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腎在竅為耳」與「心開竅於耳」皆源於《黃帝內經》,《素問·陰陽應象大論》說:「腎在竅為耳。」而《素問·金匱真言論》說:「心開竅於耳」 ,指出了心、腎與耳的關係。只有心、腎功能正常則耳才能發揮正常的生理功能。
耳與腎
《靈樞·五閱五使篇》說:「腎主耳……在竅為耳。」腎之精氣充沛,髓海充盈,耳有所養則聽覺聰敏。《靈樞·脈度篇》說:「腎氣通於耳,腎和則耳能聞五音矣。」若腎虛精虧,耳失所養則頭暈,耳聾,耳鳴,站立不穩等。如《靈樞·海論篇》說:「髓海不足則腦轉耳鳴。」《靈樞·決氣篇》說:「精脫者耳聾。」
耳與心
《素問·金匱真言篇》曰:「南方赤色,入通於心,開竅於耳,藏精於心」。此乃《內經》通篇所直言耳開竅屬髒的惟一論述。對於腎與耳竅的關係,《內經》或言「腎主耳」、「在竅為耳」,或言「腎氣通於耳」,而未有「腎開竅於耳」之論,故以《內經》之論,當屬「心開竅於耳」矣。若心脈虧損,心血虛耗皆能產生耳病,如《靈樞·邪氣臟腑病形篇》說:「心脈微澀為血溢,維厥,耳鳴。」又《古今醫藥》說:「心虛血耗必致耳聾耳鳴」。
在經脈循行方面,《素問》曰:「手少陰之絡會於耳中」,心經之氣血可通過本經之絡脈而直接運達於耳。此外,心與小腸相表裡,小腸經脈從目外眥轉入耳中,故心經氣血亦可藉小腸之脈上注於耳,而滋養耳竅,以助聽覺與平衡。《素問·謬刺論》說:「手足少陰太陰,足陽明之絡,此五絡皆會於耳中。」由於心與耳的關係有經脈絡屬,所以生理關係密切。
臨床用藥方面亦可得到佐證。由於心開竅於耳,心經氣血的盛衰,心神的清濁等皆可對耳的聽覺、位覺產生影響,故所用治聾開竅藥物多為入心經之品,如菖蒲、遠志、麝香等;熄鳴止眩藥物多有安神之能,如棗仁、柏子仁、合歡皮、硃砂、磁石、龍骨、珍珠等。
心病可以及耳,而耳病亦可以影響於心,如膿耳日久,毒邪內陷,入於心營,擾亂心神則可致神昏,驚搐,甚或邪陷心包,閉絕神明,危及生命。其治法亦需清心涼營,解毒開竅等。由此可見,心開竅於耳不僅有一定的生理病理基礎,而且有一定的臨床意義。
而言腎開竅於耳者則有悖一般常理。悖理之一:腎居下焦,開竅於二陰是其常理,為何向上又開竅於耳者也?悖理之二:在五臟中,肺脾肝均有一個開竅,而心開竅於舌,舌又非孔竅,為何腎既開竅於二陰,又開竅於耳,獨有兩個開竅者也?因此,基於《內經》之論,結合心腎與舌、耳、二陰的關係,其主竅、開竅關係應為:腎主耳,開竅於二陰;心主舌,開竅於耳。如此,方合五臟應五官九竅之用矣。
從以上也可以看出:腎藏精為「作強之官」,腎精充足,髓海充盈,腎氣平和,耳的功能健旺,與此同時耳還要依賴心血和心神的作用,《靈樞·五癃津液篇》說:「五臟六腑,心為之主,耳為之聽……」《類經》註:「心總五臟六腑,為精神之主,故耳目……皆聽命於心,是以耳之聽,目之視無不由乎心也。」
從歷代醫家文獻中可以發現,除上述有曰心開竅於耳者外,一般醫家均迴避心開竅於耳這一直接關係之說,而改曰「心寄竅於耳」之論。如《張氏醫通》指出:「耳者腎之竅足少陰所主,然心也寄竅於耳」。《醫貫》更明確指出:「蓋心竅本在舌,以舌無孔竅,因寄於耳。此腎為耳竅之主,心為耳竅之客爾」概而論之,耳雖為腎之竅,但發揮正常作用,不能離開心血與心神的作用。腎為水髒,藏精主骨生髓,心屬火,主血脈而藏神,只有心腎相交,水火既濟,耳的功能才能正常,反之則為病。
綜上所述,從「腎在竅為耳」、「心開竅於耳」 中,進一步理解到耳雖為腎之官為腎所主,但其生理功能與病理變化與心關係密切,臨證必須細審,不可忽略,更不可偏廢。
【文中素材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