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共產黨第十九屆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體會議召開。全會提出,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
青年作為推動社會進步的重要力量,正逐步承擔起國家發展的重擔,被寄予了無限希望。青年擔起傳統文化傳承的重任,對於弘揚民族精神、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具有重要意義。
傳統文化並不晦澀難懂,也絕非曲高和寡,相反,它是一種潛移默化的正能量。文化重在一個「化」字,潤物細無聲。前幾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等紀錄片廣受各界歡迎,可謂是傳統文化對年輕一代產生影響的典範,激發了年輕觀眾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探索欲望。
我們今天談傳統文化,不是以過去為導向、一味復古,而是以未來為方向,在對傳統文化的再解釋中,尋找面向未來的新的普遍性價值。蘇州繡娘鄒英姿,把母親納鞋底的針法應用到刺繡上,繡制出了另一種視覺效果,開創了「鄒氏滴滴繡」針法,成為首個刺繡針法國家發明專利。一味固守,千篇一律,只會讓文化喪失活力。我們應當善於推陳出新,呼吸現代社會新鮮的「氧氣」,讓傳統文化舒枝展葉,綻放新芽。
理解文化,就需要理解其水有源、其流有勢、其去有向,才能在大浪淘沙中賡續文化的基因。上海長寧區80後女生,從10歲起接觸麵塑藝術,主動拜國家級非遺傳承人為師。大學畢業後,辭去了工作,自費設立了「書嘉手藝中心」,專門在民間培養麵塑小傳人,年齡最小的才四歲。文化傳承,不是三年、五年就能出成效,有時還得甘於寂寞、坐得住冷板凳,這也是青年一代要扛起的使命擔當,要傳好的精神財富。
讓傳統文化煥發出時代感,讓更多年輕人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在傳承的同時又有創新,正在成為當下許多年輕人努力的方向。在2019年戲曲百戲(崑山)盛典開幕現場,揚劇《百歲掛帥》贏得滿堂喝彩。清一色的年輕演員,活力四射,個個精神抖擻。演唱聲情並茂、念白感情真摯、武打幹淨利落,吸引無數觀眾。在戲曲領域「開疆拓土」,靠的是戲曲本身的精彩,以及青年演員敢於創新、勇攀高峰的精神。將守正創新與提升品質並重,讓傳統文化歷久彌新。
傳承文化,提升文化軟實力,每個青年都可以有自己的方式。古風音樂獲得越來越多年輕人的喜愛、「中國華服日」吸引眾多青年身穿中華民族傳統服飾……區別於以往對於傳統文化的單純保護和記錄,如今的年輕人選擇不讓優秀傳統文化停留在書本上、塵封在博物館展櫃裡,而是通過自身對文化精神進行參悟和再加工,創造出更適應當下受眾的文化產品。特別是近幾年,在豐富多樣的中國節中,許多網民利用網際網路大膽創新,通過多種形式營造濃厚多彩的節日氛圍,讓廣大青年感受節日文化,讓傳統文化精神獲得長久生命力。
中華文明是迄今為止唯一沒有間斷的文明。習近平總書記在巴黎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發表演講指出,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擔當新時代青年使命,助力文化軟實力提升,堅定文化自信,我們就一定能在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上闊步前行。(李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