護持清淨戒律才能攝受他人,只有具足淨戒今生來世一切願望都如願

2020-12-22 禪悅靜舍

摘要:就像從前一首道歌中所唱:「清淨戒律者,今世獲勝樂,諸天灑鮮花,來世生淨土。」由此可推知離貪者的來世也必定是充滿光明與快樂的,就如《親友書》中所說,從光明至於光明。如同為乾渴所困的旅行者遇到了一個有朵朵蓮花裝飾的甘露海,離貪清淨者的一生是在快樂悅意和滿足自在中度過。

正文:我們要發揚和行持佛法,前提條件是務必護持清淨戒律,不然沒法攝受別人。在從前,格魯派高僧大德的戒律十分清靜,要是是有著空行母的人,不管你是誰都沒有資質坐上金剛上師的法座,在格魯派中,每一次開法會都如果是按老規矩辦理。但在寧瑪派中存有一些比不上法的做法,有時候破戒律的那些人卻十分高傲地坐著高處。寧瑪派大德華智仁波切曾嚴肅地強調:「大家理應追隨老前輩大德學如法的,不應該學比不上法的。」現如今出現一些末法時代的狀況在這裡就無需再提了。

如甘露瓶中有了一滴不淨糞,那在其中全部的甘露都被環境汙染了。同樣,若一個僧團中出現一個破解的人,則全部僧團都被他汙染了。

假如自身常常持守清靜的戒律,可以知足常樂少欲,杜絕一切貪婪,那麼這類人如同杜絕了一切傳染病,自身內心會獲得殊勝的開心。如某種病(蕁麻疹),患過一次後就再也不會生一樣的病了,同樣,人們斷除貪婪後如同種子燒焦再也不會生根發芽、結果實一樣,貪婪就不容易重生。

月兒,宛如烏雲中清靜的甘露。旅人如皎月般自得地衣食住行,事實上是三門離貪的行為,或是可以說,知足常樂少欲的修行人好似虛空中的皎月一樣自得,是天上人間的莊嚴。

如同過去一首道歌中所唱:「清淨戒律者,現在獲得勝利樂,諸天灑花束,來生生淨士。」從而可推知離貪者的來生也必然是充滿光輝與開心的,就如《親友書》中常說,從光輝對於光輝。好似為口渴困苦的旅者碰到了一個有一朵朵荷花裝飾的甘露海,離貪清靜者的一生是在開心悅意和考慮自得中渡過。

一些男眾將會打這樣的妄想,我破了一次戒後未來能夠重新再受,但這僅是一種一廂情願的念頭罷了,以別擺脫戒自宗而言,此生中破一次戒後就再也不會恢復的機遇。儘管在藏傳佛教中有各種各樣截然不同的說法,但在真實的別擺脫戒自宗是不會有恢復戒體的概率。有的人覺得今日我將戒破了,之後享受貪婪,未來再加入僧團,這類做法是業際錯亂的具體表現。

男眾在真正接近破戒時,自身依規舍戒,今後還能夠恢復,但是女眾在其往後面的一生中再也不會恢復的機遇,佛書中是這般強調。可是我本人認為,在犯戒人之中,一些是有意的,也一些是不經意的,例如在饑渴交迫時偷了一些食物,我是害怕讓他恢復戒體。儘管這在大乘中說法並沒有挺大差別,但在藏傳佛教中沒有這類傳統,因而我比較執著。

同樣類推,假如男眾有權利恢復戒體,那女眾也應當能夠恢復,依照我的觀點,在這裡一點上應當人人平等,沒有一切區別。假如根據別擺脫戒,則不管男眾還是女眾,都不可以恢復戒體,但按菩薩戒而言,男眾能夠恢復,那女眾還可以恢復,但人們學院卻不可以開這一歷史先河。

結論:具足淨戒離貪者的今生來世一切心願都能完滿完成,如同面前生長發育有一棵吉祥如意樹,要是向它禱告就可以得償所願。這類人今生充滿開心,來生也可能開心,希求暫時和究竟的果位都能夠無欺得到。

回向偈一

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

回向偈二

願生西方淨土中,九品蓮花為父母。

花開見佛悟無生,不退菩薩為伴侶。

若有錯誤皆懺悔!若有福德皆回向!南無阿彌陀佛!

相關焦點

  • 戒律 | 戒律的類別
    戒律的類別戒是一切善法的根本,也是世間一切道德行為的總歸。受戒猶如學生遵守校規,人民恪守法律一般,不同的是,校規、法律是來自外在的約束,屬於他律;而佛教的戒律,是發自內心的自我要求,屬於自律。佛教的戒律分為:  1.通戒與別戒:七佛通戒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是通於僧俗二眾的禁戒。三聚淨戒也是通戒,凡發菩提心的僧俗二眾皆得受持。別戒則為僧團七眾所各別制定的戒律,又可分為在家戒與出家戒,在家戒有:優婆塞、優婆夷所受持的五戒、八關齋戒、十善戒;出家戒有:沙彌、沙彌尼所受持的十戒,式叉摩那所受持的六法戒以及比丘二百五十戒、比丘尼三百四十八戒的具足戒等。
  • 何謂「千佛大戒—菩薩戒、通戒、別戒、六重戒、二十八輕戒」
    其實,持戒強調經由戒文明確的指導,將它的精神靈活運用於生活中人事上,尤其菩薩戒講求的是「心戒」,是思想的指導,更具有活潑的精神。<< 通戒與別戒在佛教的經典中,戒律有著非常豐富的內容。大體說來,佛陀所制的戒律,可以分為「通戒」和「別戒」2種,其中所謂「通戒」有3種:一、攝律儀戒:即「諸惡莫作」,是所謂「持一切淨戒,無一淨戒不持」。
  • 佛教:作明佛母,以圓滿清淨戒律的能力,降伏煩惱罪垢的能力
    此尊四臂表四種成就:息災、增財、懾服人心和誅殺惡魔,或四無量心:慈、悲、喜、舍;花箭、鉤和絹索代表自然控制一切的力量以及能懾服三界人天的威力。作明佛母功德遍攝三界,自在任運,所作皆能成就得名。故又稱「三界自在空行母」。其功德甚深廣大,實在是無以比量。
  • 世間的清淨戒律——斷十種惡,行十種善 |《佛海啟航》
    受持屬於世間的清淨戒律。世間的清淨戒律就是斷十種惡,行十種善。身三業:不殺生是斷惡,愛護自他的生命是行善;不偷盜是斷惡,上供下施是行善;不邪淫是斷惡,護持戒律是行善。口四業:不打妄語是斷惡,說諦實語是行善;不惡語是斷惡,說悅耳語是行善;不挑撥離間是斷惡,化解別人的怨恨是行善;不綺語,不說閒話,不說沒有用的話是斷惡,精進念佛持咒是行善。
  • 11-16~22 內蒙古包頭市清淨寺將傳授在家菩薩戒
    是說有人受了菩薩戒之後,就有無量無邊的功德,即使犯戒也遠勝本人未受菩薩戒的情況,更勝外道。(1)菩薩戒是三皈、五戒、十善之展開和提升。同時三皈、五戒、十善是一切大乘戒律的基礎。使我們必須應該受持的。受菩薩戒是現在始,至盡未來劫,生生世世皈依三寶。與盡形壽(今生今世)的三皈五戒、皈依三寶不同。且菩薩戒以三聚淨戒為中心,即:攝律儀戒(持一切淨戒)。攝善法戒(修一切善)。
  • 這五百人眾都發願護持般舟三昧,攝受般舟行人
    清淨之心。離欲之心。除諸煩惱。無復蓋纏。時五百人。一心合掌。恭敬頂禮。退住一面。】「爾時。世尊告阿難言。是賢護菩薩。當於彼等五百徒眾」,這賢護菩薩等八菩薩及五百菩薩為上首,這個團隊,「而作義師。說諸法要。」將來都做說法的法師,做義師,說般舟三昧的種種法要,「教化慰喻。令彼歡喜。」教化他們,安慰他們,讓大家都生歡喜之心。
  • 佛教戒律漫談
    律藏云:「一切眾律中,戒經為上最;佛法三藏教,毗奈耶為首。」戒律是佛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眾生了脫生死趨向無上菩提的根本。小乘佛法講:「戒是正順解脫之本。」大乘佛法講:「戒是無上菩提之本。」沒有清淨的戒行,是決不能獲得解脫的,更談不上證得無上菩提。學佛欲得解脫,必須要用戒來實現。
  • 三昧耶戒釋疑
    乃立於三三平等一致之理,以眾生本有之清淨菩提心為戒體,法界無量之萬德為行相的秘密真言戒。為真言行者為止惡修善所修,戒法通顯密諸戒,即含攝五戒、八戒、具足戒等,而歸於『眾生諸佛平等一如』之一戒。《大日經》卷二〈具緣品〉以此戒為三世無礙智戒,並說其戒相為四重禁:「常不應舍法、舍離菩提心、慳吝一切法、不利眾生行。」
  • 如何成功戒邪淫?
    《受十善戒經》曰:「若有持心、持身不造淫慾,持眼不視淫色,持耳不聽淫聲,持鼻不嗅淫香,持舌不觸淫舌,如此名為具足智慧,行八正路。不淫淨身心,喻如蓮花,不著塵垢……」由此可知,為了不給邪淫現行的機會,我們應當受持一定的戒律,清淨自己的六根。
  • 自通之法持聖戒(3)《<雜阿含經>之四不壞淨淺析》(三十七)
    自己能於現前觀察而自記說:我地獄之緣已盡,畜生、餓鬼之緣已盡,一切惡道之緣都已盡,我已得到須陀洹果,不再墮於惡道中,決定正向於正覺,最多只在天上、人間各別七次往返受生,就能徹底地脫離生死的苦海了。那個時候,鞞紐多羅聚落的婆羅門長者,聽佛所說,心生歡喜而隨喜,從座起而去。
  • 慈心覺者:《密乘十四條根本戒》 供護法對修行者至關重要
    雖然其他派別又有其各自的分類方式,但不論何種教派,何種分類,所有藏密的教派都一致承認這十四條戒律。所以,無論曾得受過何種無上密宗的灌頂,都必須守持該戒律。        當然,在此十四條戒律的基礎上,不同的灌頂又有不同的戒律,大圓滿有大圓滿特有的戒律,大幻化網有大幻化網特有的戒律,時輪金剛有時輪金剛特有的戒律。無論其他戒律如何,所有的戒律都是以此戒為前提的。
  • 受菩薩戒得戒因緣
    受菩薩戒的條件:現在有一些人一聽到有人要發心受戒,他總是馬上一大堆的要求和條件去攻擊別人:"對佛法了解多少啊,什麼都不懂何談受菩薩戒啊?最基本的做人的道理,有沒有做到啊,人都沒做好還想當菩薩啊!弟子規學了多少啊,有沒有全部做到啊,弟子規學佛的基礎都沒做到,當什麼菩薩啊,菩薩戒能做到幾條啊,能不能守得住啊,都做不到還受什麼菩薩戒啊!"
  • 十年邪淫戒斷方法分享
    要有這份決心才能真正斷惡向善,發願的力量不可思議,佛經雲,「諸法因緣生,住於意樂上,何人發何願,彼等定成就。」《地藏經》雲,「佛告定自在王菩薩:一王發願早成佛者,即一切智成就如來是;一王發願永度罪苦眾生未願成佛者,即地藏菩薩是。」可見菩薩一切修行,都以願為先導,你是怎樣的發願,就會怎樣的去行。我們每天都要發願不看不聽不想任何跟邪淫有關的內容。
  • 菩薩戒:什麼人可受?內容是什麼?有何功德?
    也就是聚集了持律儀、修善法、度眾生等三大門的一切佛法,屬於菩薩重要的禁戒,應該謹慎持守。 攝律儀戒:又稱自性戒、一切菩薩戒。是舍斷一切諸惡,含攝大小乘律儀的止惡門。是七眾弟子所受的戒,隨其在家、出家的差異,而分別有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等戒條。又此戒為法身之因,以法身本自清淨,由於惡覆,故不得顯;今離斷諸惡,則功成德現。如《釋門歸敬儀》卷上說:攝律儀戒能斷舍諸惡,為法身之因。
  • 《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大安法師
    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        《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        別看《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戒條少,得戒的條件卻很嚴格。求受五戒以後,居士要到僧團裡去住半年。
  •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和《優婆塞戒經》菩薩戒的區別!
    大安法師:《梵網經》菩薩戒是十重四十八輕戒,通出家在家,叫做頓立戒。無論是受沒受過三皈五戒,只要他能聽懂法師語,能夠發菩提心,有菩薩的種性,都能受《梵網經》菩薩戒。《優婆塞戒經》菩薩戒是六重二十八輕戒,只對在家人,叫漸持戒。漸持戒就是要經過一個過程,居士首先要受三皈五戒,然後才能受菩薩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