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東紅
食堂的飯菜吃久了就會產生一種厭倦,產生一種換換口味的衝動。倒不是想吃什麼大餐,更多是想一種刻在心裡的家鄉的味道。正好得到幾個乾麵餅則,今兒的晚飯就米湯、乾麵餅則了。
抓兩把老父親種的汾州香小米,再抓一小把豆錢,天熱了,放一些消暑的綠豆,淘洗好了,下鍋放水,大火燒開,小火熬製。土豆、紅蘿蔔、豆腐皮切細絲,焯水放涼,佐以食鹽、陳醋、辣椒油,簡單的涼拌三絲即成,再來一碟醋泡花生米,清淡而美味。聚二三老鄉在一起,正所謂:幹餅米湯家鄉話,鄉言土語話桑麻,一頓很家鄉味的晚餐開吃。
乾麵餅則是老鄉昨日來時帶的,味道尚可,還是記憶中那口。
記得小的時候,縣城裡才有專門做餅則的鋪子,鄉村只有在廟會時才有人做。廟會是要唱大戲的,劇團來的前一天,打餅的師傅們便陸陸續續的在戲場的周圍佔好位置,埋杆綁架,用棚布搭個防風防雨防曬的棚子,棚子下靠前臉兒砌起一個打餅專用的爐灶,爐灶旁支起一面大案板,棚子裡則放幾袋白面及和面用的兩口大缸,再備下三四天用量的煤炭,這就算齊全,可以開工了。看似簡單的幾樣,可每一樣都是極有講究的。先說這白面,一定要用冬麥麵而不能用春麥麵,並且最好是本地產的山地冬麥麵,面色潔白,品質優良,和起來的面特有筋道,面色微黃,面香濃鬱,可拉可抻,打出的餅好看又好吃,真應了那句「面好餅才好」。製作乾麵餅還需要包心料,優質的大紅袍花椒炒香再壓成粉,再加上精細的食鹽,用熟透的香油調和起來,一碗香噴噴的椒鹽香油包心料就調成了。有人用五香粉調製,不過沒有椒鹽那麼純粹,那麼味正;再說這打餅的爐子,它可不同於農家的一般爐灶,必須是打餅師傅根據自己的習慣親手打造,爐灶的好壞直接影響餅子的質量成色。先要壘起爐腳爐身爐堂,再做好爐面,爐面上是一個高約四五寸直徑約一尺半的鐵製烤圈,烤圈上再蓋一張內心微鼓的生鐵鏊子,爐灶就算造好了。燒火的煤炭,一定是熱量高、耐燒、煙少的上好煤炭,最好是無煙煤或煉好的焦炭。還有這案板和擀麵杖更有講究,一般用質細耐用的梨木和柳木打造,楊木的木質軟且吃油,松木則有異味,類似這類的木料皆棄之不可用。最好的是用棗木,棗木案板堅實耐用,色澤紅潤而明亮,不吃油,敲打之會發出金屬聲,實是師傅們鍾愛的家什。
家鄉唱戲一般是落子戲或梆子戲,還有本地的秧歌劇,只是現在縣裡劇團解散很難聽到秧歌了,實實的可惜!三天正會七場戲,搭臺那天晚上一場戲算場不算天,正會三天要下午和晚上各演一場。上午時分打餅的師傅們就開始點火和面做準備。午飯過後,戲臺上開始有了響聲,戲場裡的人也漸多,打餅師傅們便開始忙活起來,紛紛亮出看家手藝。
開始打餅了,打餅師傅把在和麵缸裡和好的麵團切一大塊揉好了放在油亮的案板上,然後用乾淨的白布蓋上,防止幹皮。乾麵餅則分餅皮和餅芯兩部分,先隨手抓一塊,揉幾下,再揪一小塊在調好的椒鹽油料裡蘸上少許包在麵團裡作餅芯,包好的餅坯放在案板上,用長約六七寸光滑油潤的小擀麵杖擀兩三下,然後再翻過來擀幾下,一個巴掌大小的圓餅就呈現在面前。別看這擀餅就那麼幾下卻是極講究技術的,要做到麵餅要大小一樣,薄厚勻洽,圓如滿月,而且要求包在裡面的餅心要均勻分布,這樣打出的餅才勻稱好看,沒有一定的功夫真是不行。擀餅的間隙,打餅師傅們把擀麵杖在案板上啪嗒嗒的有節奏的敲打著,發出清脆悅耳的打擊聲,與梆子戲的挷子聲遙相呼應著,伴隨著高亢嘹亮的梆子腔起起落落,飄飄揚揚,不需要半聲吆喝卻實在吸引人的耳目。擀好的餅子要先沿邊捥一圈一指寬的小邊,然後放在鏊子上烙,接著再做下一個。餅要正反面都烙一會,待餅變硬成形後,移過鏊子把餅靠在烤圈裡烤制,烤也要反正各烤一次,這樣一次可出爐四五個。烤好的餅子形如一面小鼓,表面金黃色中鑲嵌著焦黃色,餅香隨風散開,引誘的讓人垂涎。
小的時候實在嘴饞,拿出父母給的幾毛趕會錢,小心翼翼的抽出一毛,買一個剛出爐的餅子,兩隻手不停的來回倒騰著,這時如果急嘴去咬,往往會被餅內的熱氣燙傷嘴巴,只待稍涼些就迫不及待的壓破餅皮,讓噴香熱氣一瀉而出,接著就急急的一口咬下去,讓餅香在咀嚼中不停的去刺激著味蕾,滿足期盼中的口欲。以烙餅時打餅師傅捥的小邊為界,餅邊和餅中有著不同的口感,餅邊軟和而面香濃,餅中則酥脆而焦香味重,特別餅內那張兩面都完全浸在椒鹽油裡的薄如紙的柔軟的「舌頭」(餅心),往往會被輕輕的抽出來放在嘴裡細細嚼,慢慢的享受!如果有三二小友在一起,則是你一口我一口共同分享這人間美食了。
乾麵餅在剛剛出爐時趁熱吃是最有原始的餅香味的吃法了。不過你也可把餅子沿邊割開個口子至半圈,再買二三兩上好的豬頭肉或豬肘子,切為薄片,再加一些小蔥花夾在餅裡做成肉夾饃吃,豬頭肉或豬肘子一定要是用經過陳年老湯長時間煮製的香味濃鬱的那種佳品,並配以小蔥方才是上好的美味,如果用大蔥則生硬難咬且太過辛辣,大損口感。現在有人把火腿腸切片夾在餅裡或夾一個椒鹽煎蛋餅也是不錯的選擇。
要在冬天,建議你進一家正宗的羊雜店,坐下來,要一碗羊雜湯,再買一兩個熱騰騰的乾麵餅則,喝羊湯,吃餅則,那個熱乎,那個舒服,會讓你體會到冬天才有的美妙。你也可將餅則撕成小塊,泡羊湯裡,乾麵餅子耐泡,不糊不面,相比陝西名吃「羊肉泡饃」也有過之而無不及。出店門,走在寒風裡,「吃飯了您?」「吃了,羊湯餅子!」,那個熱絡舒心,仿佛地上咯吱作響的積雪都已在一瞬間融化了似的。
乾麵餅熱吃香酥爽口,如果放兩天就會變柔發軟,沒有剛出爐那種口感好了,但這時換一種吃法肯定會讓你留戀。拿幾個餅則,切成一到二寸長的餅絲,用五花肉切小片,粉條泡發好後切斷,再切些圓白菜絲,把肉片,粉條,白菜炒起來再放餅絲炒,幾番翻炒,一盤色香味俱佳的炒餅就做好了,不吃肉可用雞蛋炒,一樣美味。如果棄白菜不用而用自家用米湯水漚制的酸菜炒,就是有名的「酸菜呵餅則」,特有的農家酸菜風味,最能調動人的食慾!這種吃法既可當主食,又可當下酒菜,往往是飯店的特色招牌,一盤酸菜呵餅子,再來一杯杏花村汾酒,實是家鄉菜中的特色美味之一。
家鄉民風純樸,親朋好友,鄰居對門,誰家有大事小情都會主動熱情的幫忙走動,最常見的就是買十個二十個乾麵餅則作來往禮品,既實惠又不失禮數。事後除去回禮及他用後還會剩下不少,餅則多了又一時吃不完,就把餅則擺好了或串成串,置於通風見光的地方晾曬,三五日就會晾乾,幹透的餅子一拍即碎,既酥又脆,放一塊到嘴裡,烤香味中又間有椒鹽味,慢慢嚼來,咔咔作響,別有一種風味。只要你牙口好,多買一些晾乾了,不失為一款健康上好的休閒零食。
謀於生計而四處漂泊,品嘗過許多種餅子,諸如晉南燒餅,油酥餅,千層餅,以及各種烙餅,晉北鍋盔,山東煎餅等等,雖然這些餅子口味不同,各有特色,但似乎只適合於正餐時食用,顯的吃法單一。至於太谷餅,聞喜煮餅一類雖也叫餅,實應歸於糕點類。唯有家鄉的乾麵餅則,可即食,可幹吃,還可夾肉夾菜;可泡於羊湯,可做成炒餅,可當正餐,亦可作菜下酒;可作零食,又可當禮品,實實的吃法多樣,功能齊全,真真的有集餅之大成的感覺。
家鄉是紅色老區,子弟兵的搖籃。抗日戰爭時期,物資奇缺,小米飯,南瓜湯,勒緊褲腰帶支援子弟兵。沒油缺面的歲月,若能給子弟兵吃個乾麵餅則,確實是相當不易的事了。幾千子弟離家南下,老鄉們給他們帶個乾麵餅就是帶上祝願,帶上信仰,帶上力量,帶上對中華民族美好未來的期許和希望!他們沒有辜負老鄉們,看看家鄉美麗小城裡隨處可見的打餅攤位和隨風飄溢的餅香就是最好的證明!
時光依然,一天天不知多少外出的鄉人,大包小包的行李中總少不了一袋袋乾麵餅則,有給自己吃的也有給鄉人捎的,隨著家鄉人的腳步散向四方。他們帶走的是一種情懷,一種傳承,更是一種精神,一種流淌在紅色血液裡的基因。
一位位一家家散落他鄉卻依然會鍾情於想吃乾麵餅則,應該是因那一口乾麵餅則纏綿著五味鄉愁寄託著根的味道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