值,一般來說胺基酸態氮含量越高,醬油的等級就越高,品質越好。
根據我國釀造醬油的標準(GB18186-2000),≥0.80克/100ml為特級醬油;
≥0.70g/100ml為一級醬油;
≥0.55g/100ml為二級醬油;
≥0.40g/100ml為三級醬油。
大家儘量選擇等級較高的醬油食用。
顏色:正常的醬油色應為紅褐色,品質好的顏色會稍深一些。但如果醬油顏色太深了,則表明其中添加了焦糖色,香氣、滋味相比會差一些,這類醬油僅僅適合紅燒用。
好醬油搖起來會起很多的泡沫,不易散去;
劣質醬油搖動後只有少量泡沫,並且容易散去。
貼著瓶口聞味道,好醬油往往有一股濃烈的醬香味,嘗起來味道鮮美且略帶苦澀;如果聞到酸臭味、糊味、異味都是不正常的。
醬油易黴變,在夏日一定要注意密閉低溫保存至陰涼處;
服用治療血管疾病、胃腸道疾病的藥物時,應禁止食用醬油烹製的菜餚,以免引起噁心、嘔吐等副作用;
超市裡常見的「味極鮮」其實也是醬油的一種,它屬於生抽醬油,只不過加入了一些呈鮮味的添加劑,進而更鮮,口感更加醇厚,可以起到代替味精(雞精)的作用。
「蒸魚豉油」也是醬油,豉是「大豆」,豉油就是用大豆釀造而成的醬油,當然蒸魚豉油在製作時還加入了一些食品甜味劑,味道鹹甜相間,因而可滿足蒸魚的需要。
蠔油,是以生蠔(牡蠣)為主要原料熬製而成的調味品,也具有提鮮的功效。蠔油是一種「營養+增鮮」的調味品,一般建議在菜餚出鍋時少量添加。
「魚露」這種調味品常在南方和東南亞地區使用,而北方比較少見。它是一種以小魚蝦作為原料,經過醃製、發酵以及熬煉後得到的呈鮮調味品,鹹中帶鮮。
對於生抽、老抽、醬油、味極鮮、蠔油等調味品來說,「少加、少吃」才是關鍵。
這些調味品中都含有不少的食鹽,而且是「隱形鹽」,食用過多會增加高血壓、缺鈣以及胃癌等的發生機率。
建議採取「點、蘸」的方式,在起鍋前適量添加。
參考資料:
1.小大夫漫畫 《科普 | 生抽、老抽、醬油、味極鮮,竟有這麼多區別!快告訴媽媽,這樣吃才健康!》;
2.科普中國 《生抽、老抽、醬油、味極鮮…竟有這麼多區別!原來以前都用錯了》;
3.最緊要健康 《醬油吃多會變黑?生抽、老抽、醬油、味極鮮…竟有這麼多區別!》
4.家庭百事通·健康一點通 《健康醬油挑出來》
作者:楊柳
責編:李易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