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回生命的遷徙通道 候鳥南歸長江畔

2021-01-09 半月談網

新華社記者程迪、陳毓珊、史衛燕、周文衝

江西鄱陽湖、湖南洞庭湖、重慶漢豐湖……在長江流域沿線重要溼地,人們驚喜地發現,成群結隊飛來的候鳥越來越多。

白鶴在位於鄱陽湖湖區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溼地中棲息覓食(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由於環境惡化、溼地面積減少、生物多樣性下降等原因,長江流域候鳥生存環境一度曾受到威脅。

2016年起,國家實施長江大保護戰略,推進「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的發展理念。長江沿線省市開始對岸線進行整治和復綠,關停汙染源,修復沿江生態。

沙鷗翔集,錦鱗遊泳……隨著長江水域生態持續改善,越冬候鳥用翅膀為長江流域投票,一幅人鳥和諧新景象躍然展現在眼前。

尋回生命的遷徙通道

野鴨尋魚鷗擊水,叢叢蘆葦雁鵠藏……長江中下遊,水草豐美的江西鄱陽湖,是亞洲最大的越冬候鳥棲息地,此刻正呈現這一生動景象。

工作人員在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將兩隻白枕鶴放飛(2019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2020年鄱陽湖越冬水鳥同步調查顯示,監測到水鳥數量68萬餘只,比2019年增加1.1萬隻。

「鳥兒膽大了。」提起候鳥棲息的變化,鄱陽湖國家溼地公園黨工委書記劉新喜感觸很深,原來候鳥多在深湖覓食,這些年覓食地範圍不斷擴大,田間、池塘也能見到它們的身影。

燕雀翻飛、鳥聲婉轉、低回盤旋……長江流域是候鳥青睞的「越冬天堂」。由於水域環境惡化、溼地面積萎縮、生物多樣性減少等原因,候鳥生存環境一度受到損害。

「聽湖區村民說,50多年前,冬天的鳥多到吵得晚上睡不著覺,後來候鳥越來越少。」湖南漢壽縣西洞庭湖溼地保護協會會長劉克歡說。

2016年1月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重慶召開推動長江經濟帶發展座談會,開啟了中華民族母親河發展的新徵程。

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長江大橋一帶拍攝的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根據中央部署,一系列行動緊急開展起來。減少入湖汙染物排放、停止無序挖沙、實行全面禁漁、轉變「涸澤而漁」的經濟發展方式……

5年來,長江經濟帶生態環境保護髮生轉折性變化。

生態環境部近日公布情況顯示,長江流域水質發生顯著變化,首次實現劣Ⅴ類水體「清零」,幹流首次全部實現Ⅱ類及以上水質。

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長江大橋一帶拍攝的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入冬以來,長江上遊重慶段多處水域,對生態環境和河流水質要求極高、被稱為「環保鳥」的紅嘴鷗成群出現,在江面上翻飛覓食。

「這批紅嘴鷗有近2000隻,是近十年在重慶段觀測到的最大規模紅嘴鷗遷徙種群。」重慶市林業局自然保護區和野生動植物保護管理處工作人員王剛說。

「從前,越冬候鳥把這裡作為南遷的中途『補給站』。」重慶漢豐湖國家溼地公園管理局副局長黃亞洲說,「近幾年,許多候鳥選擇留下過冬。」僅在漢豐湖,每年越冬候鳥數量就達3萬隻。

長江中段,冬日陽光裡的洞庭湖,成群候鳥嬉戲著,俯身划過湖面,又昂起頭,往藍天飛去。

在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成群羅紋鴨在飛翔(2020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2018年,22.6萬隻;2019年,24.06萬隻;2020年,24.7萬隻……來自洞庭湖林業部門的數據顯示,越冬水鳥數量和種類均呈現逐年增長態勢。「去年入冬以來,來西洞庭湖越冬的黑鸛、小天鵝、東方白鸛、野鸕鷀都『扎堆』了。」劉克歡說。

「近年來長江沿線一些重要湖泊和溼地,候鳥種類和種群數量明顯增加,從側面反映出長江流域局域生態環境的好轉,為候鳥提供了理想的棲息地。」復旦大學教授、生態學家陳家寬說。

科技加持的代代堅守

5G技術植入、無人機巡航……南昌市公安局的大數據管理中心內,2020年底上線的南昌市智慧禁捕管控服務平臺,正實時顯示候鳥棲息狀況。

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工作人員在操控巡航無人機(2021年1月6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由於湖區水域遼闊,公安人員從前接到報警後趕去時,抓捕嫌疑人、調查取證等面臨諸多困難。」擔任水警12年的南昌市公安局水上分局巡邏大隊一隊隊長姚笛說,結合5G技術運用,通過無人機搭載相關智能系統,可實現單機直徑10餘公裡的盲區巡航覆蓋,快速發現非法捕撈、捕獵行為並固化證據。

算力解放警力,數據驅動效能……隨著高科技深度運用至長江流域護鳥「無人區」,世世代代的護鳥人夢寐以求的立體化防控體系正在構建。

「最早的時候靠腿跑,後來改騎自行車,之後升級為摩託車。」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巡護候鳥10年的吳城保護站站長舒國雷說,現在天上有無人機、水裡有巡護船、路面有汽車,「再加上新安裝的視頻監控,通過雲平臺,一眼就能看到湖區有沒有人。」

白鶴在位於鄱陽湖湖區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上空飛翔(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在長江流域沿線的輸電鐵塔上,可看到人們為東方白鸛特意搭建的人工鳥巢和人工棲鳥架。「東方白鸛喜歡在高處築巢,而輸電鐵塔結構穩,備受它們青睞。」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高級工程師曾南京說。

「在保護東方白鸛安全的前提下,為讓供電更加穩定,我們經過10年的科研攻關推出珍稀鳥類棲息平臺,引導鳥類在輸電鐵塔安全區域築巢和棲息。」國網江西省電力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張宇說,這項技術已在27個省市推廣,共計完成39.2萬基杆塔改造。

2020年12月26日,十三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二十四次會議表決通過長江保護法,「共抓大保護,不搞大開發」寫入法律。

白鶴在位於鄱陽湖湖區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溼地中棲息(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設立環境資源法庭,禁止洲灘越野及水上餐飲,將溼地保護列入幹部考核體系……長江流域沿線地區紛紛行動起來,以良法善治護佑候鳥棲息之地。

江西省林業局局長邱水文說,江西2011年起將候鳥保護情況納入沿湖地區政府工作考核範圍,「保護不力將面臨『一票否決』」。

「記得過去有人當候鳥是『口中美味』,這些年洞庭湖生態保護執法動了真格,候鳥有了安穩的『棲息家園』。」洞庭湖環保志願者李劍志說。

人鳥共生的發展新路

白鶴「愛愛」右腳腳環編號為S26,左腳套有金屬環。放飛後不久,身上的衛星跟蹤器失效……江西省林業局近日發布了一則特別的「尋鶴啟事」。

這隻白鶴2018年在遷徙途中「落單」,江西各界人士聯手救助,工作人員專程搭乘飛機到吉林放飛。它被人們親切地稱為「愛愛」。

「人們很牽掛『愛愛』的蹤跡和生活狀況。」江西鄱陽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管理局局長徐志文說,希望通過尋找「愛愛」,讓更多人認識到這些「溼地精靈」的珍貴。

這是2020年11月11日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長江大橋一帶拍攝的紅嘴鷗。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候鳥如期回歸,是對生命延續的承諾。努力留下候鳥,是人們對這一承諾的回應。

曾經的重慶漢豐湖,湖水深、水草少,一些喜歡踩在水底覓食的候鳥難以停駐。

2016年,當地修建容量達17萬立方米的鳥島,在水底修建緩坡,種植水生植物,擴大淺水區面積。2017年一經投入使用,觀測人員就驚喜地發現了半個世紀不見的鴻雁;陸續飛來的蒙古沙鴴、鐵嘴沙鴴等7種鳥類,都是重慶觀鳥記錄中首次出現。

隨著湖區環境改善,漢豐湖成為鳥類「天堂」和人們休閒的樂園。「一天多達8萬人在湖邊散步。」黃亞洲說。

遊客在重慶市江津區幾江長江大橋一帶觀賞、拍攝紅嘴鷗(2020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人鳥共生的和諧圖景正在呈現。

冬日早晨,在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的藕田裡,成百上千隻白鶴翩翩起舞、如詩如畫,距離人最近的不到10米。

2017年,在當地藕農面臨「人鳥爭食」的窘境,決定改種水稻時,百餘名愛鳥人士眾籌資金租賃藕田、投放藕種,建成五星白鶴保護小區。如今,這裡正打造鳥類科研、青少年研學、生態攝影等延伸業態。

南昌新建區南磯鄉是鄱陽湖越冬候鳥最集中的區域之一。元旦假期,來這裡看湖、觀鳥的遊客擠滿了十多家農家樂。「每逢節假日,我家農家樂的十多張飯桌就爆滿。」捕了30多年魚的陳凡雲忙裡忙外地招待遊客,「來觀鳥的遊客一年比一年多,還有漁民轉型為『鳥導』帶遊客觀鳥。」(參與記者:黃浩然、張璇、郭豐慶、王曉曈)

一隻蒼鷺在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休憩(2020年11月11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來自江西省永修縣吳城中心小學的孩子在鄱陽湖溼地和候鳥宣教中心參觀鳥類標本(2019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來自江西省永修縣吳城中心小學的孩子們在老師帶領下參觀鄱陽湖溼地和候鳥宣教中心的動物標本(2019年12月8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攝影愛好者在位於鄱陽湖湖區的南昌五星白鶴保護小區拍攝候鳥(2020年12月21日攝)。新華社記者 萬象 攝

乘船遊覽的遊客在重慶朝天門碼頭附近觀賞紅嘴鷗(2020年11月5日攝)。新華社記者 王全超 攝

這是2020年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這是2020年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 攝

一群白琵鷺在湖南橫嶺湖省級自然保護區內飛翔(2019年12月2日攝)。新華社記者 陳振海 攝

相關焦點

  • 春回大地候鳥歸|發現破壞候鳥遷徙行為可撥打0451-87193379舉報
    春季來臨,又到了候鳥遷徙季節,各種野生候鳥開始陸續回遷,此時也是非法獵捕、買賣野生鳥的易發季節。記者從市林草局獲悉,全市各級森林公安機關把保護遷徙候鳥安全納入當前重點工作,積極開展執法保護工作,並向社會公眾公布舉報電話,一經發現破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必將嚴厲查處。
  • 候鳥南歸季,打卡廣東最美溼地!
    秋冬季節,候鳥陸續南歸廣東各地區又到了觀鳥季廣東是我國重要的候鳥中轉站、歇腳點和加油站,而在途經中國的三條國際性候鳥遷徙路線中,有兩條經過廣州及周邊地區。可見鳥類:比氏鶲鶯赤尾噪鶥紅嘴相思鳥觀鳥時間:全年均可,4-8月以繁殖留鳥為主,秋冬季至翌年春季低海拔河谷區域可見大量遷徙候鳥。2、海豐鳥類省級自然保護區海豐溼地擁有廣闊的沿海溼地和豐富的淡水溼地,是亞太地區南中國海遷徙水鳥的重要通道和國際瀕危水禽重要的庇護棲息場所。
  • 發現破壞候鳥遷徙行為可電話舉報
    春天來臨,又到了候鳥遷徙季節,此時也是非法獵捕、買賣野生鳥的易發季節。記者從市林草局獲悉,全市各級森林公安機關將保護遷徙候鳥安全納入當前重點工作,積極開展執法保護工作,並向社會公眾公布舉報電話,一經發現破壞野生動物違法犯罪行為必將嚴厲查處。
  • 我國第八大沙漠境內溼地迎來大批遷徙候鳥
    初冬時節,位於我國第八大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境內的天鵝湖等溼地迎來候鳥遷徙高峰。 享有「百湖之鄉」美譽的磴口縣毗鄰黃河,境內有160多處天然湖泊,是內蒙古重要的候鳥棲息地。   連日來,磴口縣森林公安局民警在沙金套海蘇木的天鵝湖附近巡查時發現,大批鴨類、雁類候鳥翩翩而至,在湖面上遊動覓食、振翅翱翔。這些候鳥主要有赤麻鴨、斑嘴鴨、長腳鷸、白天鵝等,初步統計數量達3000隻以上。
  • 平度市開展清網行動,嚴厲打擊亂捕候鳥行為,為候鳥遷徙保駕護航
    「抬頭尋找天空的翅膀,候鳥出現它的影跡……」冬意漸濃,當前正值候鳥遷徙季節,也是非法獵捕鳥類等野生動物資源違法犯罪活動高發時期。平度市作為候鳥遷徙的重要停歇地,每年秋冬季節,都有大量候鳥飛臨棲息。為有效保護野生鳥類資源,保障候鳥安全過境,2020年11月17日,平度市自然資源局聯合市公安局、平度綜合行政執法局、平度生態環境局平度分局等在大澤山區域開展了清網行動,嚴厲打擊亂捕濫獵等破壞候鳥等野生動物資源的違法行為。
  • 長春市農安縣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春意漸濃候鳥歸
    進入三月,氣溫日漸回升,春意漸濃,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內,「嗅」到了溫暖氣息的候鳥們又踏上了北歸的徵程。吉林波羅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位於農安縣西部,主要保護對象是天然溼地生態系統及鶴、鸛類等珍稀瀕危鳥類。該區內的湖泊不僅是魚類和鳥類重要的繁殖地和棲息地,還具有巨大的洪水調蓄功能,同時具有調節小氣候的功能。
  • 動圖百科知識;鳥類為啥要遷徙
    鳥類遷徙是自然界最引人注目的生物學現象。人們在2000多年前就注意到了鳥類遷徙的現象,我國在戰國時期的《呂氏春秋》中就有「孟春之月鴻雁北,孟秋之月鴻雁來」的記載。 鳥類為什麼每年都要不辭辛苦地往返於南北方呢?
  • 兩萬多隻遷徙候鳥翔集衡水湖
    近日,衡水湖迎來了大批遷徙候鳥,總數超過兩萬隻。衡水湖是華北平原唯一保持沼澤、水域、灘涂、草甸和森林等完整溼地生態系統的自然保護區,也是多種候鳥南北遷徙路線的密集交匯區。根據衡水湖自然保護區工作人員監測結果顯示,目前飛抵衡水湖的眾多候鳥中,有國家Ⅰ級保護鳥類大鴇、東方白鸛,國家Ⅱ級保護鳥類白琵鷺、普通鵟、白尾鷂、紅腳隼、遊隼等,還有鳳頭潛鴨、紅頭潛鴨、白眼潛鴨等潛鴨類。世界極危物種青頭潛鴨,在遷徙期數量也穩定增加,已經監測到52隻。數量最多的是豆雁,已監測到1萬餘只。
  • 【大美廣東】候鳥遷徙季 觀鳥正當時
    &nbsp&nbsp&nbsp&nbsp「蒹葭蒼蒼、白露為霜」「魚在在藻、依於其蒲」,《詩經》裡呈現的場景,如今出現在東莞市麻湧鎮華陽湖國家溼地公園候鳥保育區裡。東莞市林業局近日發出觀鳥指引,建議市民周末帶上相機和望遠鏡,到森林公園、溼地公園、農田裡,與鳥類來一場美麗邂逅。
  • 湖南藍山為候鳥遷徙連關3天射燈保障白鷺正常飛行
    湖南藍山為候鳥遷徙連關3天射燈保障白鷺正常飛行時間:2020-09-30 10:23   來源:今日頭條   責任編輯:莫小煙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湖南藍山為候鳥遷徙連關3天射燈保障白鷺正常飛行 9月25日,湖南藍山,每年這個時候,都會有數以萬計的候鳥經這裡南下。
  • 200隻遷徙灰鶴舞翩躚
    11月5日,龍陵小黑山保護區工作人員在林區巡護時,發現200餘只灰鶴遷徙途中在保護區歇息,場景壯觀,如此大規模的灰鶴路過龍陵縣尚屬首次。 當天上午,龍陵小黑山保護區職工吳乃局和護林員巡護途中發現一群大鳥迂迴在保護區上空,通過仔細辨認,發現這是一群灰鶴,超過200隻。
  • 藍山:為候鳥熄燈,讓出一條生態文明大道
    永州日報訊(通訊員 黃玲玲)前段時間,藍山縣熄燈三天為候鳥讓路的新聞引發眾多關注。在藍山縣,夜間飛行的白鷺被燈光照射失去方向感,長時間低飛盤旋。發現這一情況後,藍山縣迅速作出決定——立即熄滅廣場燈光和部分街道路燈,為候鳥遷徙讓路!
  • 它是國內唯一一處與候鳥保護區相鄰的溼地公園,處在長江入海口
    東灘溼地公園長江在蜿蜒奔騰了千裡之後,終於在上海崇明島相鄰的地方緩緩入海,並自然形成了一處溼地公園,這便是上海東灘溼地公園。它是國內唯一一處與候鳥保護區相鄰的溼地公園,面積8.6平方公裡。初冬時節,眾多候鳥遷徙於此,這裡又變成了鳥類愛好者的觀鳥勝地。
  • 候鳥文創品 實用又吸睛
    ,一本2021年的候鳥檯曆,一件印有候鳥圖案的圍裙,還有杯墊、利是封、明信片等。這些文創產品以湛江觀鳥愛好者在湛江拍到的候鳥為主題,經過精心製作,既實用又好看,彰顯了愛鳥人士開展愛鳥宣傳的一番苦心。候鳥檯曆裡有蒼鷺、綠鷺、普通翠鳥、金眶鴴、小白鷺、黑翅長腳鷸、鳳頭蜂鷹之類的候鳥,均是湛江觀鳥愛好者在湛江拍到的候鳥,為市民普及愛鳥護鳥知識;用勺嘴鷸做成的小抱枕,有著標誌性的扁嘴巴,甚是可愛;圍裙上是一隻飛翔的燕子,寫著
  • 還鳥遷徙的自由
    這是因為與中國人密切接觸的黃鶯、家燕、杜鵑等都屬於候鳥中夏候鳥的類型,春夏季飛到高緯度地區繁衍生息,到了冬季與成年的幼鳥一起飛到溫暖的熱帶越冬。(圖片:R. Gino Santa Maria / 圖蟲創意)▼
  • ...10萬斤食物迎接數百萬隻候鳥來越冬,鳥群囊括全球98%的珍稀種類
    攝影/上遊新聞記者 肖鵬上遊新聞(報料微信號:shangyounews)記者從鄱陽縣委宣傳部獲悉,每年11月到次年4月,世界98%的珍稀候鳥種群會相繼在鄱陽湖溼地公園越冬,繁衍生息。鄱陽官方人士介紹,每年冬季,全球數百萬隻候鳥聚集在鄱陽湖,共有3大鳥陣,分別為白鶴、大雁、天鵝。
  • 全面禁捕給長江「雙腎」帶來生機
    這是11月11日在湖南西洞庭湖國家級自然保護區拍攝的候鳥。新華社記者 陳思汗攝經歷了今年汛期的超警戒洪水後,我國兩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又復歸平靜。江湖一體,江湖兩利。鄱陽湖、洞庭湖又被譽為長江「雙腎」,與長江構成生命有機體。
  • 東亞候鳥星級「加油站」的飛禽、走獸和人
    東亞-澳大利西亞候鳥遷飛樞紐  鹽城黃海溼地位於黃海生態區南側,是太平洋西岸和亞洲大陸邊緣面積最大的海岸型溼地,也是黃海生態區內面積最大的連續分布泥質潮間帶溼地。黃河、長江等河流攜帶入海的沉積物在特殊的水文條件和歷史變遷過程中形成了一系列泥灘、沙灘、沼澤等生境(生存環境)。
  • 尋找鄱陽湖畔 製糖人
    時至12月,又到候鳥南歸時,在江西省永修縣吳城候鳥小鎮,天空中不時有候鳥成群結隊地飛過。遠遠望去,不少候鳥在水面嬉戲、覓食,看上去優哉遊哉,怡然自得。鄱陽湖——中國第一大淡水湖,以「候鳥天堂,珍禽王國」譽滿天下,這個季節,越冬候鳥陸續飛抵鄱陽湖。最神奇的古城落星墩」古城落星墩的魅力來自於神秘。
  • 湖南藍山為候鳥遷徙連關3天射燈:會影響白鷺低空飛行
    湖南藍山為候鳥遷徙連關3天射燈:會影響白鷺低空飛行 2020-09-30 08:02:52  來源:時間視頻