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介:我記得我小時候,媽媽會在皓月當空的院子裡放月餅西瓜、葡萄石榴和蘋果,母親會崇拜祈福,祝福人五穀豐登,過著幸福的生活安康。我媽媽說女人可以崇拜,男人不能,老年人不能崇拜月亮,至於為什麼,我沒怎麼明白,我也從來沒有問過,在我母親在祭壇上燒香拜月之後。家人賞月,吃月餅,吃各種瓜果,一家人團圓,其樂融融。
只是有時候,晚上,天氣不太好,多雲或在下雨,賞月真令人沮喪。奶奶卻安慰我說:「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我覺得這句話很準確,當我遇到雲遮月的時,我期待著正月十五鬧花燈當我可以在雪上行走並享受燈光。可惜奶奶總是這麼說,但這種概率事件卻卻很少發生,我總覺得奶奶說這句話只是為了安慰我,當我不能賞月的時候!
如果你知道些什麼,你就會鬆口氣了。這種老話具有很強的地域性,在當代氣候背景下也有大概率事件形成,有的地方更準確,有的地方根本就不準確。畢竟這個國家的跨度如此之大,各地的氣候也不同,所以根本就沒有可比性。例如,俗語「麥蓋三層被,來年枕著饅頭睡」可以看作是雪和冰凍小麥地區的一個常見說法,主要指黃河流域。其他地方不具備這種條件,如果冬天下雪,首先要消除冬小麥、華南、東北地區。例如,許多關於天氣的農業諺語在中國並不普遍。比如「十五雲遮月,正月十五雪打燈」這句話,首先,那個地方冬天應該下雪,然後應該有正月十五鬧花燈的傳統民俗。對於如果沒有的兩個基本條件,硬扯上的句子可能導致事件發生率較低。
所以你看,關於這類民諺有很多天氣預報,只有過去幾年人們根據當地氣候規律總結出的區域性大概率事件;而且,時代在變,地球的氣候環境也在變化,即使現在高精度的氣象衛星對禮拜範圍內的天氣預報更準確,天氣變化趨勢太遠也只是預報率的問題,我不能保證他是非常準確的,更何況,現在預測天氣是一句老話?這句老話,根據我的人生經歷,只能說是大概率事件,不太具有參考價值。
如果我們在觀測月球時發現「月暈」,並判斷有強風,那是根據云量變化規律和以往氣象經驗來預測天氣變化的,還要比較靠譜,那麼雲遮月出現在來判斷幾個月內某一天的具體天氣變化?有點太「玄乎」!就像「草船借箭」,諸葛亮可以計算一樣,我們還需要知道當時本地的「氣候背景」,這樣我們才能制定策略,如果我們在不同的時間應用「只欠東風」,我們可以很容易地使用不一定!
如果你不相信我的解釋,你可以看到幾年和雲遮月,正月十五滾雪球的概率,我們可以看到,大多數地區的概率都很低,但這只是一個概率事件,不能說沒有這種事件。所以你看,我們在看這句老話的時候,應該站在客觀的立場上,理性地看待問題,這樣才能更好地區分「是與非」,不可取一字之差!對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