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日報-長江網2月20日訊(記者劉晉 葉飛豔)2月20日早上7點,值完晚班的田昕從武鋼體育中心青山「方艙醫院」走出來。田昕是陝西省人民醫院國家緊急醫學救援隊一名護士,這是她在武漢戰「疫」一線奮戰的第17天。從昨晚7點進艙後,在方艙內的12個小時,她不能飲食,也無法上廁所。
接到「集結令」,二話不說準備出發
這已不是44歲的田昕第一次「逆行」而上,衝在緊急救援前線。2008年汶川地震、2013年雅安地震等重大自然災害發生時,她都主動請纓深入災區。她說:「新冠肺炎疫情暴發後,我做好支援武漢一線的準備,隨時聽候號令出徵。病人有需要,我們義不容辭。」
注射增強免疫力針劑 圖左為田昕
隊伍集結的前一天晚上,田昕換下工作服準備回家時接到了救援隊的「集結令」。她立即將剛剛鎖上的辦公室門再次打開,通知愛人準備簡單的換洗衣物送到單位,安排好科室的工作交接。第二天一大早,就隨救援隊搭乘由醫療特種車組成的移動方艙車輛馳援武漢。她甚至沒來得及回家看一眼身體不好的母親和上二年級的兒子。
將身體的生物鐘調整到「方艙模式」
2月4日抵達武漢後,田昕與救援隊其他42名隊員首先在東西湖方艙醫院開展救治工作,後來又轉戰青山「方艙醫院」。她的工作時長從剛來武漢時的6小時,8小時,到現在最長有12小時。
入艙前培訓穿脫防護服,每人考核必須過關才能進艙 圖左為田昕
防護服有限,穿脫麻煩,時間也不允許,田昕在進艙前2個小時,儘量少吃少喝,甚至不吃不喝,為的就是進艙後不上廁所。進入方艙後,田昕一刻也沒有停歇,辦入院手續、書寫病歷、發藥、處理突發情況……為了節省防護服,她將身體的生物鐘調整到「方艙模式」,不吃不喝不上廁所。「工作的時候太忙,更多的時候根本就沒時間餓、想不到餓。」田昕說。
通常值一次班可以休息1—2天時間,在休息時間裡,田昕和隊友們會大量喝水,以免因身體缺水太厲害而降低免疫力,「要把身體狀態很快調整過來,不然自己的生理需求會給工作增加很大困擾」。
為搬氧氣瓶,女護士煉成了「女漢子」
田昕介紹,用於收治輕症患者的「方艙醫院」的醫療設備不如醫院病房完善,病人供氧一般採用氧氣袋或氧氣鋼瓶。「一線護理人員以女性居多,一個氧氣鋼瓶重達55公斤,氧氣鋼瓶表面光滑不方便著力,大家只能將氧氣瓶一點點挪動到患者床旁。」
田昕在武鋼體育中心青山「方艙醫院」
厚重的防護裝備一層層套在身上,體感非常悶熱,體力消耗也遠超平常,滿是水汽的護目鏡也加大了搬運的難度。「挪動時要有技巧,以免防護服被刮破。」田昕說,「一線護理人員不光需要專業的護理技能,還得要體力。」在這種環境下,女護士煉成了「女漢子」。
病人拿著水果往她手裡塞:「吃點東西休息一下吧」
看到醫護人員的辛苦,病人很感激,拿著水果往她們手裡塞,「辛苦你們,吃點東西休息一下吧。」這讓田昕頗為感動,她說:「病人都很配合,也打心底地感激和關心我們,我們能做的就是盡力幫助他們解決問題。」
田昕是陝西省人民醫院骨科護士長,此前有康復護理的豐富經驗,當她發現方艙內一些患者因長時間臥床出現渾身酸痛等現象時,在完成治療護理工作後,她會教大家一些床上鍛鍊的方法,讓大家活動活動胳膊腿,緩解不適感。
除了基礎的護理工作之外,田昕和一線護理人員會注意觀察患者的情緒。有些人有恐懼心理,表現出比較煩躁的狀態;有些人有被拋棄被忽視感;有些人比較抑鬱……針對不同病人,田昕採用不同的交流方式,儘量和病人多溝通,一一化解他們的顧慮。
「每天上班時見到患者都感到很溫暖,也不覺得累。」田昕告訴記者,熟悉的患者會和護理人員打招呼:「小姑娘來上班了?來的時候吃飯沒?」值班結束準備離開時,田昕會一一和病患道別,看著他們眼裡流露出的依賴,田昕也常常感到不舍和不放心。
【編輯:劉曉星 劉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